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震信息舆情的现状及思考*

2015-03-28 07:10:26陈国琴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1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信息

张 蕾 吴 敏 陈国琴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

(作者电子信箱,张蕾:zl@seis.ac.cn)

引言

互联网具有跨媒体平台特性,反应快捷,是网络舆论得以兴盛的自身特有条件。四川汶川地震后,从2008年5月12日到5月16日,仅新浪网博客就发表博文2 310万篇[1],表达了网友的震惊、悲痛以及一些对防震减灾事业的质疑。微博更是以裂变式的传播使一条微博可能随时影响整个世界。本文通过信息网络保障的实践工作,阐述了对信息网络舆情工作的一些对策和思考。

1 当前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

当前地震行业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主要是各类地震谣言通过网络迅速放大。如2010年2月春节刚过,山西反复出现地震谣言,导致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部分群众发生不同程度恐慌,成千上万人走出家门,上街躲避。究其根本原因,是因当地为努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修订了《山西省地震应急预案》,并且根据省政府安排,在2010年1月6~13日,对预案涉及的军区、卫生、民政、宣传等部门进行为期一周的检查,为此,很多部门专门开展了各种地震应急演练活动。这些正常的演练活动,遭到了部分市民的误解,以为要发生地震了。2011年10 月26 日,在云南玉溪一个网络论坛——高鼓楼论坛出现了这样一条帖子,内容是:玉溪市将在11 月6 日发生8.6 级地震。这条帖子迅速被各大门户网站微博所转载,一时间,整个玉溪市人心慌慌,甚至有人计划外出避祸。帖子的主人在发帖之后,又继续跟帖指出了这次地震的具体位置,是在距离玉溪市50 多千米外的通海县,在回复了部分网友的质疑后,帖子的主人就神秘地消失了。玉溪市将要发生地震的帖子点击浏览量达到了2 555人次,跟帖107人,而被网友转帖到其他网站或微博的次数以及浏览量已经无法统计。玉溪将有强震的消息,就这样通过网络在玉溪市民中蔓延、扩散。分析此次谣言的起因,是由于云南省推行的“三小工程”中的其中一项内容所引起。所谓“三小工程”就是在“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要给全省1 300多万户家庭,每一户发放一个应急小册子,发放一个防灾的小应急包,每年要组织一至两次防灾应急小演练。这原本是一件惠民的举措,却引发了谣言的散播[2]。

2 舆情信息迅速大规模传播的方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6.13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7%。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2013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5小时[3]。中国网民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应用主要是社交和娱乐,2008年出现新的变化: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大幅攀升,仅上半年网络新闻用户就增长5 164万人,达到2.06亿人。2008年我国发生的几件大事是网络新闻使用激增的主要原因[1]。2013年,网络舆论板块发生重要变化。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力度,微博大V 遭遇沉重打击,加上微信的分流,微博热度大幅度下降。微信用户增长迅速,新闻客户端也在发展中,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新信息源[4]。

互联网具有跨媒体平台特性,反应快速。在四川汶川地震后的救援期间,互联网的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新闻中心为主,论坛/BBS、博客、播客、WAP等频道全面参与,24小时不停息地刊发地震新闻、信息和评论。凡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里有的新闻,差不多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而且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比传统媒体更为快捷方便。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开始,名为“新闻人在路上”的QQ 群中的网友纷纷报告“地震了”。14时33分,腾讯网通过QQ 弹出窗口,发出第一条地震消息。比较而言,中央电视台滚动播出汶川地震字幕新闻的时间是14时5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插播汶川地震的消息是在15时04分[1]。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防震减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一旦发生地震或一些无知的谣言,都可能将防震减灾工作放置在摄像头、显微镜之下,以一个始料未及的新闻点引起大众的注意并瞬间传遍全国各地,引发大量争议[5]。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反映民意的工具,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网络舆论因势利导,自觉接受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集中民智,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提高信息质量。

3 信息网络工作面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思考

(1)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应急处置机制应逐步建立。应对网络舆情,仅凭一个部门、一个网站是无法妥善处置的。应在各级管理部门建立有新闻、网络、信息服务等人员参加的专项工作,上下联动,左右合力,建立公共事件应急协调小组,组织开展对相关网络舆情危机的监测、督办、引导、化解工作。注意网络舆情监测、信息沟通报告、舆情研判引导、新闻发布等关键过程,重点建立网络舆情预测评估机制,强化人员网络舆情意识,对网络舆情不抬高、不回避,坦然应对。对社会关注度高的事件要实行风险评估,随时做好舆论应对准备[4]。一旦发生网络事件,要快速反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争取在第一时间尽早地给予回应。在处置事件的同时搞好舆论引导,迅速平息舆论风暴。对网络舆论置若罔闻的消极态度,最终损害的是防震减灾事业的公信力。地震局门户网站是连接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是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台网中心信息组负责具体工作。

