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港航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林家福
福建省政府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18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亿吨,其中集装箱1600万标箱。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初具规模,厦门港稳居千万标箱集装箱大港行列;福州港成为集装箱运输和外贸整车进口重要口岸;湄洲湾、罗源湾大宗散货接卸转运中心初具规模,大宗散货吞吐量均超过亿吨;福建港口成为两岸海上直接往来的主通道、主枢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港口建设还将向智慧港口发展,从传统业务向贸易加工保税综合物流服务转型;港口之间在海铁联运、口岸联动、大陆桥运输、信息共享等方面将存在大量跨区域合作。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纲要》同时提出加强人才保障措施,重点培养港口航运、邮轮经营管理、物流、金融、信息化等领域复合型高端人才。
基于上述,如何为福建港航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和保障成为当务之急。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港航管理部门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内部环境,港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队伍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但面对港航发展新常态、新机遇、新挑战,港航人才队伍建设还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根据2012年交通运输部开展的公路水路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情况表明,我省港航直属单位及港口经营从业人数 12249人;专业技术人才总计为 526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47人;技能人员2715人。
从学历层面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093 人,占全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20.77%;专科学历的有1544人,占29.34%;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2340人,占44.47%;而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人数的1.01%。
从职称层面看,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初级职称的有1147 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 45.03%;中级职称的有806人,占31.65%;高级职称的有180人,占7.07%。而技能人员中,技师以上技术等级人员只占1.77%。
通过分析,总体上我省港口经营行业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人才偏少,行业领军人物更是匮乏;港航工程、港口物流、港口经营管理等专业人员急需补充。港口生产经营中所需的高等级操作技能人才和设备维修人才(技师、高级技师)严重短缺。
二是重视和投入不够,人才流失快。一些单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各方面投入相对偏少,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导致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也难以留住现有人才。
三是制度不完善,队伍缺少活力。现行单位制度(如岗位设置、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制约和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成长,同时也导致人才队伍活力不足。
上述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对港航行业贯彻《纲要》提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产生不利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深刻指出:“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在新形势下,各级港航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将人才培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单位发展战略规划,定期研究涉及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要依据港航行业发展进行人才布局,依托项目集聚开发人才,推动人才与产业配套,智力与项目对接,做到人才培养与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时要建立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港航专业技术人才年度工作报告制度,促进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认真研究制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人才开发措施,通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培养一批港航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及创新团队。对高层次人才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在工作上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支持他们在推进福建港口发展中拓展事业空间、实现人生价值。制定和完善领导干部爱护优秀人才的制度措施,对优秀人才在项目经费、工资福利、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必要的支持,增强优秀人才对福建港口建设归属感和认同感。省港航局近年引进1名浙江大学博士选调生,在推进我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知识才能,得到单位的重用。同时,要塑造良好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大力构建具有行业特色并充分体现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使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岗位敬业尽职,进而凝聚团队力量。
在人才培育方面,要树立适度超前、注重结构的观念、通过各种培育方式,努力形成分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突出港航高级、领军人才的培育。当今高新技术成为港口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港口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至2014年,全省沿海港口10万吨级以上(含10万吨)泊位达25个,沿海港口具备停靠30万吨级散货船、30万吨级油轮、20万吨级集装箱船、14万吨级邮轮及2万吨级滚装船的能力的设施条件。去年厦门港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首个被业界称为“魔鬼码头”全智能、零排放、安全、环保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些大吨位和自动化高端码头的成功建成,使高级技术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而且还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的高级技术人才。积极培养和支持高级技术人才不断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港航相关专业教授级高级技术人才比例,积极打造福建管理型、工程建设型等方面领军(后备)人才,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二是拓宽工作视野,加大对现职人员学习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扩展与不同地区和行业的交流。每年选送、抽调部分专业人员参加交通部水运局、海事局和交通部党校有关业务培训,以及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技术人才赴国内外考察。省港航局近些年就安排专业技术人才前往天津港滨海新区、宁波亿吨大港和高雄港开展学习取经活动,取得良好效果。针对新的形势和要求组织各类讲座,及时更新广大干部职工的业务知识。2015年3月,湄洲湾港口管理局邀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供应链与物流学院彼得教授到莆头、东吴作业区考察港口开发、建设和物流综合管理情况,并为港口企业负责人及局干部职工开讲“现代港口管理”。在福建自贸区正式挂牌之际,省港航局邀请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教授为全省各级港航管理部门、企业做“自贸区建设对港口航运发展的影响及对福建港口航运业的启示 ”专题报告,会上教授还与参会同志们进行了热烈现场交流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人才用好用活,在工作中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和使用人才。各单位要给年轻人压担子下重任,大胆安排重要岗位,让优秀人才有施展才干的机会。坚持在港航建设的实践中、在艰苦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注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和一线锻炼,推荐优秀人才到省交通运输厅相关处室和各地市交通局、港口局和生产一线的港务集团公司挂职锻炼,提升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突出港航人才,特别是高级、领军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从四个方面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留得住人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港航事业发展建功立业。
一是目标激励。要求每个员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使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并不断对照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目标,从而使行动积极性持续高涨。
二是榜样激励。要在人才队伍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参照系”, 注重评先评优和推荐劳模工作,努力发现、培育和宣传身边的典型,用榜样力量激励所有干部职工,使大家学有榜样、做有标杆。
三是精神和物质激励。只要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投入多,有创造、业绩好、贡献大,就能得到相应奖励,在年度考核评选中可获得优秀,给予奖金,并适当提高待遇。
四是知识激励。及时给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知识和信息,以及出国(境)学习和考察的机会,使技术人才的知识得到及时更新拓宽。
上述四项激励机制中,精神和物质激励最为重要。
技能人才是港航建设与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各方面推进一线岗位人才技能素质的提升。一要积极开展技术工人的岗位培训和技能等级培训,适时举办各类专业技能人员知识和技术更新培训。二是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推进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设。三是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大幅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去年10月由省交通运输厅、省总工会、省人社厅共同举办的《全省港口门机操作技能竞赛》就是一种良好的素质提升方式,通过竞赛,个人决赛第一名可申报“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前5名可在原技术等级基础上确认为上一技术等级。该活动在全省港口业界引起积极反响,从而大大激发了港口机械操作手提高技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促进整体技能素质得到提高,也推动了港口其他专业职工学习业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