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部公房关于“人的存在”的探索
——以其变形作品为例
王建华国艳萍卜小恬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安部公房的变形小说,一改处女作的抽象观念之风,是一种前卫艺术文学。这一作品风格的改变一方面是受到西方作家卡夫卡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到日本战后前卫艺术运动的影响。作家运用“变形”这种前卫文学方式来探索日本战后“人的存在”这一课题。
关键词:安部公房;变形;人的存在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65
中图分类号:G410;I313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5-2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山东工商学院青年
作者简介:王建华(1984—),女,山东寿光人,助教,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0引言
安部公房是日本战后派作家,但他是日本战后派作家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作品斩断了与日本传统文学特别是私小说的联系,更多地接受了西方文学的熏陶。从处女作《终道标》到芥川奖获奖作品《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从里尔克到卡夫卡,从抽象的观念小说到前卫艺术文学,安部作品的风格有了很大变化,但探索“人的存在”却是安部作品不变的主题。安部的变形作品《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因获得日本芥川文学奖而被大家所熟知,但这并不是安部变形作品的开始,1949年发表于文学杂志《表现》的《デンドロカカリヤ》①是其变形作品的开端。安部的变形作品有两种类型:《デンドロカカリヤ》《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赤茧》等作品是通过描写个人的变形来反映日本战后人的存在状况。而《洪水》《诗人的生涯》等作品是通过描写集团性的变形来反映大众的力量。安部的变形作品虽有变化但都是通过描写人的变形这一前卫艺术手法来探索“人的存在”这一主题的。本文具体分析安部公房变形作品的理论基础,及两类变形作品中“人的存在”。
1安部公房变形作品的理论基础
安部公房的变形作品是通过描写人变成植物、墙、茧、水、雪等事物来反映人的存在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安部公房采用变形这种前卫艺术手法的理论基础。安部之所以会采用人的变形这一手法,一方面是受到了西方作家卡夫卡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日本战后的前卫艺术运动的影响。日本战后前卫艺术的据点是1948年成立的“夜之会”,主要成员有安部公房、花田清辉、冈本太郎、埴谷雄高、野间宏、佐佐木基一等。而这之中起指导作用的是花田清辉的前卫艺术理论。花田清辉理论最重要的两点是对立事物在“对立形式”下的统一及外部与内部即现实与感性的统一,而这也正是安部公房变形手法的依据,可以说安部的变形作品是花田清辉的前卫艺术理论的文学实践。首先,对立事物在“对立形式”下的统一,是指把性质不同的、不能在同一场所并存的事物放到同一场所,由此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不合理规范的攻击。安部的变形作品就是通过人变成植物、墙、茧、水、雪等不可思议的事物,给人以精神上的冲击,并由此启发人们思索存在状况的不合理性。其次,外部与内部即现实与感性的统一,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仅仅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如果不通过内部抽象事物与外部具体事物的对决,那就永远不能发现人的内心世界的真正本质。也就是说通过由外部到内部再由内部到外部这种循环运动,把人的内心思想物质化,由此来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本质。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安部作品中“人的变形”反映了日本战后人们怎样的生存状况。
2个人变形作品中“人的存在”的探索
安部作品中人的变形是人的存在状况的具体反映,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描写个人变形的作品中安部关于“人的存在”的探索。在这些变形作品中人变形的契机、过程及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分别以《デンドロカカリヤ》《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赤茧》为例来看一下。
2.1变形的契机
安部公房变形作品中人的变形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一定原因的,即有一定契机的,我们以《デンドロカカリヤ》为例来看一下人变形的契机。主人公最初的变形是当他无意识地“踢路边的石头时”突然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踢”这一问题时发生的。当人们开始对自己习以为常的行为进行思考时,就说明人开始思索自己的存在了。而当主人公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时变形就开始了。当然主人公并不是一下子就变为了植物,而是经历了多次的反复直到彻底认清了自己的存在状况才最终变为植物的。并且它不是自由生长在自然界的植物,而是被移植到植物园的被统一管理的植物。依据花田清辉的理论主人公所变成的植物其实是他内部世界的具体反映,即植物就是主人公当时的存在状况的具体反映。从大的方面来说,日本战后随着大众化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是现代人的划一性。个人只是国家权力统治下大众的一员,与社会意识相比个人本身的意识不再受到重视,个人的归属意识丧失。其结果就是人的存在就像有“政府保证”的植物园里被统一管理的植物一样。《デンドロカカリヤ》中主人公的变形契机说明,人的变形并不是突然的事情,当人开始意识到自我意识的丧失时,变形就开始了。
