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升级模式

2015-03-29 03:16张媛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升级

□文/张媛媛

(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河南·郑州)

一、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与产业升级关联性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只有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显著降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给,进而切实解决好“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才能不负重托,完成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提供示范的使命”。

从本质上来讲,低碳经济不同于一般的环保理念,它所要解决的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其目标是既维持经济增长又保证低碳排放。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与其他经济形态一样,仍然必须借助于产业这一GDP 推手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

低碳经济是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来推动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结构的优化以及科技创新的加快发展,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原经济区(CPER)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经济区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作为一个内陆人口大省与农业大省,近年来依托比较优势,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逐渐形成,食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日益壮大。但是,与其他省份比较,河南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并且层次偏低。诸多实证研究表明,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也即是说,在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低碳化过程中仿效沿海地区大力振兴第三产业,把传统高耗能产业转移出去或者淘汰掉似乎是可行的。但是,由于要素禀赋结构及面临的约束条件各不相同,产业升级的方法和路径在我国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价值链理论的观点,如上思路如果付诸实践也须谨防陷入低端嵌入区域间分工体系的误区。那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到底该如何调整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产业内的结构性矛盾又该如何解决?本文主要围绕该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二、中原经济区主体的现实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中原经济区与河南省整体经济一样,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比重过大,农业中粮食种植比重过大。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大。轻工业多而不强,消费品工业发展相对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增需求的需要。轻工产品除了食品工业较强外,其他行业竞争力小,行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不是太合理。即使在较强的食品工业内部,也存在类似问题,这使得河南与中部及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消费品工业产品种类偏少、档次偏低、竞争力偏弱,不能完全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不能与国家刺激内需政策有效对接,因此发展相对乏力。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较低,重工业中矿产和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加工工业的比重同样也相对较低。重工业中的原材料和采掘业多处在初级加工状态,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水平含量较低。但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环境下,食品加工业、现代农业、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高新技术等传统产业大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产业的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并且,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行业分布广泛,整体呈良性发展。

三、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相对滞后。中原经济区与全国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远赶不上全国平均水平;与国内其他经济区相比,中原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处于较低水平。而在第三产业内部,其结构虽然呈现出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业等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中原经济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服务业仍为推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高增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GDP 中的比重却偏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

(二)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加深,中原经济区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其技术进步增长率在逐渐升高;但工业总体水平、专业化产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经济区内部产业布局不合理。中原经济区内中小城市比较多,经济实力比较弱,综合实力比较差,整体城市功能不强。其中,一些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农村城镇的特征,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中原经济区内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

(四)经济区产业之间经济联系较少。中原经济区中各个城市产业结构同构化,产业关联度小。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多是自成一体,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十分松散,产业结构整体趋于同化,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短,支柱产业中缺乏跨市发展的企业。

(五)经济区各产业对外开放度较低。中原经济区各产业对外开放度较低,难以较快提升或较接近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难以有效促进各个产业加快发展、增强竞争力,更不利于中原经济区乃至河南全省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四、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升级模式设计

根据中原经济区经济结构特征和产业发展阶段和态势及内在规律,我们认为,目前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适合采取“创新网络”模式。该模式思路源于:产业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其核心动力是产业内部的创新,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网络就是要把各个城市放在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布局,使城市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经济区内产业关联效应与产业创新升级互为动力、相互补充,从而加强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创新互动,即在创新中加强产业关联和集聚,在产业集聚和关联下促进创新。具体框架就是提升“一核”(郑州)的中心城市综合集聚能力,打造“两轴”(郑-汴-洛陇海轴、新-郑-许-漯京广轴)产业集聚主干区,促进以创新为中心的“三类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网络”(城市主网与县级城镇次网)激励互通机制,使创新的技术和成果能在网络间快速流动,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提升产业水平。

(一)加快“一核”与“两轴”发展。“一核”即以郑州为核心城市及其边缘区,包括附近几个城市组成的郑州都市圈,其功能是集中全省人力、财力、物力,辐射引导经济区边缘带和外部区域的发展。核心城市要在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二轴”为沿京广线纵轴(安阳一新乡一郑州一平顶山一周口)和沿陇海线横轴(洛阳一郑州一开封一商丘),以“二轴”作为中原经济区空间发展的骨架。横轴沿陇海铁路走向,以郑州为中心,以堰师、洛阳、开封、商丘、巩义为重要节点的中心产业发展轴。此轴重点打造机械制造、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纵轴沿京广铁路走向,以平顶山、安阳、周口、新乡、郑州为重要节点的中原经济区联南贯北的产业集聚重要轴线,发展电子、纺织、食品等轻工产业集聚区和农业产业集聚区。在各个城市已有的经济聚集区建设基础上,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中沿陇海线与沿京广线这两个地理轴线上的产业集聚区,使其连接成片,成为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主干区,也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产业集聚主干区。主干区中的各个城市发挥在当地的经济聚集作用,带动其他城镇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关联效应的产业经济发展带。

(二)推动“三类产业升级”,保障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既要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也要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培育,同时也要注重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这是全面保障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三驾马车”,也是实施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基本内容。即对传统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对于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加强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使得传统产业迅速、有机、高效地与高新技术逐步融合,相互促进;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力度,结合现实条件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专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专门的集聚园区,或在已有的相关产业集聚区预留东部产业落脚地,通过总结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措施,制定出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提高政府和产业集聚区的服务水平。

(三)强化创新能力,创建网络激励互通机制。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核心在于强化产业的创新能力,需要多种相关联的产业、多个产业集聚区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创新能力的发散效应。因此,在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过程中,还必须构建灵活高效的网络辐射互通机制,即以郑州为中枢,以中原经济区省辖城市为主网络节点、各县级城镇为次网络节点形成产业升级互通网络,鼓励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网络中心和重要的网络节点对产业关联数据收集整理,构建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全面升级的运行机制。

[1]范况生.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1.2.

[2]赵西三.新形势下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国内价值链重构的视角[J].企业活力,2010.7.

[3]徐丽娜.低碳经济的国内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0.12(下).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沁园春·赞中原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回暖与升级
御中原 画饼充饥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