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锋, 娄梦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研究
——评《农民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基于江苏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调查》
郭占锋, 娄梦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为致力于社会现象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大量题材。近年来,农民集中居住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行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界争相研究的议题。作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民集中居住为我们进一步透析当前的社会结构、了解和把握人们的心理状况、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字面上来看,农民集中居住就是指农民从一家一户的散居状态中脱离出来,进入基础设施更完善、管理水平更高、服务功能更强的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并因此获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实际上,农民集中居住不仅仅意味着居住空间的转移,移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方式和生存模式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甚至引起了移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因此,有人将农民集中居住称为当今时代的“大转型”,其社会影响是复杂的、深刻的和全方位的。
农民集中居住为移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移民因此拥有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全新的社交方式和进一步接触现代文明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从“乡下人”过渡为“城里人”。但是,集中居住也给移民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其生产、生活、居住、社交等方面的剧变所引发的“适应困境”是当前集中居住区移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适应”,不仅指移民的生存模式、居住方式等物质方面的适应,还应包括其心理认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方面的适应,我们可以将之统称为“文化适应”。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都是由外力推动的一项强制性变革,农民自发、自愿集中居住的情况较少,还有一些地区政府一味追求效绩,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大力修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盲目推行农民集中居住,使得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变得更为严峻。这一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很多学者都对农民集中居住进行了分析研究,其研究视角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搬迁工程的时代背景、主要原因、特点及问题的描述性分析,而且大部分内容侧重于宏观描述,忽视微观分析,尤其缺乏从农户的角度去分析集中居住之后的社会文化适应性问题。叶继红教授的新作——《农民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基于江苏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移民文化适应研究领域内的一大力作。
叶继红教授作为在社会人类学与乡村社会研究领域孜孜以求的学者,长期从事农民集中居住与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农民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是作者在对江苏省数个城市的近郊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长达4年的实地考察后形成的研究成果。这本书为我们研究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即从“文化适应”的视角去切入农民集中居住问题。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将迁移至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看作城市新移民,探讨他们集中居住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适应情况。作者书中多次提及的移民“文化适应”,实际是指“作为新移民的被征地农民迁入新型农村社区后在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上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他认为“文化适应”由“技术层面适应”“制度层面适应”“观念层面适应”这三大部分构成。作者引用功能论的视角,把农民集中居住看作是由“物”的系统和“人”的系统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并以这两大系统的运作展开论述,为读者理解农民集中居住拟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分析框架。
《农民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共10章,40.8万字。作者首先概括了农民集中居住这一研究的缘起、意义和方法。然后,采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对农民集中居住的物质系统及其正负功能做了详细、深入的阐释与分析。接着,作者紧紧抓住江苏地区苏南—苏中—苏北农民集中居住率依次降低的特点,对这三个地区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与此同时,作者还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移民的经济生活、生活满意度、社会网络、社会参与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为读者了解农民集中居住区移民的生活状况勾勒出一幅生动、具体的图景,同时也启发读者对集中居住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最后,作者引入文化适应的视角,从技术、制度、观念三大层面对当前农民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表现进行了总结,并对加强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提出了一些有创见性的对策建议。
概括起来,本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研究视角的新颖性。虽然目前有关农民集中居住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视角也在不断地拓展,但纵观已有研究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大多将焦点集中于移民之外的客观研究,对移民本身关注不够。以移民文化适应视角为切入点来研究农民集中居住,重点关注农民集中居住后产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这种新颖独特而且极具价值的研究视角的引入,为农民集中居住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作者具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背景,在撰写此书时也充分发挥了社会学在问卷调查和人类学在田野调查上的优势。采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并运用了大量经典理论,如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移民文化适应以及社区治理等理论,对农民集中居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将这些社会学或人类学理论与实证研究良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发挥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研究区域的逐步拓展性。虽然作者的研究工作只在江苏省局部地区展开,但他抓住了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现实差异,对这三大地区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的状况、原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对比分析,得出了江苏地区农民集中居住率呈苏南—苏中—苏北依次降低的结论。接着,作者又进一步将这一分析框架推广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中,认为总体上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正好与江苏省南、中、北的差异相契合,因而农民集中居住的发展状况也有其相似性。这种比较研究大大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四、研究观点具有开创性。在此书中,作者就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类型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根据集中居住地距离城市的远近以及产业带动力的强弱,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划分为九大类型。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我们认清农民集中居住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为政府有关农民集中居住推进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现实的意义。同时作者还针对新移民生活的满意程度,将其划分为乐观型、消极性、情绪性和理性型这四种类型。这种分析框架的建构将目前失地农民在生活满意度评价上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全面地呈现出来,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当前集中居住区移民的心理状况。在文化适应方面,作者就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质展开了一番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就是“文化不断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其对应于文化适应的三个方面就是,技术层面上,移民要将传统农耕技术知识转换为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知识;制度层面上,应自觉遵循城市社会的运行法则和理性处事原则;观念层面上,要打破传统的精神世界及其信念,培养现代人格。
毋庸置疑,《农民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一书是作者历经四年,深入江苏省多个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研究成果,凝聚了作者的思考与心血。书中对集中居住区移民生活状况客观全面的描述,对与农民集中居住相关理论恰当纯熟的应用,对文化适应困境深入的剖析以及解决路径的新颖探析,都与作者深刻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密不可分,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了作者关注社会时事、关心民众生活处境的人文关怀。不仅如此,此书也为对此研究感兴趣的学者们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同时加强了社会各界对集中居住移民生活状况的关注。
虽然本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观点独特,对后人极具启示性,但是尚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从宏观区域上来考察,江苏省作为推行农民集中居住的领头羊具有典型性,研究这一地区农民集中居住的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江苏省毕竟只是农民集中居住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试点,只能代表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这一种类型。如果作者能够将江苏省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状况进行对比分析,那么就能进一步加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同时提升此书的推广价值。
责任编辑:仇海燕
D422.7
A
1007-8444(2015)02-0269-02
2015-01-30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研究”(13XSH031);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Z109021114)。
郭占锋(1977-),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