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及路径分析

2015-03-29 03:23谢作想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汪 慧 谢作想

(浙江省团校科研教学管理部 社工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东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的价值观念也逐渐相互渗透、相互摩擦、相互矛盾,形成了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为了有力地回应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较量,定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本源,党的十八大顺应时代要求,适时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青年的价值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庸俗化的趋势,有些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青年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选择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果不加以引导,势必会使他们的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从而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对于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形象的比喻:“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本文所研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走近青年、武装青年的过程中,吸纳青年的朝气和活力,发挥青年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摆脱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束缚,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创新理论赢得广大青年的认同和信仰,指导他们在实践创新活动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焕发勃勃生机。其实质就是永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春活力,并依靠青年的优势和能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学习、生活和实践结合起来,规范和引导青年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并为青年所理解、认同,成为广大青年的信仰。

为深入了解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进一步探讨在青年群体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路径,本课题以浙江青年为研究目标,重点选取了来自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的22-35岁年龄段的社会青年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2份,有效回收率92.4%。同时,召开了各代表群体的座谈会,与15名各界青年进行了面对面访谈。

二、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分析

当前,消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危机,探求如何引导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同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提出的要求。从整体上看,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是呈现比较积极的状态,调查显示,47.8%的青年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7.9%的青年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14.3%的青年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73.2%的青年是通过“微博、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同态度上,有89.2%的青年赞同“需要用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发展”,有93%的青年认为“党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要或非常必要的。但具体到各个层面来看,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梦太遥远”:部分青年理性认知欠缺,情感认同偏弱

青年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青年在受访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梦太遥远”的感慨。调查发现,有高达43.1%的青年未能认清民主社会主义是改良的资本主义这一本质,赞同“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在问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态度上,75.6%的青年“认同并接受,愿意为之而奋斗”,还有24.4%的青年较为悲观,选择“难以实现”或“不好说”。另有21.2%的青年不关心“我国的政治改革是否要借鉴西方政治文明”这一问题。在选择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上,房价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排在前两位,比例分别为87.2%、81.3%。官员的腐败问题也较多被提及,比例达到70.3%。

在“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选项上,91.6%的青年关心“香港占中事件”,83.1%的青年关心“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只有极少数的青年关心“北京申报冬奥会”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受访青年总体上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但部分青年存在理性认知比较欠缺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在情感认同上,部分青年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乐观,也不关心我国的政治改革和北京申奥等貌似离“现实较远”的事件。相反地,他们更关心大陆媒体较少报道的热点新闻和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各类事件,对于较为宏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情感认同偏弱。

(二)压力山大:部分青年自觉压力较大,对现实有一定不满

人作为社会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富有蓬勃朝气、锐意进取的青年更是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十分向往和追求。但当一首“鸭梨大”的流行歌曲成为2014年的热门歌曲时,我们发现了当下青年活得不容易,不自由。在调查中,23.9%的青年认为自由就是“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37.9%的青年较为理智,认为自由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26.6%的青年从反面来理解自由,认为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还有11.6%的青年悲观地认为现实生活中毫无自由可言。

在平等这一问题上,受到许多现实案例的影响,有50.8%的青年认为法律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如同样的罪行,有特殊身份的人可能就比普通身份的人判得轻。另有26.2%的青年认为“很多判例视情况而定,但趋向于平等”。这些都说明了广大青年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平等的美好期待。

69%的青年具有较强的个人公平感,认为自己的收入和地位与他人相比是公平的。但与此同时,也有31%的青年认为,就能力水平和行业水平而言,自己的收入未能符合自己的预期,一些人认为自己承担了较多的风险和压力,但未能获得理想的报酬,未能实现个人公平。

对于依法治国,36.1%的青年中肯地认为“依法治国有一些成绩,但问题不少”,32.4%的青年认为“依法治国刚刚起步”,只有19.8%的青年认为“依法治国比较完善”,另有11.7%的青年表示对此问题没有看法,说不清楚。

(三)口是心非:部分青年过于注重个体发展,知行脱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每个青年息息相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方面青年抱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也赞同以较高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但另一方面,却无法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稳定的个体价值观,并在这一观念意识的指导下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行脱节的现象。

大多数的青年愿意选择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也愿意“在某地发生特大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捐款捐物。但在择业上,极少数的人(仅占7.4%)选择去边疆、农村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更多的青年考虑的是个人兴趣和个人发展。当被问及“是否热爱当前的职业和岗位”时,有55.6%的青年表示“工作只是谋生手段”,只有22.5%的青年对目前的工作“非常热爱”,更有21.9%的青年不喜欢当前的工作。

