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后“张爱玲热”的产生原因

2015-03-28 05:29:43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

高 宇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也是人类精神生产实践的产物,而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属于一种意识活动,因此,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和历史具体性。文学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与文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活动始终影响着文学发展的走向。张爱玲是上世纪40 年代沦陷区红极一时的女作家,亦曾被人称为“小资”始祖。她特有的细腻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及男女间的感情纠葛曾打动无数的读者。自新中国成立后其作品便从大陆消失,80 年代初,沉寂了近三十年的张爱玲重返大陆,再度走红,并掀起一股三十年不退的热潮。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大陆的社会大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总体发展方向开始有所改变。社会政治、经济与大众心理的变化都对“张爱玲热”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政治对文学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当政治指某种特定的国家政权体制及这种体制的种种措施时,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就要大的多,直接关系到文学切身的利害。”[1]纵观中国历史,政治上实行的专制统治往往会严重阻碍文学的发展,使文学受到政治的严格控制,沦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如,清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学发展受到抑制,时常发生严酷的“文字狱”。反之,政治开明的时代,往往有利于促进文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受禁锢,可以畅所欲言。如,古希腊民主时期,文学与艺术都得到飞速发展,达到令人仰视的艺术高度。不论何时,政治对文学的影响都是最直接的、无法忽视的。张爱玲作品能够重返大陆的根源就在于大陆政治环境的改变。

社会政治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张爱玲热”出现不可忽视的重要时代背景。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民大众从禁锢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告别了“八个样板戏”的时代,文学体裁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1978 年改革开放后,文学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的状态,许多海外的思想文化及文学作品传入大陆。1981 年11 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虽然反响不大,但却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80 年代初,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进入大陆,作者在该书中给予了张爱玲极高的评价,认为“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Katherine Mansfield)、安泡特(Katherine Anne Por to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2]虽然夏志清的评价略有过度,但仍然引起了大陆文学界对张爱玲的关注,张爱玲也就正式进入了一些文学史家和研究生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研究。80年代中期,思想解放潮流不断加强,人们开始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张爱玲,张爱玲所具有的“个性化”也刺激着研究者去重新打量与调整大陆文学史的“叙述板块”。1984 年,黄修已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写发行《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率先从知识传播的角度,较为客观地介绍了张爱玲的《金锁记》等小说。1985 年出版了由温儒敏、钱理群与吴福辉编写的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张爱玲作为一位重量级作家来评价,张爱玲和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等以前一直未被重视的作家进入大陆文学史。1986 年,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书中有近20 页的篇幅用来讨论张爱玲,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是“启示人们如何出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以经过点化和自我超越的东方风采,同世界文学进行富有才华的对话。”[3]1986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现代文学作品做原本刊印, 最先收载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由此,张爱玲被文学史家发掘并重新定位将其经典化,也掀起了一股张爱玲作品的阅读热潮,带动了新时代张爱玲著作的出版。随后,文学史家的观点又被影视传媒吸收运用,张爱玲的小说开始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也是“张爱玲热”的开端。中国大陆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张爱玲作品在大陆的接受情况的改变具有直接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文学属于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文学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制约和决定的。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经济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生产方式、社会分工、产品交换方式及生产技术四方面。其中,生产技术的发展及产品交换方式的变化与“张爱玲热”的持续不退有着密切关系。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张爱玲热”的持续不退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大众传媒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陆影视传媒随之兴起,古今文学作品皆能通过影视改编搬上荧幕。以四大名著的上映为标志,80 年代初迎来第一次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热潮,而这次影视改编热潮的出现使张爱玲成为上世纪80 年代最炫目而成功的文化商品和符号。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情节曲折、描写生动、镜头感强的特点,较适合进行电影改编,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各种由张爱玲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逐渐被搬上舞台、银幕。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开始被大量改编为影视作品,1984 年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倾城之恋》一经放映就受到两岸三地的关注。1988 年但汉章导演的电影《怨女》、1994 年关锦鹏导演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1997 年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及2001 年李安导演的《色戒》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此外,1990 年由三毛创作、根据张爱玲与胡兰成旧事改编的电影《滚滚红尘》,1998 年根据张爱玲整理、翻译的文稿进行拍摄的电影《海上花》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大众传媒的制作使张爱玲的影响不断扩大,同时带动了张爱玲作品的出版与传播,张爱玲的读者迅速增加,“张爱玲热”持续升温。除了生产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产品交换方式的转变对“张爱玲热”产生的影响则更为持久。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加速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市场”开始对政治、文化产生影响。“大众文学的崛起便是应市场激励的直接硕果,它成为九十年代文坛最触目的风景……它们把文学的消费功能置于文本构思的核心。”[4]文学产品逐渐向全面商业化发展,伴随着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的转变,“过度商业化”愈演愈烈,文学产品越来越多的被作为商品投入市场。迅速发展的文化商业通过商业机制选择并包装了张爱玲,商界对张爱玲的商业化炒作、包装日益明显,使得张爱玲更加受到大众关注。90 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关注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关于张爱玲的传记接连出版,较著名的有:王一心的《惊世才女张爱玲》、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单看三本传记的题目,不难发现商业包装的痕迹,力求吸引大众读者意图十分明显,且其文章内容极力追求可读性而非文学研究。1995 年,张爱玲在美国逝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版界瞅准时机大批量印刷出版张爱玲作品,市面上甚至出现盗版书籍,“张爱玲热”再次迎来了高潮。21 世纪初,与张爱玲密切相关的作家胡兰成被发掘出来,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受到大众的关注,两人的爱情故事也被整理出版或改变为影视作品,如夏世清的《色戒: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前世今生》。此后,李安导演的《色戒》再一次将“张爱玲热”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产品交换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经过商业化包装的张爱玲,更加凸显出世俗化、欲望化、商业化的一面,更加迎合当代都市的发展特点。商业化的炒作与包装促使“张爱玲热”不断升温,文化商业化的运作是“张爱玲热”持续三十年不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迎合当代大众心理变化

