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营
(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王成营
(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通过对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有效教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以实现“四个结合”为基本特征的有效教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实现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实证研究与文献研究的有机结合;实现要素特征与互动方式的有机结合;实现即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的有机结合。
有效教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自从20世纪上半叶,有效教学在美国成为一个科研命题以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却同时面临着相同的发展瓶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的问题。本文以服务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依据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的互补性特点,通过对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有效教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与评价四个方面,探讨有效教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思维习惯、教育现状的不同,国内有效教学研究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形成了两个差异显著,但又彼此互补的研究范式,它们的研究内容不同,研究成果各异,但却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现状。有效教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考察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在研究目的上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当时,正值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之后,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下降的时期,人们迫切希望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提高学业成绩的教学方式。(2)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采用心理学、行为科学与实验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教育理论中,“教学是艺术”的观点占主导地位,人们普遍认为教学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自发的、缺少规范的教学行为被认为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种表现。因此,有效教学研究开始抛弃“教学是艺术”传统教学观,转而探寻教学的科学性,着重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学,试图建立“教学是科学”的现代教学观。(3)在研究内容上注重单因素特征的统计研究。初期的有效教学研究着重于对教师“教”的研究,首先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继而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教学行为、教学技能、教学组织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但其局限性很快暴露出来,所以后期的有效教学研究开始突出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师生互动为主的综合性研究,特别是着重于对教师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发展的研究。(4)在有效教学评价上主要依据学业成绩区分有效教学。学业成绩既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国外的大部分有效教学研究都是以学业成绩的高低变化为依据展开的。[1]
2.国内有效教学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大量译介,兴起于21世纪初开始的新课程改革,相对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在研究目的上主要是为解决“应试教育”的痼疾,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试图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找到一种可替代传统教学的教学理论、方式或模式。(2)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在引介、评论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历程、成果及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解决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良方”或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少有学者采取行为科学和实验科学方法,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3)在研究内容上注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整体特征分析,强调教学活动的互动方式。(4)在评价标准上特别强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性、多元性、等级化评价,反对以学业成绩为主的竞争性、一元性、数量化评价,强调教学的生命价值、主体意义,抵制教学的科学价值、工具意义。
3.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有效教学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目的具有显著的功利性,人为地将学业成绩与个体发展割裂开来,使得有效教学研究陷入各执一端的“泥潭”。有效教学研究伊始就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不是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是急于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目的是急于解决进步教育的后遗症——由于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过分强调活动经验性而导致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大幅下降问题,试图寻找新的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教学方式。因此,国外的有效教学研究是以工具技术性为研究取向的,教学的“有效”主要指教学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如何大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教学的科学化。在国内,有效教学研究具有两重目的:最初是被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来批判“应试教育”,试图找到一种可以替代“灌输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最近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提高因普及义务教育所导致的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是以个体发展为研究取向的,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全面发展,反对片面追求考试成绩。
(2)研究方法具有显著的主观性、理想性,导致研究成果无法反映教学实际。国外有效教学的研究方法总体是科学取向的,不论是从教师“教”的视角研究教师特征,验证教学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比较有效教师与非有效教师的教学特征或行为差异,还是从学生“学”的视角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主要采取问卷法、评估法、观察法等行为科学和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然而,这些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却带有显著的主观性,只具有统计价值,无法提供给教师有关实际教学有效性的真实信息。