当问到青年关于诚信的问题时,大多数青年将诚信看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践行诺言的行为品质,是立身之本、兴业之基。但对于诚信带来的利益来说,有不少的青年认为诚信是一种较好的社交手段。

关于“雷锋精神”,大多数青年无奈地选择“内心总是想向雷锋学习,可事实面前总是事与愿违”,虽然肯定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但迫于现实,认为其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个人的道德水平过于理想化。相应地,在碰到“摔倒的老人”时,37.2%的青年选择“看情况报警”,第一时间主动搀扶的仅占45.3%,不敢扶的比例也有17.5%。此题的调查结果与“雷锋精神”一题形成了较好的印证。

在交友上,87.9%的青年认为主要凭才能、感觉、气质等主观因素来选择朋友,合计有94.6%的青年比较看重健康和情感。但也有53.2%的青年认为人生价值主要由“社会贡献、社会地位、金钱多少”等客观标准来衡量,还认为必须在争取别人的帮助下实现人生价值,而且青春易逝,需要及时行乐。可以看出,青年内心想要坚持较高的道德准则和要求,但具体到个人问题和现实问题时,却趋向于实用和功利,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知行脱节。

综上所述,在青年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障碍。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也有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既有科技进步对青年的影响,也有青年主观认识欠缺、实践能力不足造成的影响。因此,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继续在青年群体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学习,让青年明白社会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一种内在的范导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的路径及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构建适合的认同路径与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的落脚点和关键。需要以理论开掘和以实践设计为突破口,不断加强青年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能力和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能力。

(一)创新认同路径机制

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认同路径机制上的最大问题是对认同内化规律缺乏研究。访谈中青年纷纷反映:一是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形式化、简单化倾向较重。一些主旋律的思想宣传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之所以不受青年欢迎,主要是因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粗糙化、说教式的弊病。传统简单化的价值认同方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造成价值认同的障碍和瓶颈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担心此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沿用传统价值认同方式,即依靠简单灌输或官方主流报刊的正面舆论宣传,比较多地采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一阵风”、走过场,没有长效机制作保证。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青年化。没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去,导致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缺乏人文关怀,难以符合青年人的需要和兴趣。与此相反,“儒家思想能够在宋明时期得以普及的主要原因,就是将教化的思想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世界’或‘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以至于‘化民成俗’,从而取得了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认同的路径重构大体上需要把握内化规律,找准抓手,分层实施,重点突破。为此,我们必须重点抓好三大机制。

宣教机制。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要让当代青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说理,有破有立的宣教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大青年认同的首要前提。当前应着重抓好制度建设和青年认同培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增强实践路径探索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价值观培育属于渐进的长期的国家行为,如果没有制度性安排的“顶层设计”来整体布局、统筹安排、梯次推进,所谓“基层首创”、“微观搞活”必然毫无章法、东鳞西爪,无法达到预定的目的。

利益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真正落到实处,不完全是一个教育传播、分清是非的“务虚”工作,而且是一个贵在实践、重在落实的“务实”工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青年最迫切、最关注的利益诉求作为切入点,才能赢得青年的认同。如在尊重满足当代青年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教育引导他们确立共同的追求和目标,并激励其奋进,走向美好的未来,体验美好的生活。意识形态能否得到青年的认同不只在于其理论完美、逻辑严密与否,而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表达及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一种意识形态,如果它不符合人们的利益和经验,就决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之重要。

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需要建构价值认同的长效机制。其一为问责机制。把在青年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思德课程的改革和单位的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制。其二为示范机制。“抓先进树典型、带后进变先进”。坚持典型引路,做到培育、引导、宣传三结合。道德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最鲜活生动的教材,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表彰会、论坛、媒体宣传等立体化途径,通过生动形象的鲜活事例,让核心价值观走近青年。其三为督查机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督促检查,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青年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创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

(二)开掘宏观理论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必须同时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正如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样,上述三个层面的价值规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不仅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追求,确立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价值目标的统一基础,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体行为准则的基本统一。可见,党的十八大对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表述,兼顾了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目标、传统文化积淀和民间行为规范的融汇与共通。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愿望的一致性,也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追求的差异性。对于青年而言,则要特别关注青年群体价值追求的差异性。

从国家层面看必须着眼于寻求“国家意志的价值观”。其中要打通代表社会价值尺度的主流价值和代表民间价值尺度的社会规范之间的价值共识通路。从国家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主要路径是建立主流价值形态与民间伦理规范的对接通道。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主流价值,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和支撑作用,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和遵循。因此,有必要把主流价值形态的阶级属性和价值诉求融入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中,打通代表社会价值尺度的主流价值和代表民间价值尺度的社会规范之间的价值共识通路,让代表国家意志的核心价值观“接上地气”,成为全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从社会层面看必须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割裂与优秀文化传统的联系,必须体现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体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全社会的民族归属感。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因素,破解和超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所信奉的价值观陷阱。

