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潍坊)文化传播与翻译策略研究

2015-03-28 05:29:43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北海潍坊区域

窦 娟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引言

2015 年8 月22 日,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揭晓,山东省共有21个县上榜,仅次于江苏省26 个,排名全国第二位。其中潍坊市入选的市县有寿光(24)、诸城(27)、高密(66)、青州(67),成绩喜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持续呈现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应该更多地挖掘区域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让区域文化走出去,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靠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桥梁和互动作用。

一、区域文化研究

区域文化也称为地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生产方式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观念、习惯、制度、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等,构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也就是区域文化。[1]P104在我国历史上,尤其在先秦时代,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例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域文化具有唯一性,是其它区域文化不能复制的,所以它在文化传播中更能吸引人的关注,激发人的好奇心,在文化竞争中有很大的优势,比如鲁文化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因其独特的治国理念和教育思想而名扬四海,孔子学院遍布海外;另外,区域文化可以增强区域内人群的集体感和归属感。近年来,区域文化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包括区域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整合,区域文化特色的发掘、传播和开发利用等。这些区域文化的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郡县治,天下安,2015 年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机制建设推动年,必将会引起对区域文化更全面、更深入、立体的、多元化的研究热潮,研究成果也一定会更丰硕。

二、北海(潍坊)文化

北海(潍坊)文化兼备齐文化和鲁文化两大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海(潍坊)文化是齐文化的主要载体。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往往把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为“齐鲁文化”,不将齐文化视为独立的区域文化。随着区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齐文化与鲁文化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共性,但又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明显的、不容抹杀的个性,因此,在不割裂齐鲁文化完整性的前提下,可以把齐文化作为独立的区域文化去研究。

齐文化,就是齐地齐人一组组共同体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在历史过程中累积的一切生产生活样式、行为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赖以创生的思想、情感、观念、知识、科学、技术等,以及蕴藏着文化信息的人工制品的总和。[2]P106相比较而言,鲁文化更尚礼治,齐文化更尚法治。鲁文化主要是陆地文化,齐文化主要是海洋文化。

经济上,因为古齐国濒海的地理环境,所以齐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主张富民强国、发展经济。姜太公封齐建国时就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齐桓公“商贾立客舍”等重商政策都极大地促进了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2]P107

政治上,齐国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变革运动,一是姜太公受封建齐时的变革,二是齐桓公与管仲的变革,三是齐威王与邹忌的变革。这三次伟大的变革运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齐国迅速变成了政治开明的富国、强国。

教育和思想方面,齐国的统治者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建立了稷下学宫,以自由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待遇与崇高的社会地位吸引天下贤士。涌现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学问家,如姜太公、管仲、晏婴、孙武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奠定了基础。

北海(潍坊)文化是以西汉至明初期间的历史为主体,以北海区域文化渊源发生和延续展现为主要描述对象,以现代意义上的潍坊市辖域为界的文化。[3]P1808所以说,北海(潍坊)文化实际上是潍坊的区域文化。北海(潍坊)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兴于明、盛于清、极盛于现代的潍坊风筝,是我国风筝四大流派之一;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北海作为历史古州名郡,人才荟萃,英雄辈出,文化名人灿若星辰。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就是潍坊高密人。这些文化名人的杰出成就让世人瞩目,让潍坊人引以自豪。

三、让北海文化走出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这种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与潍坊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北海(潍坊)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潍坊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知名的自主品牌不多,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下,潍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想“走出去”就会遇到困难。因而,需要集中各方面优势资源,加快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区域风格的知名文化品牌。

齐文化是海洋(蓝色)文化的代表。2011 年1月4 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 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仅是一个地缘概念和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重视发展蓝色文化。蓝色文化是立足滨海特色、传承海洋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蓝色经济互为表里的文化形态。”追溯齐文化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齐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或者说是蓝色文化。近年来,潍坊顺应这一趋势,从所濒临的渤海湾滩涂出发,充分挖掘潍坊渔业和盐业文化资源,进而打造和建设潍坊海洋文化品牌。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渤海莱州湾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渔盐文化历史悠久。自2007 年以来,滨海成功举办了每年一届的海盐文化节,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和渔盐文化,充分挖掘海洋、渔业、盐业等文化内涵,树立起独具滨海特色的旅游品牌,让更多的人走进滨海、了解滨海、喜爱滨海。滨海还将海洋资源和潍坊驰名的风筝品牌相结合,2011 年潍坊滨海海上万人风筝放飞健身创世界吉尼斯纪录。是两种区域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区域文化特色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其对外传播。

