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文
(中共奎文区委党校, 山东 潍坊26104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日益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职不匹配”。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缺少对将要从事职业的认识和规划,不能适应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导致平庸失败或频繁跳槽,或因自身优势长时间得不到发挥而逐渐丧失锋芒和再次选择的能力。因此,运用“人职匹配”理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大学生和社会都意义重大。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美国的帕森斯提出。“人职匹配”是指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要相一致。“人职匹配”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点,并与社会的某种职业相关联。理想的职业选择建立在个人特性和工作因素合理匹配的基础上。[1]个人在进行职业决策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以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3]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个性等条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职业价值观、能力、优势、劣势等,从而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选择中准确定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征,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着力培养某些职业特质,及早地建立职业准备意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就能合理定位,并不断地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工作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对职业缺乏了解,择业期望值过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4]许多大学生因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并不了解,不能全面认识和定位自己,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自我评价过高,盲目择业。其结果必然是:虽求职成功,但因能力不符而屡遭失败,或虽被聘用却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
科学择业,就是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择业受求职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职者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另一方面,各种职业由于有各自不同的工作对象、手段和工作环境,对求职者的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减少择业的盲目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以“人职匹配”理论作为每一职业生涯规划环节的参考依据,并通过职业兴趣、性格、能力测评技术确定目标职业要求,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及职业路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
当前,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中,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普遍缺乏,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许多高校都没有专职的职业规划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者专职辅导员来替代,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为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质量,高校可以通过专职、兼职、聘任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理论,并具有相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巧。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3]
2.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平台
大学要重视职业测评专业化平台的建设,通过构建“职业生涯评估系统”,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最基本的工具。网络已成为各高校学生信息交流的平台,高校可以借助校园网站,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资源平台,把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放在网上,让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好这一平台,为个人职业规划提供重要参照依据。
职业测评是就业指导中的重要工具,是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的重要基础。科学的职业测评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对人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行测量与评估,分析受测者的特点,再结合专业或工作特点,帮助受测者进行职业选择[1]。职业测评要测量和评估的基本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性格、职业潜能、职业兴趣等。“人职匹配”就是要做到:职业兴趣与职业的匹配;性格与职业的匹配;气质与职业的匹配;能力与职业的匹配。
3.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就是学校要针对不同年级群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对大一学生,主要是以职业探索为主,鼓励其有选择地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认知讲座、就业形式报告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了解”人职匹配”理论,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思考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及职业目标,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学生踊跃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组织,锻炼能力。
对大二学生,主要是帮助其职业定向。学校应引导学生考虑清楚将来是就业还是深造,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测评,通过针对性的辅导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此外,学校还应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或鼓励学生兼职等方式,帮助学生初步涉入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培养自己的兴趣,提升专业能力。
对大三学生,主要是求职技巧培训。学生要全面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学校可以通过编写简历、模拟推荐、模拟考试、模拟面试、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培训和指导。[5]
对大四学生,主要是就业能力教育和指导。首先,学校要主动联系实习岗位,帮助学生积累就业经验,同时,开展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趋势,了解人力资源市场,明确职业目标。其次,学校还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就业指导,帮助其更好地就业。[1]第三,学校应指导大四学生形成个人职业规划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有助于学生了解职业、岗位、职场与社会,有助于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定位。职业规划行动方案应具可操作性,应让学生清楚,职业规划不是应付老师的作业,而是帮助自己看清未来并找到职业发展方向的有效方法。
1.通过自我测评和他人评价,正确认识自己
现在大学生可以使用科学的人才测评技术,全面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和能力特征。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模拟的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评价和认知自己。这些测评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的更加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作出全面的评价;同时,大学生也可以让老师、同学、父母和朋友来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上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他人的评价更好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多种测评技术手段的综合利用,可以使测评结果更加准确、有效,大学生藉此能更加准确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发扬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测评结果可以为大学生选择理想职业提供依据。
2.根据自身特点,设定职业领域和职业目标
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选择职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即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兴趣等,并据此做出自己的职业领域选择。如大学生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来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毕业时,可以参照此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就业。[6]
个人的性格特征对事业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干起来会得心应手;选择不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则会力不从心。心理学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外倾型、混合性三种。一般地,内倾型的人,比较适合从事有计划的、稳定的、不需要与人过多交往的职业。外倾型的人,则适合从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并与外界有着广泛接触的职业。大学生还可以根据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经历,认识职业世界,掌握目标职业的胜任力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做出选择。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既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又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自己的影响。要选择职业,首先是要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特质,要做出科学的分析并使之尽量匹配。可按照职业设计的“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需、择己所利”四个基本原则,[4]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
3.根据自身特点及优势,努力做到”人职匹配”
(1)个人意向和个人能力的匹配
职业选择要在个人能力和个人意愿匹配的基础上进行才有效。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选择符合自己特长和发展需要的能够胜任的职业。个人的择业目标应与自己的能力相符合。在职业选择上,大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势有哪些,劣势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岗位。否则,不顾自身能力,盲目追求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盲目择业,有可能会因自身的能力所限难以胜任岗位工作。
(2)个人意向和社会需要的匹配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既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职业,又要对就业的社会现实环境有一个清醒的了解,知道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实现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反而不知该如何下手。大学生在做职业发展方向规划的时候,尝试几个方向是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实践历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社会需求,尤其是职业素质特点和职业素养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能,从而达到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3)个人意向和职业发展的匹配
职业选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就业难的社会大背景下,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理想。大学生在最初的职业选择中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在工作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经验的积累、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不断向自己心仪的职业领域靠近,并最终取得成功。
[1]刘增,徐涌斐,惠长虹.“人职匹配”理论下的职业指导实践探析[J].北京教育,2010,(7-8):46-48.
[2]杨琴.“人职匹配”理论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9):185-187.
[3]林琳,袁忠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11,(10):218-219.
[4]王厚刚.试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对策[J].英才高职论坛,2009,5(3):7-9.
[5]周怡谅.基于“人职匹配”理论探讨大学生求职技巧[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62-64.
[6]曾艳敏.“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毕业生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11: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