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次多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

2015-03-28 16:55黄映玲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能力

黄映玲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双层次多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

黄映玲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从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宽泛、课程设置全而不专,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剧增、招生和就业面临困难等现状分析入手,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区域发展特点,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意识,以能力本位为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多元的校内外结合实践平台,建立双层次多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双层次;多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生源不同,已有的办学条件、所在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其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就各有所侧重.事实证明,只有找准定位,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高校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1]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与重点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侧重点也应该不同,相对于重点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偏重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定位,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应面向基础教育一线,针对本区域的特色,侧重于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发展应用型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为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2]

1 当前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设立电化教育学专业至今,教育技术学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人才受到青睐,教育技术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到今天,在专业定位、办学形式、就业出路等方方面面,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制约和阻碍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1.1 学科定位模糊,使得专业特色不明显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1993年由电化教育专业更名而发展起来的,电化教育把现代教育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自身的研究领域,学科定位相对狭窄但容易理解,加上从中央电教馆到省市电教馆,甚至各学校的电教科(组)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使人们对电化教育普遍接受并形成一定的认知.更名后的教育技术,将学科定位为“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造成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几乎涉及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囊括了教育行为的大部分内容,容易让人产生无所不包的感觉.作为一个学科,定位不明晰容易导致专业设置模糊.相对于其他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既有摄影、摄像、编辑等影视制作课程,又有动画、网页制作、计算机编程等计算机课程,还有各种师范类课程,课程门类较多,导致出现学生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精通的状况.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不明显,学生的专业技能不突出,培养的人才有点四不像,即:“像教育学,但理论功底太浅;像物理学,但理工知识积淀不够;像计算机,但编程能力太弱;像影视艺术,但文艺素养欠缺”.[3]

1.2 人才培养目标宽泛,课程设置全而不专

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存在培养目标雷同问题,“培养能够从事教学资源和教育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的专门人才.能够胜任各级各类中等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适应教育技术部门、电视广播部门、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工作”.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十分宽泛,不仅涉及了教育领域,还包括了广电、信息网络等领域,导致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庞杂,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电子技术、程序编写、软件开发、网络技术、影视传播、文学艺术等学科.由于课程繁多,加之缺乏科学的系统设计,不同领域的课程之间不能有机融合,往往造成顾此失彼.课程内容也多是蜻蜓点水、触及皮毛,造成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博而不精”,在质量上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有用人单位反映该专业学生从事信息技术工作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从事设备技术管理工作不如工科出身的,影视制作能力不如广播电视科班的.作为专业核心的教学设计,也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必要的学科背景而难以胜任,这也是教学软件制作公司的优秀设计制作人员也少有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原因之一.

1.3 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剧增,招生和就业面临困难

新世纪初期,由于新课程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普及,数字化学习发展迅猛,全国中小学相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各大电教馆、高校开展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网络学院应运而生,因而急需一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致使全国教育技术专业快速开设,从2000年全国30多所到现在的200多所,专业开设过多过快,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上远远超过社会的需要.

新增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雷同,人才培养方式趋同,没有形成各自特色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造成毕业生能力结构同质化、缺乏创新能力、对社会就业需求的针对性差等问题,因而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加上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后多是教辅人员,在学校的地位不如专职教学人员,得不到合理对待,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进而影响后续毕业生的就业,这样易形成恶性循环.

就业困难引发招生困难、入学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已导致多所学校停办或停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这样直接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前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迫使我们必须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调整,甚至重构.

2 应用型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1 结合区域发展重新定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育人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是课程结构设计的依据,也决定着专业发展的方向.

根据调查,我院(韩山师范学院,下称为院)近五年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大的就业方向还是中小学校或中职学校,虽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09届的78%下降到2013届的49%;但在一些教辅机构从事各种培训和家教等,比例则有所上升,从2009届的7.2%到2013届的18.5%;其余的学生职业类型多种多样,但比较分散.①数据来自韩山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因此,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作为突破口,培养出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主,有一定教育实践能力又懂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胜任学校和社会的双重需要.[4]

结合所处地域社会状况与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构建“双层次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即“以师范教育为主线,打造双层次的技能,形成多个发展方向”,针对未来人才市场的变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元需要的教育技术学应用型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2.2 优化本科教育技术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主要载体,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是学校创立特色、保持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技能为基础,突出教育技术专业特色教学,形成“一条主线、双层次技能、多个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

一条主线:以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为主线,重点放在师范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各级各类中小学信息技术相关的教育与培训能力.

双层次技能:第一层次,要求学生完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掌握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研究工作所需的能力;第二层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特长,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技能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通过专业实践与训练,形成特定的专业能力,能胜任特定的职业要求或具有创新、创业能力.[5]

多个发展方向:专业培养计划针对不同方向分别建立起与其相应的模块化课程内容:(1)数字教育媒体方向:主要培养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能力,设置的模块课程包括广告与专题电视创作、电视栏目策划与编导、影视造型、影视后期制作以及Premiere、3DMAX软件等;(2)教育软件工程方向:主要培养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能力,设置的模块课程包括教育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数据结构、编程语言、教学软件开发工具等;(3)数字化教育环境方向:主要培养教育装备规划、维护与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与管理能力,设置的模块课程包括数字化校园规划与管理、现代教学系统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规划与建设等.

