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斐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长沙 41000)
我国城市用水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
谭斐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长沙 41000)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工业水平的发展,中国城市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各类由于城市用水造成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来源,保卫和谐统一的自然生态,保证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
我国城市用水;安全现状;解决对策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曾一度带来用水量突增、城市水资源紧张等问题,许多地方都采取了外部调水的办法来解决缺水问题,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大连碧流河引水、沈阳大伙房引水、滇中引水等。随着调水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长,带来了调水越来越困难,调出地水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等诸多问题。城市用水安全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提高用水效率,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最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要资源,随着近几年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领域的不断进步,对以水资源为首的自然资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虽然是当前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是同时也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低的国家。所以对中国来说如何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水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所以对于城市水资源的保护也是自然生态保护理念中的重要内容。从城市整体的布局来看,传统的城市往往都是工业发达的地方,而工业发达就意味着重度污染,再有就是当前人们在生活污水的排放上没有节制。所以在生活与工业的双重污染下,我国的城市用水已经逐渐进入污染严重的状态。虽然说随着绿色理念的逐渐兴起,许多工业区都建在城市偏远地区,但是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就意味着污染的流动性,所以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来源,保卫和谐统一的自然生态,保证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
从我国城市用水的现状来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国城市用水供应主要呈现出以下局面。第一,缺水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缺水的程度不断加重。全国城市中几乎有2/3的城市都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第二,城市水污染的问题。大概有30%的城市用水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这个数值还在不断扩大。第三,兴建水调工程已经开始成为我国诸多城市解决城市用水问题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中国当前城市水资源是极度紧张的。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城市水资源已经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持续污染下去,那么等待着我们的将是无法预料的可怕后果。
从城市生活用水的成分上来讲,当前城市生活用水中含有的有机污染物、藻类、病原菌等物质明显增多,特别是硝酸盐的严重超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因素,这些污染物足以对人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伤。而且当前中国相关供水部门对于水资源的处理效率低下,特别是目前许多城市供水还沿用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和液氯消毒。这些材料和工艺对于污染物的清除效果是非常差的,而且还会有许多消毒副产物出现,严重威胁了城市居民的体质和健康,许多城市的供水管都出现了严重的老化和腐蚀。
因此,解决中国城市用水安全的问题必须提上日程,并且要作为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首要工作进行。第一,要将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我国处理城市水问题的主要宗旨和方向。因为中国城市用水安全问题不仅仅是要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还要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缺少一方面都不能够彻底改变用水现状。相关政府要主动担负起修复水资源生态系统的责任,而不是将修复的问题推给相关水管理部门。当前中国许多地区都建有水库,但是从实际效果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水库的建立都是弊大于利的。特别是对于水库的维修、保护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水源质量,最主要的是耗时、耗力、耗财。第二,建立水库会形成水库本底污染,这会严重影响水库水的质量。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现有水资源处理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关处理方案的改革。第三,进行水体监控。相关部门不能等到出事之后才进行相关水体的检测,而是应该定期对城市用水的水质进行监控,保证城市水资源能够在科学的管理下实现应用。最主要的是通过定期检测,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水资源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样不会使污染泛滥,自然也就能够基本保证我国城市用水的安全。
水资源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生命资源,一旦水资源出现严重问题将必然导致发展滞后。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整治力度,积极实现技术革新和水污染整顿,真正将城市水问题摆在未来工作的首位,为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1] 李楠,雷超,顾春明.中国城市给水工程的发展现状及GIS技术的应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4,(20):159-160.
[2] 张士萍,胡佳俊.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水务系统低碳模式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4,(11):77-78.
[3] 周霞,吕红亮,李小静,等.模块化排水及水集成系统技术的工程实践与应用[J].建设科技,2015,(07):301-302.
F407
A
1674-8646(2015)12-0126-02
201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