张爱玲与当代大众心理相迎合是“张爱玲热”持久不退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时期的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也会对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符合时代潮流的、与大众心理相契合的文学作品,才更容易拥有大范围的接受者。当今社会,文学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使得文学无法与读者脱离,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名作、引起广泛社会轰动的原因,都与读者是否接纳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文学欣赏除了有很强的个体性,还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就接受美学理论来看,“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绝非无条件的、被动的接受,是在阅读之前由其全部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构成了对作品的一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既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潜在地支配着他对作品的接受方式和程度。”[5]只有当作品内容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并达成一致,读者才会充分的接受并认同作品。“张爱玲热”的持续不退正是因为其作品的内在质性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一致,从而受到大众的欣赏、喜爱。80 年代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世俗化精神逐渐成为大众社会的时代主导精神,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人性被日益膨胀物质需求所压制,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宝贵。人们在沉浸于世俗生活的同时,也渴望真挚、美好的感情。张爱玲作品表现出的那种既热衷于世俗人生又对人生苍凉投以悲悯目光的情感,强烈的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在对世俗生活的表现上,张爱玲的小说十分讲究生活的格调,带些小资情调,对小资产阶级生活的描写十分细致到位。而张爱玲本人也从不掩饰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喜爱,坦言自己有着非常明显的世俗的进取心,认为自己这一代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与爱悦,也是应当的。”[6]对于金钱观,张爱玲也非常坦率的承认自己是个拜金主义者。张爱玲虽十分热爱世俗生活,但也能看清世俗生活的本质,其小说在向人们展示旧上海十里洋场的世俗生活时,也深刻的揭露、批判了现代都市经济支配下扭曲的人生观:对金钱欲望的痴狂追求。张爱玲的笔调是苍凉的,她以年轻却又洞悉世态的目光,冷眼打量着时局动荡下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她居高临下的悲悯着人生的悲凉、爱情的卑微,终了,一声叹息:人生不过如此。张爱玲小说所表达的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与批判正与当今都市人的心理相迎合。在这个现代科技发达、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快节奏时代,人们在享受高水平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渴望体验纯粹的感情,尤其是爱情,而张爱玲的作品多以凡俗世界中男女爱情纠葛为主题,她的作品所描绘的在世俗生活中寻找纯粹而真挚的爱情,为无数读者所向往。《金锁记》中七巧渴望美好爱情却终为黄金枷锁套牢的悲哀;《半生缘》中世均与曼桢、叔惠与翠芝躲不过命运戏弄、情深缘浅的痴恋;《封锁》中宗桢与翠远在封闭时空中抛开一切的短暂爱情;《留情》中“在回家的路上相爱着”的郭凤与米晶尧……

“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是一种启示。”[7]张爱玲对复杂人性的刻画总是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最敏感的地方,仿佛每一次阅读都能产生深深的共鸣,仿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她所达到的文学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其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更是无法否认的,再加上社会变化的影响,“张爱玲热”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便是在意料之中了。然而,面对近三十年的“张爱玲热”,我们仍需保持理智与清醒的头脑进行思考与探索,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盲目的“热爱”。

[1]杨振铎.文学原理新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李丹梦.文学返乡之路[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1.

[5]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6]张爱玲.我看苏青[J].天地,1945- 04,(19).

[7]张爱玲全集06: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张爱玲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九月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2
张爱玲在路上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9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30:13
文学病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5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