2.2变形的过程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人存在的不合理性时变形开始。那么社会又是怎样对待这样的人群的,即变形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以《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为例来看一下。主人公某天起床后发现自己丢失了名字。名字是安部作品中的一个特殊符号,它所代表的是“生的故乡”。即与“存在故乡”对立的现有世界的一切。也就是说在安部作品里名字是日常生活的通行证,没有了名字就隔断了与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现实世界就不再承认个人的存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名片代替了他进行着正常的日常生活而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名片代替了个人生活在现实世界,而真正的个人却因为名字的丧失被社会所摒弃,被国家权利机构所审判,被放逐到世界的边缘,最终变为一堵墙。这就反映了日本战后国家社会意识下不允许个人意识的存在,一旦有人意识到个人的存在时,就会被社会所排挤。国家所需要的不是有“自我”的个人,而是像名片一样的划一性的个人。
2.3变形的意义
安部作品中的变形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意味着当主人公意识到社会的不合理性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以《赤茧》为例,当主人公意识到“街道上排列着这么多的家,却没有一家是自己的”这一不合理的问题时,曾试图寻找自己的家,他向无意中经过的一家的女主人问“这是我的家吗”,把施工现场的水泥管错以为自己的家,甚至把公园的长椅当成自己的家。当这所有都被否定时(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社会所不认可的),主人公自己开始从脚到头被茧丝所包裹最终便成了茧。这次“没有家的自己终于有了家,可原本住在家里的自己却消失了”。当人们意识到国家权利下个人存在的丧失时,一般会采取两种行动:一是积极的反抗,即与国家意识的抗争;二是消极的反抗,即通过创造自己的个人世界来逃避现实世界,以此来消极地抵抗国家社会意识。《赤茧》主人公采取的正是后者,通过自己变成茧来解决自己没有家这一问题,但最终还是被人捡走放在了玩具箱里,这也就意味着他最终还是处于别人的控制之下。这一时期安部作品中的变形都属于后者,即通过变形来创造个人的世界以此来逃避现实世界。这是变形所含有的消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存在在国家权力下的无力感。
3群体变形作品中“人的探索”
安部公房的另一类变形作品,不仅仅关注个人的存在而是对劳动者(穷人)整个群体的存在状况的描写。并且人的变形也不再是国家权力下个人的一种消极对抗,而是一种能够颠覆现有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力量。作品的这一变化与安部意识的变化有很大关联。
3.1群体变形的力量
安部的描写群体变形的代表作有1950年发表于杂志《人间》的《洪水》和1951年发表于《文艺》的《诗人的生涯》。这两部作品中人的变形拥有了一种新的力量。《洪水》中描写了劳动者(穷人)的液化。这种液化使得他们获得了一种能够随意控制水的力量,他们可以使机器停止运转,引发小的洪水,甚至使社会发生混乱。而这些特别是作用在了富人身上,使他们患上可怕的“恐水病”。富人会溺死在一杯咖啡里、一杯威士忌里甚至是一滴眼药水中。最后整个世界都被淹没。而文章结尾,“在安静的水底,以液化的人(原来的穷人)的心脏为中心,开始有闪闪发光的新的物质开始结晶”,这又预示着一种新生。《洪水》中发生的是集团性的变形,这种变形拥有颠覆世界的力量。同时这种有目的的集团性的变形也拥有了再生的可能。这是一个世界破灭与再生的故事。
1951年的《诗人的生涯》又有所发展,其中既包括个人的变形又包括集体的新生。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三十九岁的老妇人的儿子,他因为指出工厂的不当的行为而被开除,之后也一直通过发传单的方式来唤醒其他工友的反抗意识。作品由三十九岁的老妇人的变形开始的,与前面个人变形作品一样老妇人在纺线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这种被迫的劳动毫无意义时,变形开始,只不过这次的变形没有反复,老妇人立刻变成了毛线,后又被织成了毛衣,因无人购买被放在了仓库里。然后描写了人们因为贫穷只剩下了空空的皮囊,而他们的梦想、灵魂和愿望却蒸发变成了云,后又冷却成了雪,最后雪冻结了整个世界。而拯救整个世界的却是那位变成毛衣的老妇人的一滴血,血融化了奔走于革命事业的儿子,并使他意识到了自己诗人的本质,他开始精密地记录被贫穷者所忘记的梦想、灵魂、愿望等,随着他写作的进行雪开始融化,春天终于来临,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了。这也是一个世界破灭与新生的故事。它描写了贫穷给人们带来的空虚,以及劳动者一旦觉醒就能创造新世界的力量。
3.2安部公房意识的变化
安部公房之所以通过描写群体的变形来表现劳动者的力量,跟他与共产主义的接触有很大关联。1951年作为前卫艺术据点的《夜之会》和《世纪之会》解体后,安部公房与勅史河原宏、池田龙雄、桂川宽等成立了“人民艺术集团”,由此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的力量。这一时期安部正作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奔走于街头组织文学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安部开始接触大众意识,意识到大众意识的强大力量。安部对于大众意识的理解投影于这时期的群体变形作品,就是能够使世界破灭和再生的力量。这是这时期安部公房变形作品的很大的一个变化。
4结语
安部公房作品的主题是关于“人的存在”的探索,但随着作家所处环境的不同,作品的风格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初期作品以其战中战后经历为背景,并受里尔克的影响,是抽象的观念性的作品;而战后受到前卫艺术的熏陶,开始创作即物性的前卫小说即变形小说;又随着作家对共产主义的接触,其作品由描写个人消极的变形到刻画集团性的创造性的变形。作家安部公房对“人的存在”这一课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注:①《デンドロカカリヤ》安部公房的作品名,是一种罕见的石斛科植物,汉语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汇,所以使用了日语原名。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杨炳辰,张义素.安部公房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7.
[2]叶渭渠,唐月梅.日本现代文学思潮[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
[3]安部公房.安部公房全集[M].東京:新潮社,1997.
[4]岡庭昇.花田清輝と安部公房―アバンギャルド文学の再生のために[M].東京:第三文明社,1980.
[5]谷真介.安部公房評伝年譜[M].東京:新泉社,2002.
[6]埴谷雄高.存在感覚の変換―アバンギャルドの道[J].群像.東京:講談社,1993.
[7]本多秋五.物語戦後文学史(全)[M].東京:新潮社,1961.
责任编辑:李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