例如,在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中,问卷法的统计结果虽然反映的是教师、学生、管理者、理论工作者对有效教学行为的共同看法,但其本身具有显著的主观色彩;评估法的评估结果虽然是根据一定的评估表或衡量指标对有效教师和非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方面的差异的统计,观察法观察的是有效教师和非有效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差异,但这两种方法中对有效教师与非有效教学的区分却具有显著的主观性。因此,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证研究客观上只是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分割为若干片段,然后再区分出每个片段的若干属性,最后将这些属性人为地划分为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与非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并以这些特征为依据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排出一个基本次序。应用这种统计方法获得的有效教学行为片段对教师改进教学的价值是令人质疑的,毕竟具有有效教学特征的教学行为必须与其他的教学行为结合时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所以,通过有效教学行为研究来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设想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来自不同整体(教学活动)的几个部分(有效教学行为)无法构成一个整体(有效教学活动),即使组成了一个抽象的教学整体,也不具有实际意义,代表的只是人们的一种教学理想。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上是相互割裂,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目标总体上是哲学取向或伦理取向的,突出强调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成效,而对学生发展的理解又是片面的,表现为特别重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忽视甚至贬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方法,分析、整理来自西方的研究文献,试图从西方教育实践中概括、归纳出指导中国教育实践的理论成果,并将其视为有效教学理论,要求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转变,并统一到这一理论上来。另一方面,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目标上总体上是经济取向的,特别强调教学的短期效益,即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比,具体表现为主要通过教师传授知识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即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完全忽视学生在情感、个性、态度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发展效果。因此,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理论取向的,是个人思辨和逻辑演绎的结果,具有显著的主观性和理想性。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的相脱离是我国有效教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教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所遭遇的最大瓶颈。
(3)研究内容具有显著的片面性、局限性,无法揭示教学中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国外主要通过分析教学要素的特征和相关性来研究有效教学,试图找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直接要素或主要因素。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效教师的特征和品质、有效教学行为、有效学习行为等,忽视对有效教学的整体特征和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方式的研究。例如,Dunkin & Biddle探讨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类变量:预定变量、环境变量、结果变量和过程变量。[2]Good & Brophy(1984)、Guzzetti & Marzano(1984)及Blair(1984)研究了与改进学生学习成绩高度相关的诸多教学行为: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高度专注学习、高效利用教学时间等。[3]
国内有效教学研究偏重于伦理取向或哲学取向,更多的是将有效教学视为批判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学的工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教学整体特征,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应然诉求,向教师提出各种期望,较少有科学取向的、联系教学实践的研究。例如,蔡宝来、车伟艳认为有效教学表现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减轻学生负担等几个方面。[4]因此,在一线教师看来,它们与高效教学、现代教学、发现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理论没有本质的差别,甚至大部分内容都是相同的,只是改换了几个术语。例如,课程知识的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方式的合作性、探究性、对话性,师生关系的交往性,教学目标的统整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几乎是所有教学理论共同的观点。针对这种研究取向上的错位,有学者指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本是科学取向教学论这根藤上结出的果。如今……却期待不关心教学效率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这棵树结出有效教学的果来”。[5]
(4)评价标准具有显著的抽象性、机械性,无法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有效指导。国外学者主要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归纳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特征或教学行为,以其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由于调查对象的认知差异,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既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也不是来源于同一类型的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对教学特征的抽象描述。例如,加里·鲍里奇(G.D. Borich)以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等五个指标作为评价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6]Good & Brophy(1984)、Guzzetti & Marzano(1984)及Blair(1984)归纳出与改进学生学习成绩高度相关的诸多教学行为。[3]Young & Shaw提出了判断教学有效性的7项行为标准和区分无效教师和有效教师的5项标准。[7]
国内学者对于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理想,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合理把握和对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展,保持开放的态度,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就是有效教学。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需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行为标准。例如,余文森教授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评判教学效益的三个标准:学会应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8]林崇德先生则将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进行,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等五个指标作为衡量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9]第三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行为最突出的特征是“情境性与发展性”[10],不存在普适性的、万能的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境的有效教学行为。事实上,有效教学行为只是我们依据一定标准做出的主观判断和价值选择,而且教学行为的结果具有延时性和滞后性,此时看似无效的教学行为在日后反而可能发挥相反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的不断变化,被更新、超越,评价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总之,虽然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或条件,但针对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人们很难对其中教师与学生的特征和行为做出有效与否的科学判断,更无法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将一节非有效教学活动改造为有效教学活动。
