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博,曾罡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 世纪西方哲学中显现的一个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社会学视野下的主体间性理论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而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意指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关涉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还有本体论视域下的主体间性则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尽管各派对它的阐释各有不同,但主体间性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却是日益彰显。把“主体间性”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可以搜索到3505 条文献,其中硕博论文851 篇;如果同时以“主体间性”和“大学英语”为主题词检索,却只有23 篇,其中只有硕士论文4 篇。可见主体间性的思想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潜在价值正亟待进一步研究。
主体间性概念来自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无论如何,在我之内,在我的先验地还原了的纯粹的意识生活领域之内,我所经验到的这个世界连同他人在内,按照经验的意义,可以说并不是我个人综合的产物,而只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世界,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为每个人在此存在着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客观对象的世界。”[1]这个交互主体的世界就是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的世界,即我们最终所能面对的将是一个生活世界。在此各主体在语言行为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主动交往;在此客观对象世界被搁置起来后成为意识中的客体;在此它不但被打上了深深的主观烙印,还被赋予了意义;在此,“我”走向了“我们”、“自我”走向了“他者”。伽达默尔指出,“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在通过写作而固定下来的意义与通过读者进行理解的意义之间的距离如何能够达到沟通。”[2]伽达默尔认为人与世界的共存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文本是一个意义敞开的过程,是一种超时距的对话。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则指向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3]在海德格尔看来主体间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各派对它的阐释各有所不同,但他们关注的对象都与语言有关。
主体间性的哲学理念对教育产生最大的影响当属哈贝马斯。“在哈贝马斯看来,劳动和语言是社会文化生活的最基本的两种要素。人们通过劳动获取物质资源,维持生命的存在。通过语言来进行沟通互动,促进社会文化的存在。在劳动领域中,人的典型的行为方式是‘工具性行动’,即是一种对世界的预测与控制,而在沟通互动的领域,人的典型的行动方式是“沟通行动”。[4]在沟通行动中,关注的是对他人的动机意向的了解,主体间性的核心就是相互“理解”。“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自主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如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把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认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哈贝马斯提倡交往行为,由此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达到社会和谐。”[3]颇具现实意义的是主体间性在哈博马斯看来还在于它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他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独立的个人行为为基础,而是以双向的理解和交往为起点。
主体间性理论的教育价值正是针对主体性教育而而言的,它的核心理念正是充分尊重和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即对话性;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并拓展自己与他人合作的潜力。全球化背景下,“我和你”“在一起”的后现代精神强势来袭,因此大学英语课堂里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应用教学模式也是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还认为,主体间性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既非绝对的“在场”,也非完全的“缺席”,实际上它就是间性话语轮回的产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话语的方式来看问题并以话语的机制来解构和解决问题不失为学术研究的新视野。正如国家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指出的那样“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毫无疑问,主体间性为当代大学英语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教育的本质在于师生之间灵魂的交流、思想的对话、情感的融通,而绝非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授受和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的互动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改革的根本宗旨,应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参与互动;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依托新的网络媒体,逐步建立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5]课堂教学就是要追求主体间性。经验表明,以教材为中心使教学陷入只为获取知识、占有知识的单一目标之中;以教师为中心使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实质性交往与互动,否定了教学的本真意义—主体间交往互动。发展主体间性教学是对教学本质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升华,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教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主要有三种,即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他们共同参与课堂互动可组成至少五种基本类型。参照主体间性的理论原则和“大学英语的后现代需求问卷调查”,在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较高起点”的5 个班进行了主体间性理论原则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其主体间的基本“互动”形式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以presentation 为核心的课前预习模块及预习成果展示。互动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一定的课前预习工作;主体间性视野下,预习绝非就是自己学习;学生要学会与众多的隐性主体对话,如作者、编者、教辅和课件等。他们课前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读课文、标出疑难问题和整理自己的观点。较高要求是上课时做一个预习陈述(presentation),简要概述文章的内容并谈谈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或加上文章的现实意义以及写作与词汇使用特点。更高要求则是以文章的关键词为核心做一个简短的相关的主题演讲。这个环节通常是以课堂讨论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开始的,通过这一环节不但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又可进一步确定和及时地把讨论导向教学的重点。
