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015-03-29 14:10李海威
大连干部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经济

李海威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始于英国,在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中把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我国开始广泛使用低碳经济一词是在2007年APEC会议以后,APEC会议上胡锦涛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的战略主张,并把低碳经济建设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针对低碳经济比较全面的定义是袁优男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1]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实现低碳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驱动力量。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路径和应有之义。在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依靠适当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法规,综合运用能源节约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及能源再生技术等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选择和升级的过程,在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不断得到调整,从总体上看,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在二、三、一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是,我国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业构成比例不协调

与国际产业构成相比,我国三大产业中,存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数据显示,“美国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约为1.1%、21.5%、77.4%,而中国一、二、三产业比重约为10.1%、46.8%、43.1%”[2]。我国产业结构与同一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从从业人数看,我国投入到第一产业的人数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投入比例上低于其他国家。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产业比重较稳,一方面表明我国工业化程度提高,另一方面,快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并没有为农业发展提供应有的技术服务和支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金融、信息等不发达,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根据国际上三大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来看,我国的产业构成比例不协调,需要进一步调整。

(二)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从我国第一产业内部看,农、林、牧、渔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品种优化,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技术和服务支持也较少,缺乏有效的组织和信息技术,农民自己很难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第二产业内部,我国工业总量虽然很大,但内部结构不合理,升级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工业总量不适应,工业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缺乏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第三产业总量偏小、行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滞后等。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仅为43.1%。从内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过高,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三)区域差距依然存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和东、中、西部差距。近年来,尽管地区差异有所缩小,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之势。同时,各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大低于中西部地区,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高,各产业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互补机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趋同化不利于地区优势的发挥,阻碍了资源在地区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影响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能源资源压力上涨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加之人民为过上美好舒适生活的期待,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一)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低碳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工业化、电子信息化之后,正朝着低碳化转变。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近年来,温室气体的过多排放导致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有专家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一米左右,地球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消失。因此,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实现低碳发展。其一,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从长远看,产品的低碳化是欧美等国家进口商品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要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深入调整,实现经济低碳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其二,近年来的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原有的“人口红利”也正在消减,全球经济正处于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其他国家的低碳产业发展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低碳的发展模式,势必会被落在后头。

(二)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契机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产业结构失衡就会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不高。科技水平低、技术研发落后等因素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制约,导致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全球化生产过程中只能从事低附加值和高污染生产环节。虽然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一、二产业的依赖性过高。因此,我国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单位GDP经济的碳排放量。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期、经济改革的深水区,能源资源需求总量大增,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高碳排放的现象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牺牲经济增长,相反,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经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低碳经济不仅能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而且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契机。

(三)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需要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一面大量从自然界攫取各种资源,一面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资源紧张、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给工业和农业带来严重危害。研究表明,到21世纪末,农作物将会减产10%~20%。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到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无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更谈不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八大为适应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也要求我们调整产业结构达到低碳效果。“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3]。我们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四)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当前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通过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相应地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方面,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另一方面,减少第二产业的在经济建设中的比重本身可以达到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目标,相应地,周边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也可以得到改善,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为加快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必要的经济技术基础和服务。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为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可以为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但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低碳经济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在不断摸索中逐步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作用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作用。

第一,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经济产值、就业安置等,逐步制定适合低碳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规划,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营造适宜的政策制度环境。第二,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立法和执法建设。我国现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法律是必不可少的保障。第三,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用于对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和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设和维护,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同时给公民出行带来方便,但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污染和浪费。第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表明,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产生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通过市场改变企业的决策行为和发展方向,实现企业生产方式和产品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化。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把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结合起来,发挥各自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生产者,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制定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计划,使企业发展速度和方向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加强人才培养,低碳经济的转型离不开人才建设,企业要有自己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尤其是对有能力带动团队进行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使他们个人发展与企业前景和利益息息相关。再次,加强对低碳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低碳技术改造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要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没有高碳产品的生产就没有高碳产品的消费”,采用新技术对原有高碳产品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加快对低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使用节能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最后,加强企业间合作,不仅要加强国内企业间合作,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经济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协商制定低碳的产业发展规划,营造良好企业间合作环境。

(三)提高个人责任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低碳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更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当前,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公民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意识。首先,提高科研工作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意识。科研工作者作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发明者,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理论和技术越是先进,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越大。其次,提高普通民众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认识。作为消费主体,要树立低碳消费意识,在消费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低碳产品,使日常消费行为更加科学合理。最后,提高青少年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认识。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和富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思想积极先进,责任意识强,易于接受新事物,转变观念。

(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社会力量必不可少。首先,加强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无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人,社会力量具有涉及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要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等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借助日常生活必备的低碳小产品,使低碳经济的概念和低碳产品深入人心。其次,加强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法律的必要补充,蕴含着广泛的力量,通过监督使公民积极参加低碳经济的建设。再次,成立碳排放基金。加快低碳研发投入单靠政府和企业力量是不够的,社会力量也要积极参与进来,要有专门的人员筹划和安排基金的募捐和使用,对资金来去做到公开透明,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最后,充分利用社区活动的作用。在小区、街道防护栏张贴宣传标语,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益处。

[1]袁优男.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 [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

[2]张力航.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思路——基于中美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 [J].产业经济,2013(1).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3-11-16.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