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十四个原则

2015-03-28 06:24董凤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原则价值观核心

董凤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任务。落实这一任务,重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基本方式之一,它不仅要遵循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也要遵循自身运行的规律和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原则,既是认同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认同教育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责任性原则

责任性原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认同和践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的号召力。当前社会思潮活跃,价值观多元化,教育工作依然面临很多困难,教育队伍应着重提高理论素养,增强责任心,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努力做好宣教工作。

坚持责任性原则,一是把握理论导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宣传普及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谋篇布局,不能有丝毫偏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握正确导向,科学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其道德行为,帮助大众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国内外当前的复杂局势,积极回应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应对国内严峻挑战,端正态度,科学定位,内涵简明,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三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受众以人为本,对他们教育引导、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平等对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编撰大众易懂的宣传读物。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人民群众之心,外化于行,使广大群众抵制和克服各种非社会主义甚至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坚定“三个自信”。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也就是指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人道德准则进行一体化普及。

坚持整体性原则,一是教育主体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环境建设。二是坚持整体性和关联性相结合,把参与教育工作的各种力量组织好,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教育工作中的整体效应,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合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体层面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中华民族整体精神的价值实现和内在联系的有机体。“三个倡导”之间互为因果,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引导人们的实践行为,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在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人民群众践行着价值原则并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价值导向不仅积极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且为每一位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价值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片面化,防止破坏它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三、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要保持动的状态。只有教育活动生动具体,才具有真实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在不断发生改变,这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和变化的思维去谋划教育活动。

我们认为,实现动态性原则要采取以下这些措施。第一,教育者须洞察客观现实的变化,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况,注重受教育者的需求,把握受教育者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疑答惑,彻底解决他们生活和思想中的问题。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确立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如果教育过程按照历史演进逻辑环环相扣的表现韵律展开,读者通过了解发展史,将切身感受其发展的起承转合,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在讲解每一个层面核心价值观时,不仅要明确其蕴涵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阐述其发展变化过程和各方面的辩证关系及“三个倡导”关系,从而达到一体多位的教育效果。第四,通过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故事,或伟人的奋斗故事,或某一道德模范的故事等,引出要宣传的思想和精神,增强教育的可信度。第五,运用大量图片增加宣传的生动性,增强读者的趣味性。第六,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以事说理,克服大话、空话、假话、套话现象。第七,富于激情、生动流畅的表达方式和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也会提高教育成效。

四、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受教育群体的不同而采取的差异教育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象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文化水平、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差异,这要求教育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宣教。

对待不同教育对象,要立足他们的实际,探究合适的教育方式,比如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先进事例,摆事实讲道理,解疑释惑,这不仅可增加认同度,也使他们找到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待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同要求要全面、深刻、严格,使之成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表率;对普通百姓要把教育内容融入他们的现实生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利益引导,制度保障,实现认同由自律到自觉。对少数民族群众,须根据他们的民族特点和信仰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模式,体现民族特色,努力营造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和谐氛围,使他们逐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受教对象的不同情况,遵循差异化原则,往往会产生一些独特而又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增强认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灵活性、实效性。

五、阶梯式原则

阶梯式原则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理论需要、成长和认识规律、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而采取阶段性、层次性、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要求不同。对受教个体而言,在个人成长的不同时期,认识、理解、接受理论的程度都存在很大差异。根据受教年龄的不同,认同教育应分层次来进行。对待青少年关键的问题是将抽象的、晦涩的、空洞的理论转化为他们切实需要、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将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成长和自身道德发展统一起来。同时,强调实践体验和创造的过程,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角色和情景体验,提高核心价值观认同能力。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对他们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制度设计,构建知行结合的教育机制。对待中老年群众就要采取形式多样的、通俗的表述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教。对待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格党风和政风,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同一内容在表现形式和方法上也是丰富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体系,认同教育的主体、对象、内容都是多样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方法、路径、载体、机制等也必须多样。

具体来说,在方式上可采取专家宣讲、群众座谈、对话交流、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方法;在路径上可采取创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模式、整合传统载体和新载体、优化文化环境、加强队伍建设等;在媒介上可采用影视、广播、著作、报刊、QQ、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红色网站等载体;在机制上可构建领导机制、教育机制、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实践机制等。目的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形式新颖,增强理论宣传力度和吸引力,使广大群众知之、信之,在耳濡目染中自觉认同。

虽然教育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但要确保每种方式都有实质内容,不流于形式,空洞无物,不虚造声势。大话、老话、空话、假话、套话连篇,不仅会激起广大群众的反感,反而起不到实际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七、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措施和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构建的必要性、认同教育的路径等要准确地理解和认知。