(2)网络监管队伍已初具规模。根据网络媒体的级别和影响范围,由相关部门组织处理,宣传部门负责协调,积极寻求互联网管理部门、新闻单位、网络媒体的支持,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网络舆情一旦发生,应在对网络舆论所述事项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正面回应,公开处理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协调相关媒体,公开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从不同角度澄清负面不实言论,积极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7]。中国地震局于2010 年中期开始建立自己的舆情监管队伍,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站编辑部舆情搜集专员24小时值班制度,搜集各类舆情信息形成报告,上报管理部门,每周两次提交舆情报告,报告内容要求体现热点新闻及影响范围、公众对热点事件的反应等信息。截止到2013年12月底,共提交舆情报告628期。2012年5月16日开始增加舆情手机短报,整理媒体每天热议的议题以及相关行业信息。2013年网络舆情工作主要围绕着国内外震情灾情、地震行业相关新闻、地震预报、民间地震预测信息、社会热点新闻等。2013年全年编写并上报给中国地震局办公室新闻处舆情反映100篇;舆情快报41 期;发送舆情日报短信息45 584条,折合标准短信约13.7万条。

(3)网络舆情监控初见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舆情分析引擎,即方正舆情监控系统及微博监控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功能:①自适应采集策略,可根据列表页更新率和网站的优先级自动调整采集任务,识别敏感话题,并能够对各类话题、各种倾向形成自动摘要。②DNS缓存策略,能够根据网站的响应变化实时更新站点的DNS缓存信息,从而达到一旦关键字采集不能使用则立即更新缓存的目的,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对网站的可访问性。③域名管理与Cookies使用策略,通过类似FireFox的域名管理机制,快速定位域名父子关系,从维护的Cookies信息中选取必须的信息添加到网络请求中,从而达到有效管理域名与Cookies信息的目的。④趋势分析策略,对抽取的热点新闻发展趋势进行动态分析,了解人们的关注度。⑤报警策略,对突发事件、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⑥统计报告策略,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生成报告,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能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8]。

(4)网络舆论处置方法有待改进。在对网络舆论处置方面,应该改变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对网络基本知识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缺乏对网络特点和规律的充分认知,或是对网络存有惧怕心理、敬而远之,又或是对网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这些都不利于正确处理舆情信息。另外,我们对网络舆论的引领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的状况是,仅对网络上出现的详细描述地震局相关的新闻、帖子、正负面报道进行收集整理,摘录出比较典型的评论,并根据现实数据分析问题,如多少百分比的网友持什么样的观点,而主动发帖引领舆情方向的情况很少,给网络舆论氛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应逐渐完善地震系统舆情监控体系,及时收集、搜集信息,形成舆情报告,尽快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5)建好网站,打造民意沟通平台。精心打造精品网站,建立互动平台,开通微博、微信,使之与民意之间架起一座“金桥”,积极了解民意,注重沟通。凡是可以公开的地震相关信息,均在网站、微博予以发布。及时更新发布内容,切实保障网民特别是事件有关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信息公开取得网民的信赖,为引导网络舆论提供有效的平台,掌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导权,正确引导网上舆论[9]。我们应该掌握网络舆情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善于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工具,通过微博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疏导,减少现实社会的压力,避免矛盾积累扩大。

[1]祝华新,单学刚,胡江青.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09-01-13)[2014-03-26].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0922.htm

[2]央视《真相调查》.云南玉溪地震谣言调查:救灾包引申出地震联想.(2011-11-25)[2014-03-26].http:∥news.sina.com.cn/c/sd/2011-11-25/093823524029.shtml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95期《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2014-01-17)[2014-03-2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fzzx/qwfb/

[4]人民网.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4-03-18)[2014-03-26].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318/c364391-24662668.html

[5]百度文库.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思考.(2012-08-07)[2014-03-26].http:∥wenku.baidu.com/view/8878a1310b4c2e3f5727636b.html

[6]白海滨.网络舆论及其调控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2011-01-21)[2014-03-26].http:∥www.docin.com/p-119710942.html

[7]周鸿广,周炳华,韦新华,等.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人民网.(2010-12-21)[2014-03-26].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846.htm

[8]百 度 文 库.网 络 舆 情.(2011-10-06)[2014-03-26].http:∥wenku.baidu.com/view/55e5156a25c52-cc58bd6be99.html

[9]百度 文 库.网 络 舆 情 的 特 点 及 应 对.(2012-07-13)[2014-03-26].http:∥wenku.baidu.com/view/0a1c3d82b9d528ea81c7795b.html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信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8:07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