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03-29 10:06:18骆育芳,赵军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对策

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骆育芳1赵军2

(1.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决定性时期。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祖国未来的繁荣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教育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38

中图分类号:D647;G41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8-06

作者简介:第一骆育芳(1990—),女,甘肃天水人,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人格意识、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公德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然而,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措施。

1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1.1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涵义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身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即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行使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把个人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一种自我认识。

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点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而进行的各项教育活动。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社会的公共生活,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了独立的人格意识教育、积极的法制意识教育、自觉的权利义务意识教育、合理合法的民主平等意识教育、参与意识教育、良好的公德意识教育、民族国家意识教育,等等[1]。

1.2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格意识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每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要求国家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合法的权利,要求国家能够完善各项法规以保护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2)法制意识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这就要求每个公民要适应这种法制社会环境,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有机统一。(3)权利义务意识教育。公民意识也是一种法律意识,要求每个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利的同时必须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没有仅有权利的义务,也没有仅有义务的权利,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是相对应的。对青少年公民尽早进行权利义务观教育,培养其成为合格的权责主体,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的。(4)公德意识教育。道德在维护公共秩序上主要发挥着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具有辅助法律约束公民行为规范的作用。社会公德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是调节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桥梁。青少年公德意识教育,是青少年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

2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2.1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需要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公平竞争,需要发展互助合作精神;企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发展集体主义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需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顾全大局,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友爱、互助和合作的精神,更需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这些“精神”作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

2.2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内在的支撑

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是青少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渠道。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培养青少年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当家做主和政治参与的能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最大体现,就是要倡导全民关心国家事务并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做贡献。公民意识教育就是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支撑。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前提

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培养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服务。二十一世纪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社会、全体公民共同奋斗的目标,要以每个公民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凸显公民的主体意识,以公民社会的构建为基础。而现实社会公民意识的缺乏凸显了加强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3]。

3青少年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

3.1社会责任感不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不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明确

青少年时期正是急于体现主体性的时期,也是其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国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家庭生活状况也不断得到改善。很多青少年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衣食无忧,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热情不高;满足现状,没有确定的人生目标;依靠父母,没有长远计划打算,家庭过分溺爱使其很难养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因而,公民意识教育在青少年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3.2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学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家庭以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条件为目标,导致青少年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这成为近期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一些青少年学生,在学校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团队意识薄弱,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以争取个人利益为一切行为活动的目标,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不仅有害于青少年的自身发展,而且不利于其融入社会。

3.3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勤俭节约意识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社会公共生活,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依靠道德维护公共秩序,依靠道德谴责来规范人的行为。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意识,通常表现为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随地丢垃圾吐痰、不爱护环境卫生。缺乏勤俭节约意识,金钱受之于父母,花钱大手大脚;饭菜不按量定购,铺张浪费;追求名牌,过于注重形象。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在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起着严重的消极作用。

3.4缺乏遵纪守法意识,法律观念淡薄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道德来调节,更要健全的法律体系来维护秩序的稳定。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权利义务观念不强,极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近年来诸多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青少年不了解法律知识,这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青少年受家庭溺爱,目中无人,部分学生偏好于“当老大”“出风头”“搞特殊”这样的行为活动,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争强好胜、渴望自由独立的思想极易造成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握法律知识不仅能使青少年成为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好公民,还能使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

4提升青少年公民意识的教育对策

4.1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要与家庭、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首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尤其是要靠父母第一任老师的有力教育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爱护要建立在养成孩子优良的思想品行基础上,不是过分地溺爱。其次,学校也是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教会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再次,我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青少年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互助精神都要依靠家庭、学校教育发挥奠基作用。

4.2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要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识别能力与生活经验都比较欠缺,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教育十分重要。教师是教授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也是带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树立模范形象,以榜样的力量积极感染青少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不仅要讲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讲解,加强学生知识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在其他学科教学上,教师也要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学生,先做人,再做事。

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必须做好榜样带头作用,例如尊敬老人、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等。其次,学校在培养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的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植树、打扫街道、美化校园的活动等,培养他们积极劳动、热爱劳动的能力。

4.3青少年公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

青少年铺张浪费、缺乏节约意识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首先,家长要积极地做好表率作用,必要的时候带领他们去农村体验艰苦的生活。“眼见才能为实”,让孩子学会珍惜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意识。其次,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也要以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为主,在班集体中表扬品行兼优、懂礼貌的学生,在集体中树立榜样。例如,倡导遵守交通规则、给老人让座、在公共场合讲秩序懂礼貌、不随地扔垃圾等。这些都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的前提。

4.4掌握法律知识也是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的关键

青少年尽早地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不犯法、懂法有效利用法。然而,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存在着现实的困难。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复杂枯燥的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这就要求学校利用简明高效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例如,通过教室粘贴宣传法律的漫画、播放法律动画视频、组织学生搞模拟法庭活动等生动有效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以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4]。

参考文献:

[1]汪倩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宇文利.关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2,(2).

[3]方拥香.公民意识:不同视域的解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3,(6).

[4]李跃.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公民教育问题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卢宏业

猜你喜欢
青少年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青少年发明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