掌握科学性原则,一是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科学内涵,即是指教育者用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影响,通过个体认知和社会心理作用,将其内化成社会成员的常识,使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价值观念与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①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8 期。二是方法要科学,在认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并通过实践加以验证,使效果达到最优化。三是科学表达理论,在认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理论表达要简洁、具体、生动、准确,让最广大的群众理解、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此原则必须反对“浅薄化”、“庸俗化”。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做在表面,而应积极探索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思路,构建教育长效机制,科学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

八、艺术化原则

艺术化原则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与各种艺术形态相结合,艺术化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使宣传教育活动更体现美感、情趣,使人民大众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用艺术化原则,注重把握教育对象的注意力,从而能更好地增强宣教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宣传普及效率。

中国文化形态是“乐感文化”形态②李倍雷:《艺术化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32 期,第69-74 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艺术化的文化基础。坚持艺术化原则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艺术原理结合起来,提高宣教形式的艺术效果。如:理论讲解可按文插图,以图说文,丰富教育内容,增强认同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宣教语言进行艺术加工,语言变得富有美感,理论变得生动,使广大群众在享受语言美感的艺术形态中,领略宣教的意义和精髓。对宣传的先进典型和案例进行艺术创作,可以用文学、诗歌、美术、音乐、电影、电视、戏剧、戏曲、舞蹈等不同的艺术类型展示,使群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九、继承性原则

继承性原则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吸取和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传承的经验。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1-132 页。中华民族有着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很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儒家核心价值观采用了一些独特的传播方式,如:确立保障机制,实行价值引导;构建教育体系,实行价值教育;利用文艺形式,实行价值熏陶;鼓励学术发扬,推动价值传承;倡导自我教育,促进价值内化等,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传统社会人民的价值共识,为群众认同并代代相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在宣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理论教育通过宣讲、访谈、论坛、讲座等宣传普及活动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们又借鉴西方国家价值观宣教的经验,如:“多元、创新、乐观”的美国精神教育、日本的国民精神教育、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念教育、韩国的爱国精神教育等。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把握主体性,坚持民族性,对前人的经验必须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开拓创新,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教育方法。

十、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即与时俱进原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运用创新的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时代精神、特征和要求,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始终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把握时代性原则,一是在教育内容上要科学把握时代脉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和建构与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变化发展,因而,教育必须着眼于我国的实际问题和新发展,不断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二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放性、时代性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敏锐地捕捉群众所关注的时代热点问题,使受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认同核心价值观。三是在形式上运用现代手段,通过网络平台、数字化的媒体和资源数据库等进行宣传普及,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

十一、“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 原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观的体现,是我党理论宣传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三贴近”原则,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践行意义,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以人为本,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对象,又是认同教育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把握认同教育的规律性,关注群众的利益需要,探索群众的语言风格,构建认同教育体系,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贴近现实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抓住生活本质,关注生活细节,聚焦生活场景,汲取生活营养,解决生活难题,使认同教育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满足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坚持“三贴近”原则,需要教育工作者将群众放在第一位,运用浅显的、通俗的、生动的、具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观点,使广大人民群众易感知、易认同、易接受,通过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十二、“三结合”原则

“三结合” 原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国民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导向,才能保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核心,认同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从文化发展的规律看,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同。党中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方式,国民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来实现。应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每个领域,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三、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是指要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常态化和恒久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广大群众对它总体认同度还不高,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构建长效机制,推动认同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开展认同教育工作应建立可持续的教育机制。一是强化认同教育意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将认同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实际的纸上谈兵。二是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积极吸纳人才,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着力打造一支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勇于创新、善于运用现代传媒为群众解疑释惑的高素质的骨干队伍。三是加强教育管理,把与认同教育相关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协调起来,建立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并经常地进行督促检查,使整个教育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建立保障机制,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挖掘社会资源,强化经费保障;借助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科研院所的力量,强化阵地保障;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企业管理者等,强化队伍保障,进一步提高认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十四、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注重实际效果,即把握群众的认同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凝聚社会共识,继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如果宣教不计效果,没有被群众认同,就会做无用功。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制度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者的责任心,也可以激发被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评价制度还应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等进行评定。二是要建立反馈机制,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反馈机制要设置运行高效的反馈机构,主动获取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评;扩大反馈接收域面,能多角度反映受教者表达的意见和教育效果;畅通反馈渠道,使反馈信息及时无阻地传递。反馈机制的构建更有助于推进认同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应不断地完善反馈机制,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以上原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它既为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工作的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种原则虽侧重点不同,但互为补充,必须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效。希望这些原则的提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广大群众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原则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