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历史表明,有效教学自身是一个动态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阶段,所针对的问题不一样,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各不相同,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和评价自然也不相同。比较国内、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二者虽然存在显著差异,但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解决彼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有效教学研究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以服务教学实践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为内容,改变“各执一端”的研究范式,力争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1.在研究目的上实现学生认知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说,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学生发展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构成学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不变的。学生的发展主要包括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生理发展主要是自然发展过程,因此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发展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认知发展是基础,个性发展是目标。具备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知识品质,自由个性就意味着造福人类社会的创造性,而缺乏知识约束的高超智能和自由个性则意味着危害人类安全的灾难与狂妄。因此,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认知心理和个性心理的协调发展。近代西方文化崇尚个性自由、个体实力,西方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约束较少,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小,学生的很多精力用在知识学习之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导致了以文化知识为主的学业成绩的下降。东方文化崇尚集体荣誉、家国天下,东方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管制较多,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大,学业成绩是保障他们在同辈竞争中胜出的最重要工具,促使教师和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提高考试成绩,忽视了个性发展。所以,短期内,有效教学可以将提高学习成绩(国外)或发展个性能力(国内)作为研究目的,但从长远发展看,有效教学研究不应局限于统计教师行为特征或描绘教学理想,而应从教育管理、制度设计、活动开发入手,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有效教学研究所应有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帮助教师既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又为学生个性发展预留充分的空间,最终实现学生认知心理和个性心理的协调发展。
2.在研究方法上实现实证研究与文献研究的有机结合。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中,教育者拥有充分的教育教学自主权和比较充足的研究经费,较早面对社会发展中的教育转型问题,因而更多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搜集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在有效教学研究中具有理论引领作用。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有效教学研究者在教育行政化、应试化的“裹挟”下,既缺乏教育教学自主权,也缺乏研究经费的支持,无法开展有效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译介、评论、借鉴国外理论文献,了解有效教学研究成果,寻找促进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和策略方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发达地区的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国内外的有效教学研究者应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实证研究准确掌握本地教育教学现状,通过文献研究及时掌握国内外的有效教学新理论、新观点、新进展,共同应对以信息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21世纪的新挑战。
3.在研究内容上实现要素特征研究与互动过程研究的有机结合。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受科学化主义思潮影响,比较注重不同教学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忽视对不同教学要素关系的整合,而国内有效教学研究受唯物辩证法主义思想影响,比较注重不同教学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辩证分析和教学活动整体特征的把握,忽视对要素之间关系的科学量化,因此有效教学未来研究应注意二点:(1)增加有效教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即在教师、学生两个基本要素基础上考虑增加教学资源(符号文本)与教学环境两个要素,分析知识及其符号表征形式,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在有效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2)科学分析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符号、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建构互动模型,深入分析有效教学活动的整体特征。
4.在评价方式上实现即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学实践不同于生产实践,其实践成果和效益无法如商品一样进行量化评价。在评价教学有效性时应兼顾即时成效与阶段成效两个方面。即时评价可以通过测验、考试、观察等方式有效测量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相关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阶段评价可以通过统计和分析学生一段时间内在行为、作业、交往方面的变化情况,考察教学对学生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效果。因此,未来的有效教学研究应改变传统的单因素的调查统计或多因素的关系思辨,转而进行多因素的调查统计和结构性的改革设计,在影响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时间因素和学科因素,从而使有效教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实践性。
总而言之,有效教学既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梦、教师梦、教学梦,也是指引教学研究和实践方向的“光明灯”,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有效教学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仅要科学认识和处理有效教学中效益、效率、效果三方面的关系,用理论之“笔”去描绘它,更要通过自己的踏实工作和不懈努力去实践它,使其离我们越来越近,而不是越来越远。
[1]陈晓端,Stephen 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56-60.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94-125.
[3]Ysseldyke J,Elliott J.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M]//Reynolds C R et al. The Handbook of School Psycholog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9:497-518.
[4]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1):12-17.
[5]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5):25-30.
[6]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15.
[7]Young S,Shaw D G. Profiles of effectiv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9, 70(6):670-686.
[8]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5):42-46.
[9]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 :开明出版社,1999:50.
[10]赵士果. 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2(20):30-32.
A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Effective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
Wang Chengying
(SchoolofEducationandPsychology,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ffective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eff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purpose, method, content and evalu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ur will b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research, including the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with the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s with interaction metho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nstant assessment with stage evaluation.
eff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status quo; development trend
(责任编辑:余志平)
2014-1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BAA130008)
王成营(1971- ),男,山东章丘人,湖北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G42
A
2095-4824(2015)01-00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