四、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翻译策略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自给自足、孤立存在,它必须在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和融合中才能不断发展,才能避免衰落甚至消亡。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包括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两个过程。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得到传播,文化与传播互为生存的条件,文化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文化的形态,文化寓于传播之中。一方面,文化是传播着的文化,没有传播,文化便失去了生命。另一方面,传播又必然是文化的传播,没有文化,传播便失去了根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所以,文化与传播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分割。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同时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质。因此,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是文化传播,翻译本身既是文化,又是传播。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语言所依托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译者不仅要懂一种语言、一种文化,还要懂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这样才能发挥翻译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翻译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翻译策略的正确与否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

同样地,北海(潍坊)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有多大,也要依靠正确的翻译策略。

(一)明确翻译目的

“没有一项翻译实践是无缘无故开始、展开到最后结束的。”[4]P137翻译目的对于跨文化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不同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只有明确了真正的翻译目的,才能实现最为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经过翻译传至受众,受众对信息接受的效果与传者的翻译目的一致性高的则效果好,反之则效果不好。然而,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并不取决于传者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因为他们是有思想的特定的文化个体和群体,对不同文化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受众对我们通过翻译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接受、不认同,那么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就成了一句空话。“‘走出去’与‘走进去’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非凡,后者要求更高,难度更大。”[4]P178

首届中日韩产业博览会于9 月23 日—25 日在潍坊举行。此次博览会旨在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促进中日韩三国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合作。我们在对这次博览会的成果进行翻译时,不同的翻译目的会有不同的传播效果。如果只是想让人们知道这件事,或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参加这次博览会,那么只要简单的翻译出时间、地点、达成了多少交易额之类的基本因素即可,达到的文化传播效果甚微。如果是想通过这样的博览会让日韩两国更全面地了解潍坊文化,让潍坊文化走出去,那么在翻译时应该强调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突出此次博览会中体现出的和日韩文化相通的、易于日韩两国人民接受的潍坊区域文化因子,最大程度地发挥翻译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传递作用。

(二)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方法上,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归化和异化的争论。异化翻译定义为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归化翻译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为了遵循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习惯,而异化翻译的原则是要偏离本土的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文化差异。归化翻译策略尽管可以让目标语读者能较为轻松自然地理解和接受译文,然而却不利于文化在跨语言中进行有效传播。在归化和异化的取舍上,各有其存在的价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以信息为主的文本,归化成分可以大于异化,以信息传递为主;对于承载文化内涵的文本则多采用异化手段。总之,无论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只要有利于提高文化传播效果就是好方法。“文化对外传播是一个渐进的、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和思想领域的长征,不可操之过急。”[4]P134“坚持‘道’不离‘术’,以‘道’为主、以‘术’为辅的原则。”[4]P156“‘术’只是表象的东西,‘道’才是根本、精华。”[4]P156

以潍坊的风筝文化为例。潍坊风筝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区域文化的代表,是潍坊人民引以为豪的典型文化特征。所以在翻译风筝历史时,以异化翻译法为主,但为了避免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失败,对一些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归化的方法加以注释,这种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法会更充分地让他国人民了解潍坊风筝,起到更有效地对外文化传播效果。1984 年起,潍坊每年都会举办国际风筝会,在翻译风筝会的举办情况时,更多地是一些信息因素,比如什么时候举办,参加人数,风筝数量、样式等,这些信息性的内容一般不存在文化差异或差异较小,信息受众容易接受,所以用归化或异化影响不大。

结语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和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既要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又要寻找创新和发展经济的新思路。“需要放下架子,先当学生,再当先生,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4]P180区域文化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能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不同文化之间需要互动与传播,又顺应了全球化趋势。这种互动与传播以及全球化都需要依靠翻译来完成,翻译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效果,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带着文化传播者的使命,以正确的翻译目的为前提,以科学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为区域文化的繁荣和传播贡献力量。

[1]宣兆琦,杨宗杰.齐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理论学刊,2007,(12).

[2]刘蕾.试论开展齐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J].管子学刊,2011,(3).

[3]毕廷延,韩金玲.关于繁荣北海(潍坊)文化的几点思考[C]//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2009.

[4]明明.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以海明威和莫言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北海潍坊区域
北海北、南海南
黄河之声(2021年10期)2021-09-18 03:07:18
北海 美丽的地方
民族音乐(2018年6期)2019-01-21 09:30:06
“筝”艳潍坊四月天
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6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歌海(2017年5期)2017-05-30 05:35:58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4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