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彤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全球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消费能力进一步积聚,消费欲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流动资金增多进而暴露出更高层次的消费问题,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消费现象,例如:土豪大妈们掀起的“抢金热”,中国消费者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热”,韩国“代购”在中国成为一类消费行业,美国圣诞节期间各类奢侈品牌打折引发中国消费者蜂拥而至,等等。隐藏在这些不合理消费现象背后的消费文化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聚焦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回归到具有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的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探究当中。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并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在此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消费文化两个维度的研究现状入手来浅析激活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必要性。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是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于消费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出发,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是指1840年以前,由中国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拥有一定规范力量的消费观念。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开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论文、文章的发表数量呈明显递增的趋势,至2014年,发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论文数量共计达到744 250余篇,其中2014年发表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论文数量最多,有78 300余篇。这些足以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普遍认识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根”的重要性。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诸多弊端从不同的方面暴露,我们应该认识到某些中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并且应该在现代文明中重新激活。当前各类不良消费现象丛生,具有民族自觉性和文化自觉性的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文化更应该被激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古希腊文明与现代文明作比较,把古希腊文明比喻为人的纯真童年,然后说道:“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之后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这其中重要的内涵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作为传统文明在后资本主义的更高历史阶段的再现复活,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中国经过30 多年现代化快速发展之后出现,正是这一历史必然的体现。
我国对消费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一般以1992年为界将我国的消费文化研究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精神文化消费的讨论为主,到1992年之后才真正开始转向消费文化的研究[1]9。1985年至1992年,我国消费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精神文化消费问题上。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期内发表各类相关文章30 余篇,专著和教材等共计20 余种。1992年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集中对消费文化问题进行讨论,相关的文章及著作已经越来越多。这期间讨论的学术问题主要有:关于消费文化的范畴与功能,精神文化消费与市场的关系,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心理,消费文化的结构分析,消费文化与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消费文化与小康生活水平,消费文化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等[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呈现出诸如消费主义等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需要的诸多表现,给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也给我们确立积极健康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从而使我们立足人类文明演进和发展的高度来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论反思,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文化在当今时代得以激活,凸显更大的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消费文化以及汉代、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消费文化,还包括佛教中的消费文化。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不管出自哪个时期、哪个门派,大都集中体现出“奢”“俭”“吝”“豪”的观点。
对于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研究,不能够脱离当时的生产经济环境,在此问题上大多数人持“黜奢崇俭”的观点。欧阳卫民于1994年出版的《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即为代表。专著中作者以“黜奢崇俭”为中心,阐述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的消费观念,但主要考察了各个时期思想家和学者对消费态度的转变。儒家学派孔子倾尽毕生的心血于国家礼数的构建,基于他重视的礼仪,孔子的“俭”“奢”观点是“礼,与其奢也,宁俭”“奢不违礼,俭不伤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在其他人面前多次称赞颜回的节俭朴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3]这体现出他的尚俭倾向。孟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在消费文化上同样体现出“黜奢崇俭”的消费观点,反对统治者奢华消费:“狗鎞食人食而不知俭,徒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
