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综述

2015-03-28 06:06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价值

张 惠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2001年5月1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1]至此,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并且关于其的研究也逐渐处于升温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含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等多种丰富的资源,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今天,我们深入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推进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的科学化保护实践,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以及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涌现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对其进行梳理与回顾。

一 研究概况

(一)价值判断、评估研究

近些年来,学术界针对“什么是价值”这一问题仍然持有不同的看法,而采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看法,就有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不同的价值分析和判断。纵观我国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做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会委员刘锡诚,[2]从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论述。首先他认为,价值判断是评审和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根据和基础。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而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又最终取决于用什么样的历史观作指导。随后,他从盲目遵循“主体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论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唯物史观始终是我们在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时应坚持的唯一的选择。刘锡城老师在文中作出的论断对于我们今天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判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要时刻遵循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传承主体的利益并且始终要符合当代人类的价值标准。

薛艺兵[3]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论了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关价值判断问题的一些思考。第一,关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中的话语权问题;他提出如今存在“保护人”与“被保护人”的二元格局。以政府、学者、专家组成的“保护人”处于话语的霸权地位,而“被保护人”处于话语的弱势地位,“保护人”应该怎样使用他们的话语权,应采取怎样的立场和观念来建构他们的评判话语,这需要认真思考。第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价值取向问题;作者认为进行价值判断时应坚持的三种主要价值取向分别是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第三,关于保护什么和怎样保护的问题;作者认为真正需要保护的是民间艺术的生存机制,也就是使它能够活态地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

同时,不同于其他文章中对非遗进行价值评估时所采用的定性分析法,尹华光和彭小舟[4]采用了专家问卷法和因子分析法,并结合spss软件,从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角度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模型,为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这种方法相较于之前过于主观的定性分析法则显得更好些。

此外,娥满、李立[5]、苑利[6]、王运[7]与钱永平[8]等,都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与评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它们都意在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二)宏观表述研究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课题组所共同编写的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可以说是我国近年来从基础理论方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荒之作。其中第三章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内涵、基本价值以及价值体系等方面多层次、立体化地认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赵蔚峡[9]较全面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取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它的目标就是要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韩基灿[10]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八方面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它的四个“有利于”,肯定了它所包含的重要意义。

同时,刘魁立[11]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价值之外,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是满足了旅游者认识世界、认识历史和认识特色文化的需求。朱祥贵[12]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价值上,而应该在保护深层次内在价值的基础上,确认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主体所应承担的生态义务和责任。

此外,王鹤云[13]、程惠哲[14]、彭林绪[15]、苏罄[16]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简单梳理。

(三)具体价值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融丰富性与体系性于一体,针对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来,而不同的专家、学者则会结合个案,侧重于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价值或兼具多重价值。

本文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对于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价值的介绍分类,以下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基本价值和重要时代价值两方面进行整理概括。

1.基本价值

其实,无论处于什么历史时期,处于哪个地理区域抑或属于哪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存在并发挥一些共同的价值。而我们如果从纵向的、时间的维度,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就会挖掘到其历时性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如果从某一个历史时期或特定的某一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则会挖掘到其共时性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

2001年12月18 日,在我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过保持并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江泽民的这一讲话对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它体现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同时,相关专家和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胜进[17]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本,我们应尽快加快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转化力度。程惠哲[14]则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延伸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和谐价值的研究。石生则以个案研究的形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文化内涵、价值定位、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转变、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方面入手,分析了五禽戏的文化价值。白杰、谭扬芳[19]从传承价值、传播科学、传达审美这三个方面对抖空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进行了剖析。张鸿雁和于晔[20]以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为例,认为它呈现出了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经济开发价值以及社会和谐价值等多重价值。罗琳和张世均也都分别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诸多价值。

2.重要时代价值

在我国当前及今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以及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以及蕴含其中的教育价值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黄胜进[21]、叶舒宪[22]和谭宏[23]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经济价值。谭宏则另辟蹊径,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对实际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对策。

刘颖颖[25]对教育价值这一重要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效果。黄若天[26]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内涵、主体以及价值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此外,计卫舸、林佳瑜、辛儒等人也都撰文对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进行了研究。

3.其他

与此同时,还有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价值进行了研究。肖刚、肖海和石惠春[27]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方面的研究。曾琎[28]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按照不同的类别主要分为文学艺术价值、表演艺术价值、加工艺术价值以及原创艺术价值等。李占伟[29]对鲜有论述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个体、道德集体、道德群体以及国家伦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关于对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功能性分析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正是通过一个个相关的个案研究,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化保护实践。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从以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相关研究的梳理来看,我们会发现: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还是集中在个案研究上,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项具体性价值来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虽然也做出很多有益探索,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其他相关问题研究还不多,总体上呈现研究理念落后、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方法单一等特点。这就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未有很强的指向性,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仍停留在粗放型研究状态上。对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研究。

(一)研究理念的更新

正如前面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有着不同认识就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念,而我们如果采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看法,就极有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分析。所以,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我们不应画地为牢,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才会避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做出错误的划分,不至于使其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践。

(二)研究内容的深化

整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仍然处在较分散的状态之中,虽然“量”上成果很多,但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未涉及,还需注重“质”上的提高。比如以丰鹏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它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可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现有研究在这方面明显不足,所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的保护工作是为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应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重点。

(三)研究方法的改进

我国现有的相关研究多涉及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旅游学等学科,它们普遍采用定性描述的研究方法,缺乏一定程度的数量分析,这就难免会在研究中出现主观意识凸显的情况。今后,如何改进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有效结合,逐步建立在定量基础之上的高层次定性研究将成为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在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能离开现实,要注重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研究。今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有系统的并给予保护工作实践进程相同步的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

[2]刘锡诚.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问题[J].民间文化论坛,2008(6).

[3]薛艺兵.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问题[J].民族遗产,2008.

[4]尹华光,彭小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1).

[5]娥满,李立.迷信抑或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

[6]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遗产价值认定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8(3).

[7]王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J].特区经济,2013(7).

[8]钱永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6).

[9]赵蔚峡.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10]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2007(4).

[11]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12]朱祥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3).

[13]王鹤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N].中国文化报2008-7-16.

[14]程惠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J].百色学院学报,2008(1).

[15]彭林绪.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6).

[16]苏罄.中华民族宝贵产物——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所在[J].金田,2013(10).

[17]黄胜进.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文化价值探微[J].天府新论,2006(6).

[18]石生.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禽戏”的文化价值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

[19]白杰,谭扬芳.北京抖空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探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8(1).

[20]张鸿雁,于晔.从赫哲族“乌日贡”大会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艺术研究,2008(1).

[21]黄胜进.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06(4).

[22]叶舒宪.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05(4).

[23]谭宏.利用特殊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利用谈起[J].中国市场,2007(52).

[24]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8(2).

[25]刘颖颖.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N].河北科技大学,2012.

[26]黄若天.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主体及其价值研究[J].科教导刊,2013(12).

[27]肖刚,肖海,石惠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

[28]曾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及保护对策[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1).

[29]李占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探究[J].民俗研究,2013(5).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价值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