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军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部分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的萌芽阶段的大体时间在1949-1966 年。在此期间,我国的继续教育受到极大重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此阶段成人教育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得到系统化建设,没有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机构,也没有学术刊物,继续教育的思想只能出现在会议及某些文件中,并没有真正的被人们接受到日常的生活中。继续教育在“文革”期间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1966-1976年期间,由于“文革”的影响全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停滞乃至倒退的时间,继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也未能幸免,一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文革”过后继续教育事业重新开始走上正轨并出现了高校继续教育。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恢复和发展。我国开始引进、翻译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继续教育作系统化的研究,自此高校继续教育较为正式化的出现在人们面前。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继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6 年第一次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教育与基础、职业技术、普通高等教育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此阶段开始,高校继续教育的招生工作开始逐渐变得统一,从由学校单独进行招生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统一招生直到全国统一招生形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高校继续教育是一种以补缺、拓展知识面和提高科技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终身教育。随着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改革理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已面获得历史新机遇。
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特定的作用。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加快了我国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进而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进入21 世纪,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智力支持,推进了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进程。通过高校继续教育使得更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可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改善了教育的公平性,促进了社会结构合理化,有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更有利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的实现。在国家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更好的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应该认真研究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明确发展的方向,健全体制机制。
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使社会大众接受教育的途径更为广阔,为学历缺失人群提供了学历补偿的机会,让这部分人能通过继续教育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从而实现人生的飞跃。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愈来愈明显,也愈来愈紧密。把提升职业素质作为主要着力点,更加注重市场需求与教育的结合,更加面向大众,更注重实用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更好的学以致用。高校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展,夯实了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推进了学习型社会的进程。高校继续教育还是实施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途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倡导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先行军,同时也是成人自学教育活动的推进器。
我国高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力度及水平方面良莠不齐,没有体系化、专业化的学科建设,创新能力不足。在目前的继续教育研究中,继续教育研究不论是在实践还是成果发表方面都受到很多重点学科学科的轻视和排斥。就是在教育史学范围内,继续教育学术研究是否有价值依然存在着较多的争议,没有较为有说服力的观点出现,学术研究的缺失导致了高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定位也不够准确。
高校继续教育的产生是为了弥补“文革”时期造成的高等教育缺失,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学历补偿功能已逐渐弱化。虽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已逐步向非学历教育转向,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大的变化,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缺少顶层设计的指导,造成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也因此导致当前继续教育事业声誉受损、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境。继续教育在其办学的机制上也具有相对封闭性,导致社会大众并不能很好的了解到高校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工作人群的需求,存在较多时间以及地点上的冲突。在专业学科的设置方面多数高校也较为的盲目,没有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条件开设课程,完全依托普教办学,缺少个性和特色。高校继续教育在价值追求上更加注重学历而忽略了继续教育的本质,并非抱着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心态,学员中多数人仅仅是为了追求一纸文凭,仅仅为了让自己的前程上一层保险。成人高等教育办学逐步丧失本位,个人功利性的求学观念和学校创收观念的“交融”,成就了金钱和文凭之间的交易。
高校缺乏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和管理。继续教育被很多高校独立于整体教学计划之外,办学处于一种孤立状态,在唯经济利益的理念下偏重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忽视了自身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建设能力的培养,使得继续教育在学校整体发展布局中逐渐边缘化,课程设置一成不变、专业建设停滞、教师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管理体制的呆板、质量监控体系的缺失、办学模式的单一使得高校继续教育进一步丧失其本来的地位。加之教学过程中对校外办学点监控管理的缺失,招生恶性竞争、学风丧失、考风不正、作业抄袭,论文代写,诚信的严重缺失导致了文凭含金量的缩水,给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如此种种,与终身教育背景下学习型社会建设对高校继续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亟需从多方向变革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既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也是一种主动的出击,哪所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模式转型方面占得先机,哪所高校继续教育就会首先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先机。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的继续教育更应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进行线上线下教育整合。高校继续教育要顺应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的潮流,面对多样化的受教育对象创造个性化的服务,以精确的营销手段和人性化的的办学理念构造新型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以“教育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提供优质卓越的教育服务,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所有有意愿接受继续教育的人群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满足他们学习时间零星化、学习内容精致化、学习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新时代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方向更需紧密贴近市场、社会、学生和企业。向市场转化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特征,主动去适应市场要求,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建立适应市场的基本机制与制度。向社会转化即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的人员能够真正把握社会的需要,通过高校服务地方职能的扩展,通过校地合作、社会培训等途径强化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向企业转型就是要明确服务对象,为在职的企业人员学历补偿和技能提升提供优质的服务。向学生转型即要求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的人员需要认真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理解接受高校继续教育人群的真实需求,较为准确的把握学员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态度,在时间和空间上为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提供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更多的聘任有政府宏观管理背景、企业产业背景和研究院(所)背景的高学历的在职人员加入到高校继续教育教师队伍中来,实现专职教师与社会精英混合施教,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转型。
高校的继续教育变革需要通以政府为主导的综合协调的治理模式,形成切实有效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坚持把立法保障和形成一整套规范化、常态化的的规划、计划与管理制度,以及建立一系列工作标准等举措视为有力推进工作、确保成效的重要工作模式。更加高效、更为公平地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开展,提升学历的价值,提高继续教育学历在社会的认可度。政府部门需加强评估和评价制度的研究,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对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各高校也要加强内部规范管理,政府扶持与监督和高校自身规范管理双管其下,外动力和内动力共同出力互推互进。
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注重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市场企业的需求推进非学历教育,把符合市场要求的特色项目做成自己的品牌,依靠专业化的研发人员和研发团队的组建培育自主研发的能力。精心考察培训项目的市场前景与行业发展远景,从规模、效益、可持续发展几方面综合考量,形成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打造精品课程。同时,以集群开发为手段衍生开发系列化的培训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依法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开发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构建自主、开放、共享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培训,依托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创业创新基地、等平台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联手组建继续教育基地。在金融、物联网、机械电子、化工、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培训创新,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校企职工培训合作机构,定期举办交流活动,设置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创意员工培训,将翻转课堂和IMOOC 等现代培训方法和手段引入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培训项目中。落实员工持证上岗和在岗培训制度,强化一线员工特别是中青年员工的岗位培训。
高校继续教育要切实融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去,以开放大学为龙头,促进各类教育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内外结合。完善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探索学分认证制度,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制定普通学历教育、技能证书、工作经历、技术发明等学习经历及其成果的学分转换办法,实现成人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分衔接,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以及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网络学院之间的学分互认。
终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是对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产业转型的顺应,也是对由此产生的大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积极回应。在此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对社会负责,对学员负责的原则,走出一条多层次、多方位、多专业,适应现代人工作生活方式和规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终身教育体制,为实现教育公平,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1]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杜以德.何爱霞,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转型与创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林世员.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管理理念内涵解读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
[4]何桥,马启鹏,吕文娟.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马国刚.现代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
[6]章慰,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瓶颈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
[7]约翰.丹尼尔.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前景[J].开放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