从青年个人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青年个体价值观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关系。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同的个体价值观汇成社会价值观的整体洪流,而社会价值观则在引导和固化着个体价值观。当代部分青年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对立,凸显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在价值多样化时代,社会价值观要展现更多的包容性,尊重公民的正当利益诉求和多样化价值取向。二是处理好社会现实理性与大众价值理想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内在统一。如果仅着眼于社会现实理性,显然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而脱离社会现实理性对青年提出过高的价值理想追求,则会让他们感到遥不可及,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形同虚设,在青年中引发信仰危机,加剧了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三是处理好核心价值观的精英化提炼与大众化传播的关系。需要概括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核心价值观,以满足青年通俗化学习、大众化传播的迫切需要。

(三)建构微观实践路径

1.追本溯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开掘源头活水,并结合时代要求和现实情势加以科学性阐发与创造性转化,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因此,弘扬和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筑基工程,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吸收外来并开拓未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滋润自会根深叶茂,花繁果实。在问卷调查中,我们的判断得到了验证。91.3%的青年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意义深刻,有84.4%的青年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学习了传统伦理道德,有80.7%的青年能够将封建迷信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区别,做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必须围绕传统文化的主题,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青年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精神追求,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

一是教育引导。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主体,是青年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学校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是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和各学科,遵循启蒙、认知、认同、自信、使命循序渐进的方法,小中大学一体化地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校外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例如: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民族文化微课程制作、传统手工艺展示、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评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项目等等。

二是舆论宣传。在新形势下,除了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外,尤其要加强网络博客、移动电视户外广告、手机、新兴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动权,使它们成为一种时尚与趋势。充分发挥红色网站、网上党校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互动交流、网上知识竞赛和学术研讨等活动,生动地、立体化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及其典型事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中。同时,完善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批判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和消极现象,激浊扬清,帮助广大青年明辨是非,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健康发展。

三是文化熏陶。宣教内容要柔性化,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之中,使之成为广大青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引领和规范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使其能够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做人处世。要注意将优秀传统文化改造出新,融入通俗易懂、广泛流行的时尚文化对青年进行引导。比如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漫画、改编歌曲、网络段子等方式在新媒体上进行传播,便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又比如在消费文化上,要引导青年适度消费,便可以利用青年楷模和青年领袖的明星效应来号召青年和带动青年。还可以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向青年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2.制度至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必须依赖于制度建设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不能期望通过短期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需要着眼长远,需要借助于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保障,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的实现。

一是要确立政策法规保障机制。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持续性,都必须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核心价值的基本精神加以规约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同样离不开符合国情的国家相应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建设,防止出现具体政策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积极推动立法进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的权威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使广大青年通过享有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提高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要确立社会激励约束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本身是一套规范体系和评价体系,它告诉青年:什么是受到社会鼓励的,什么是受到社会约束的,从而影响、制约着他们的价值选择,对他们的价值行为起着鼓励或约束的作用。但并不能保证当代青年在任何时候都遵循核心价值观,有些人会出现“犯规”现象,甚至极少数青年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克服这种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探寻并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对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楷模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大力褒奖,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得到“好报”;而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给予谴责并对行为主体给予相应的惩罚,真正做到价值选择和利益回报的统一,激发青年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敬畏之心.真正从内心认同这些主流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价值行为,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形成合力,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广泛的社会认同。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工作联动制度,以发挥各方面力量的作用,要本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青年参与”的方针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率作用,发挥共青团的桥梁作用,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青年自治组织的辅助作用。只有汇聚社会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才能取得实效。

3.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必须重在践行

加强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践行。必须强化日常生活实践对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功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日常生活实践在培育青年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功能。让青年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青年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充分挖掘青年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引导青年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让青年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内心深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一是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是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广大青年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三是要充分利用青年节、 建党纪念日、建军节、国庆节等历史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鲜明的近现代史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组织青年参观纪念馆、革命故居、烈士陵园等,引导广大青年不忘中国革命和建设路程的艰辛,体会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革,引导青年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好地实现自立、自尊和自强,把爱国热情转化到祖国建设上来。弘扬时代精神,通过组织青年参观先进企业,了解企业家创业的艰辛、发展壮大的历程和辉煌成就;通过参观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城镇化建设的繁荣景象,来激发青年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2.

[2]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2009:200.

[3]祝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0:11-13.

[4]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14:23-27.

[5]汪慧.机制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探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5(1):79-87.

[6]张延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年化研究[J].青少年研究及实践,2013(3):59-6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1.

[8]奥塔·希克.第三条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现代工业社会[M].张斌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55.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