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如进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广西南宁53022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文化氛围等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元化的社会使人们的身心压力加大,也给大学校园带来了强烈冲击。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危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必须不断加强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以高职院校实际工作经验为参考,分析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内涵、模式及构建原则,重点探索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思路和途径,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是指基于校园环境的,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包含制度、机制、机构、人力、物力及环境因素等在内的,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所必需的一整套心理社会网络体系。它同时具备隐性和显性特征,能够形成心理帮扶的正向合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学生通过这个网络体系,能获得心理上的广泛有效的教育、引导、服务和援助,从而达到学业发展、人际和谐、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的协调发展。构建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是促成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是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有利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参考高职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结合对相关文献的学习,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应遵循“内部自助、外部支持、环境开放”的“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模式。[1]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模式的组成因素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内部自助是指增强高职学生对自身个体心理素质的认知培养、对不良心理的调适及对心理发展机制的构建。外部支持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整合支持系统,对高职学生起到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紧急救助的作用,还能在学生日常心理健康工作中发挥正向支持作用。环境就是校园内外一切可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产生作用的因素的总和,例如社会舆论、校园硬件、文化氛围、管理服务等。心理支持系统的环境开放,即通过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高职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要遵循群体与个体统筹兼顾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要坚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关注和促进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侧重于学生个体,对有心理问题或相关情况异常甚至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个别特殊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引导和帮扶。如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帮扶测查结果异常的少数学生。
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要遵循预防与应急相辅相成的原则。一方面心理支持系统既具备对学生心理实施日常教育、预防及预警的功能,又能在出现校园突发事件或心理危机时,作为校园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补救、援助作用。另一方面心理支持系统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先,而不是习惯于事后补救。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日常教育、引导、咨询和预警等基础性工作,保障心理支持系统的正常灵活运转。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处理不当,就会给学生、学生家庭和谐校园及社会稳定带来强烈冲击。因此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科学介入的原则,实行“积极教育引导、全面营造氛围、主动干涉介入、科学处理异常”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工作模式。摒弃对心理健康的偏见和不重视,全员参与、主动介入,做到处理心理问题程序方法正当,突出专业性和实效性。
学校主管者要从意识观念上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与专业学习摆在同等位置,对心理支持系统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从学校层面,在制度上、机制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加大重视和投入,为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完善、有效运转提供保障。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目的之一,是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平衡,促进个体正常功能的实现,因此高职学生自身才是心理关注、咨询或援助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重视心理支持系统工作对象的自我调节和提升,是助其走出心理困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2]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宣传、教育、培训、实践和帮扶等,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认知、自我适应、自我调节和自我提升,从而更有效发挥心理支持系统的功能。
基础性的心理宣传教育是推进心理健康理念、普及心理基本知识、奠定心理工作基础的重要途径。一是制定专业的心理教学大纲,配备规范化师资和教材内容,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教学和培训,例如新生入学适应心理、工学结合学生角色转换、危机预防及应对等。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督导、研讨和评建,确保教育教学实效。二是强化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有目的地发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板报等宣传主阵地作用,有计划地借助校园网、微博、QQ群、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有步骤地运用心理讲座、情景剧、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等载体,开展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信息反馈、预防预警和危机处理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核心。通过设置心理预警预案组织机构,强化心理咨询中心的核心职能,加强队伍建设和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帮扶机制、信息反馈与舆情监控体系、危机预警与应急机制等,并保持灵活有效运转。按照“校中心—系工作站—班、舍心理委员”的模式创设学生心理咨询帮扶机制。从纵向看对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咨询、帮扶,将心理健康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从横向看有计划地运用课堂、课外、学生公寓、社会实践、新媒体平台等潜移默化开展工作,构建心理咨询帮扶立体网络。通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系部、辅导员、学生团体、心理观察员和信息技术等,构建校园信息反馈和舆情监控体系,形成自上而下、师生联动的校园信息舆情收集、分析、反馈、处置体系,做到掌握在先、预防为主、立足教育、处置得当。通过选拔、培训心理协会成员、心理委员和学生干部等方式,实施高职学生朋辈心理观察和辅导,发挥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智慧,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达到自助自成长的效果。
优良的育人环境和实践平台,是高职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重要因素。教职员工要自觉树立全员育人观念,积极发挥表率作用。不断完善整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校园硬件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充分运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功能,倡导平等、互敬的师生关系,弘扬健康向上、友爱和谐、宽松民主的人文环境。整合校内外资源,有规划性地打造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平台,增强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师生交流是高职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职教职员工用诚恳态度和真挚情感来面对广大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与其建立融洽师生关系,使他们感受人文关怀,能有效促进问题解决和学生心理健康。其次师生良好交流,对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危机预警、解决特殊群体的实际问题及创建和谐校园,有实实在在的作用。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情感影响深远,高职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不可忽视家庭因素。一是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档案的基础上,拓展对象和内容,建立全体学生家庭情况档案。二是及时掌握学生家庭危机源,如父母离异、突发灾难等。给学生必要的关注关心,加强对学生家庭的理解,及时掌握可能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家庭因素,并采取必要措施对此类学生进行咨询和援助,从而弱化家庭危机源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三是增强校家沟通。通过打电话、邮寄成绩报告书、QQ微信等,增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倾听家庭关于学生成长的有效信息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向家庭反馈,取得家庭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多元化社会给大学生带来了深远影响,高职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因素。一是社会要树立对高职人才培养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观念,进一步净化社会空气,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宽松环境和资源支持,如进一步创设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机制。二是学校合理引导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3]学校要占据主动、因势利导,对不良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等给校园带来的冲击进行及时分析和引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三是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如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对社会活动及学生活动进行正向宣传,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专科、公益性组织等联合举办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服务、顶岗实习等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从而形成最广泛的学生心理社会支持系统。
[1]钱玉婷.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6):101-102.
[2]邱勇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研究概述[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50.
[3]李雪娇.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