三个方向都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中心并服务于这个中心,体现社会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各种需求.使“培养胜任各级各类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学科教师”这一主线能够保证外,在计划中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选择专业拓展课程,使学生可以在某一个方向获得更高的造诣,促进学生专业特长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建立多元的校内外结合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为了有效培养和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拓宽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推行导师制、加强综合实践项目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多种实践形式,目的在于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和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理解掌握本学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3.1 推行导师制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实行“导师制”和“目标化”管理.[7]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力,成立“影视节目项目”、“专题网站项目”、“多媒体课件与动画项目”、“教育软件工程项目”、“数字图像项目”、“现代教学应用系统”等实践小组.大一的新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双向选择进入不同实践小组,每个项目实践小组都配有2~3名有相关特长的“导师”,导师每学期初与项目成员进行磋商,共同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引入实际操作的项目,通过实施“目标化”管理和过程监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各项技能竞赛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2.3.2 建立“工作室”模式

教师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与领域进行整合,成立“影视节目制作”、“网站设计开发”、“教学软件设计开发”、“安卓应用软件设计开发”、“数字图像设计”等若干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一定的专业方向定位,逐步形成以“工作室”为核心的实践小组模式.工作室以项目小组为基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和实践.每个项目工作室都有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教师负责培养高年级的骨干分子,再由骨干招收低年级教育技术本科生为会员,并担当主讲、培训其他学生,引导、启迪后来人,保持团队的传承性.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诸如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专业器材等作品开发必需的软硬件环境,施行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操作机会,日常管理由学生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讨论、辅导、培训,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争取课外课题、横向合作项目,把学生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为就业作好准备.

2.3.3 实施综合实践项目

在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在重组、优化、更新过程中大幅度地减少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加强《教育技术项目开发实践》课程的开设力度,开设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由全体教育技术教研室的教师参与该课程的实践指导,在第5~6学期,每一位教师将负责同一年级5~6位学生,具体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三年级至少完成2个教育技术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指导教师对学生的2个项目实践从选题、开题、设计、中期检查再到最后的答辩全程负责.任一个项目达不到要求则无法通过该课程.通过综合性项目的设计和实现,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建设;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发展型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3.4 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机制,目前全国性的教育技术学科竞赛有20余项,这些竞赛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通过组织“竞赛特训营”,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近年来,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通过参与教育技术学科竞赛不仅能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竞赛也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加上这些学科竞赛多数由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等主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5 共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平台实践一举解决了学生行业能力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当地如“启慧传播公司”、“蓝龙文化传播”、“广东正全科技”等相关机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跟岗、顶岗实习.为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每天安排一位没课的同学到企业“上班”,公司配置相关设备给学生专用,在公司跟岗、观摩学习.公司如有重大项目或任务较多,需要较多的人力与资源,由“上班”学生协助,或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通过跟班学习,参与设计、制作等方式参与企业的项目,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市场运作,不仅解决了学生不善于组织起来共同协作完成项目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不了解市场运作的问题.校企合作加快“见习—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步伐,解决了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自视甚高或缺少信心等思想问题,缩短毕业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和企业都有帮助.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学生在这个平台中培养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8]

2.3.6 动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参与科研项目也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科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科研项目: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申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通过对创新性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的申报、研究、结题等过程的训练,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克服实践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时也能锻炼他们人际沟通的能力、合作共享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使他们有机会了解社会.[9]除了学生自拟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外,也鼓励一些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参加科研活动中,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本学科的科研发展动态,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

毕业设计也是应用型人才创新性培养中重要一环,是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四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研究能力,也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因此可以在毕业(设计)实习中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和领域开展更深入和更独立的实践活动,对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极有帮助,能有效促进其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是个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不同类型院校明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建构适应各自区域教育、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探索特色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研究还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实践,并且加以完善.

[1]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2]王锋,郑卫兵,郑忠梅,等.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1-55.

[3]陈明选.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6):69-72.

[4]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1-27.

[5]郑忠梅,韦海梅,曹贤中.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88.

[6]于猛,单亦先.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26-128.

[7]孙丽,刘永臣,常绿.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43-145.

[8]蔡月忠.基于开放管理的项目式实验教学——以影视专业人才实验能力培养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4):117-120.

[9]张文兰,佀新学,李喆.“多层次、综合化实验教学体系”促进数字传媒技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4):96-100.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for Multi-Oriented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Thinking on the Training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HUANG Ying-l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he educational technolgy specialty is currently confront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illegibity of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broadness of goal and target,indistinctness of curriculum setting and a surg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ening this specialty to enrollees,etc.Proceeding from an analysis of these problems,combining with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ty and the features of local development,this thesis proposes a re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the training objective to be market-oriented and employment-oriented;technic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to be intensified;competence-based ability to be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course system to be optimized;diversified practice platforms to be built up;and double-level,multi-directional application-oriented training modes for talents to be establish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professional training;double-level;multi-orientation

G 642.0

:A

:10076883(2015)03-0073-05

责任编辑 温优华

2014-10-09

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就业导向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黄映玲(1969-),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