第二个环节是就预习中产生的问题与理解而展开的question & answer 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不但可以提出问题,而且还可以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实际上在这个环节里也是最能扩大学生的参与规模的时机,也是最能体现出学生的后现代性的主体间性的精神的环节。此时教师的工作则在于把握主题、把握节奏和鼓励问题多的学生持之以恒,而问题“少”的学生及时参与进来。如果学生问题不多时,教师则要准备好充足的问题而展开讨论。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常常是教师所预料不到的,而且常常是一个人就有几个问题。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普通教育已经非常“后现代”了,因此只有处理好大学英语课堂里的“我”和“你”的多元关系,方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培养兴趣、提供(学习)资源、展示(课外学习)成果、培养(学习)策略、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作用。[6]
第三个环节是以学生合作写作练习为核心任务而展开阅读综合理解,在这一环节里彰显着“我说故我在”的主体间性理念。实际上写与阅读结合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在程式化讲述的方法里90%的气力都会花在阅读方面,这样通常就会导致程式化讲述盛行而导致写的练习的枯燥与综合理解的“不到位”。本着课堂教学其实应该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与自学的示范和向导的原则,本阶段的课程开始时可以从写summery 开始,也可围绕课文文体进行学生感兴趣的自由写作;如果学生基础非常好,还可以由学生把课文做成影视小品。这样课堂教学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学生的基础上展开。这既可以迅速发现学生在文章理解上还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及时地把讲解导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四个环节是兴趣活动为核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估。其特点是它不但方式以口语为主而且“考官”是由学生为主体构成的。学生的最大的“后现代”要求莫过于改革传统的与过多的现代化的考试,其实最能体现主体间性精神的地方很可能也是出在此处。经验表明,学生评估学生,既认真、准确又有趣味。“课堂教学评估不但要看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和内容,更要看其效果。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体现为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等。”[7]
在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堂“主体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后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反馈。调查表明,学生对四个环节的问题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课堂展示环节,问卷12 题“课前预习是展开课堂讨论的重要前提”,其均值为4.615;16 题“课堂教学是学生自学成果和答疑的最好空间,均值达4.276;17 题“新课展开前,由学生所做的Presentation 比较受欢迎”,均值为3.923;20 题“课堂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组织讨论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其均值为4.284。在阅读综合理解环节,11 题“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我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均值为4.300;22 题“学生根据课文改编的影视小品是增强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均值达4.51。在教与学评估环节,29 题“喜欢通过口语、表演或课文缩写范文讲评来评估学生”,均值为4.061。由此可见,学生对基于主体互动模式的教学很满意。同时,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基于主体互动模式教学的五个纬度:发现自我、主体互动、个性张扬、过程评估、观念更新。所谓“发现自我”,就是创造这样一个空间,让学生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在不同见解的空间里,找到一个普遍接受的“客观真理”。问卷11、21 题正是这一纬度的体现。“主体互动”部分是新模式的核心,由问卷20题的回答可见,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所体现的“主体互动”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初步的案例实践表明,主体间性理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但在理论上是契合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可操作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益于培养能力也更利于可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1]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张廷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22.
[2]伽达默尔.赞美上帝[M].北京:三联书店,1988:149-150.
[3]成晓光.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9(1):8-15.
[4]杨帆.主体间性视野下幼师沟通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7-9.
[5]梁冬华.大学语文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1-7.
[6]MANJALI F.Language,discourse and culture[M].New Delhi:Anthem Press,2008.166.
[7]束定芳.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基础阶段外语教学改革实验的一次尝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1-2.
[8]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J].外语界,2010(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