“墨家是很典型的禁欲主义者,提倡非乐、节葬、节用的消费观点。”[1]70墨子基于国家维度的消费观点是必须“去其无用之费”“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省没有必要的消费,国家勤俭得以昌盛[5]。注重节制日常生活,“食之以时,用之以礼,则财不可胜也”[6]。荀子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老子强调“去甚、去奢、去泰”“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杂家吕不韦从养性角度,政治家晏子从薄赋敛以济民生的角度,农家从农业生产者生活的角度,尉缭子从军事经济基础以及军民关系角度,法家从积蓄国力统一天下的政治角度,商人从商品经济管理艺术的角度……都反对奢侈,主张节俭。”[1]71
明确“黜奢崇俭”是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主流观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中的“去吝取豪”观点的积极引导作用。人在经济不发达时要知道节俭,彼时唯有节俭方能成就小康之家;在资金富足之时需要明白用钱之道,懂得如何消费。在此有了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去吝取豪”思想,明确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中“去吝取豪”思想,有助于形成现代消费文化观,能够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孔子对过于节俭的消费行为(即“吝”的消费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据史书记载,子宫曾经问孔子:管仲的缺点是过于奢侈,晏子的缺点是过于节俭,虽然都是缺点,二者比较起来哪个好一些?孔子回答:管仲过于奢侈,很难说对上有礼;晏子过于节俭,很难说对下宽厚。只有“上不僭下,下不逼上”才是君子所为。荀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天下尚俭而弥贫。”[7]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过度的节俭即为“吝”,“吝”不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进而无助于社会生产。古代社会早期“有钱的人,有钱而不用谓之吝,大量用钱而不得其当谓之奢,大量用钱而得其当谓之豪。我们常说豪奢,豪与奢连文则一义,但如分别说,则豪与奢不同。用钱超过适当的标准,谓之奢;用钱合乎适当的标准,谓之俭。不过普通说俭,总有节省的意思,所以如有大量的用钱,虽合乎适当的标准,而在一般人的眼光中有似乎是不节俭者,则谓之豪。奢是与俭相冲突的,而豪则不是。奢的人必不能节省,但豪的人则并不必不能节省”[8]487。“史说:范纯仁往姑苏取麦五百斛。路遇石曼卿,三丧未葬,无法可施,范纯仁即以麦舟与之。这可以说是豪举。但范纯仁却是很能俭的人。史称其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他又告人:“唯俭可以养廉,惟恕可以成德。”[8]488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是推崇“豪”而唾弃“吝”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和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文化呈现出诸如消费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需要的诸多表现。在此具有民族自觉性和文化自觉性的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有优势构建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消费文化。
两千多年前,孔子到了卫国,感叹卫国人口众多,弟子冉有适时问道,人多之后要怎么办?孔子答曰:“富之。”冉有继续追问,富了之后又怎么办?孔子也只回答了两个字:“教之。”即实施教化,使社会更公正,更安宁。国家富了之后要教化,个人富了该怎么做呢?孔子有位弟子叫子贡,是个大富商,他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孔子回答,还不错,但“未若贫而乐,富尔好礼者也”。豪者义重于利,豪者不仅独善其身更能兼济天下,豪者能够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豪”同现在网络流行语“土豪”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词性上对比,“豪”是褒义词,是指大量用钱而适其道;“土豪”为贬义词,在“豪”字前面加一“土”字便与“奢”字无异。“土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旧时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或恶霸,现在之意为有钱并且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物质之上而愿意炫耀的人。
“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在于许多富者、达者不能‘好礼’也不能‘兼济’,富裕了之后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把精力放在追求无休止的物质享受上。”[9]长此以往,此类富者、达者只能称之为“土豪”而不能称之为“贵族”。“贵族”是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注重个人修养提升,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能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类人,“富而好礼者”即为“贵族”。当今时代富者、达者是有的,但是富者、达者中的“贵族”却不多见。中国是一个注重“度”的国家,追求物质享受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拉动GDP 提升,但是过度追求没有必要的物质享受便是“奢”,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只会形成错误的义利观、错误的消费文化观念等。对此,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认真对待中国传统优秀消费文化对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未因时代更换而中断,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依托于具有民族性和自觉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蕴含着很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诸如“黜奢崇俭”“重义轻利”“吃苦耐劳”“奢俭统一”“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知足常乐”等。在时代转换的关头,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经验和智慧有助于治疗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消费弊病,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的今天,我们对西方文化不能盲从,我们要正确识别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补充我们自己的文化,自觉抵制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我国传统消费文化的侵蚀。针对现阶段各类消极消费误区,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驱使消极消费行为在社会层面凸显,如果我们不能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现实引导意义进行深刻的反思,如果丢掉了对于具有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总结和继承,所谓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成立,因此,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进行阐发显然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斯人.1985—2001年中国消费文化讨论综述[J].学术研究,2002,(8).
[3]论语·雍也[M].
[4]孟子·梁惠王上[M].
[5]墨子·辞过[M].
[6]孟子·尽心上[M].
[7]荀子·富民[M].
[8]冯友兰.新世训[M].上海:三联书店,1998.
[9]罗荣海.富而好礼[N].光明日报,2015-04-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