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洋
(宿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 宿州234000)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受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的大学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使大学文化建设符合时代的要求,高校教育体制实施了系列改革,对于不同区域的大学文化差异进行调整,不仅满足了高校精神文化的需要,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文化的发展。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建设高校优质文化的界定,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构建优良的大学文化,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而且能够使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充分认识。
大学文化建设是指将大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规范、社会认知、意识形态的培养、价值观以及行为特征等等)的诸因素综合起来,推动大学的创建和发展,使得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地体现出来[2]。大学文化正逐渐走向融合,实现共享。当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就形成了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
大学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观念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在大学的文化建设中,大学文化被外化为行为模式,存在着内隐的行为模式和外显的行为模式。大学中内隐的行为模式即观念文化,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大学办学理念、组织者决策等等;从微观的角度而言,观念文化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动机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大学中外显的行为模式即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3]。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建立的长期稳定的价值追求,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对于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的文化教育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共享教育思想,自觉地遵守大学的教育规律,以符合现今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在其引领下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求学动机都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校风建设,提升大学的社会公信力[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社会需要制度约束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中道德建设是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所发挥的作用是要继承社会文化传统,并发挥创新意识,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上,以价值观为导向提高民族凝聚力,引发爱国热情,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大学文化资本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将其渗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却是动态呈现的,随着大学文化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大学文化的时代性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融入到大学文化架构中,发挥其稳固社会主义地位的作用的同时,还会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核,对于引领大学文化、大学风范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避免大学校园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受到经济资本的侵入,以有力地维护大学文化资本,避免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遭到污染[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渗入到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当中,就会形成稳固的价值取向,使大学文化资本存在着一定的自由度而不受社会因素的干扰,更不会被经济资本的逻辑所支配。基于社会未来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大学的功能就要兼顾知识的传授和创造,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瞻性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使学生毕业离校步入社会后,能够承担起正义和良知的使命[6]。大学校园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地方,树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思考所面对的问题,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推动社会进步。
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高校中培育,要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在于其具有丰富的内涵,且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对于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勇于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和历史的责任。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是充满困惑的时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大学时期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大学可以培养人、塑造人,还可以发挥思想引导的作用。目前大学普遍从本校的办学特色出发,通过办学理念对于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并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以发挥引导学生思维模式的作用,将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起来。大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正确认识,并渗入到观念意识中,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7]。
随着大学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学文化在理论性探索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处于新时期,大学文化载体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的大学文化载体呈现出规模性扩大的趋势。大学文化建设应用了新的传播工具,特别是大学的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3]。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大学正在积极地倡导精神理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导向逐渐地被渗入到大学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并个性化地呈现出来,形成不同的校园风貌,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大学文化建设中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诉诸于实际
大学校园是文化的集聚地。目前开放的教学作风,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校园外的社会,并随着国内外大学之间交流的日益紧密,使得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大学文化多以物化形式出现。比如,大学的教学楼设计会模仿国外高校建筑设计,大学的校园绿化以及各种雕塑都试图体现文化底蕴,却忽视了本校的精神内涵,从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心灵的净化[8]。中国多数的大学都试图通过塑造校园文化氛围,希望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环境熏陶,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受到文化局限且文化视野不够开阔,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引,学生就很难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的塑造而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很容易导致大学文化结构的不均衡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遭到忽视
大学教育的时代性更需要大学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以观念意识的引导。但从目前来看,大学教育往往重视实证主义知识观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衰退的程度逐渐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在发挥大学传承知识的功能的同时,对学生知识的认识深度加以训练,以发挥知识的实践性作用。随着大学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使得大学教育的重要元素“知识”和大学教育的重要追求目标“真理”被看作是中立之物,大学教师的责任就是传播可以控制自然和社会的知识[9]。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中,对于知识的地位是接受知识,且学习运用知识,并发挥知识在技能方面的效应,却没有从思想上对知识进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把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从观念意识的角度出发,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创造生活。但是,从目前的大学教育来看,道德教育由于缺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被推向了教育的边缘,对于大学生的良性发展非常不利。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于大学文化建设中,在以科学的思想指引学生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动力更具有持久性。本论文采取了问答式调研方式,题目为“大学生为了抵制错误的行为和腐朽的思想,是否应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参与回答这道题的学生中,超过60.1%的学生认为,应该认真学习,其中37.2%的学生提出,不仅要学习,还要努力做好。7.4%的学生提出,自己可以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但是无法对别人提供帮助。4.9%的学生认为,很难做到。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模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是否愿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发挥典范作用?”50.7%的学生回答“愿意”,27.8%的学生回答“基本同意”,还有少数的学生则认为自己难以做到,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不超过10%。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途径”,54.7%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以及以书本上获得知识,超过61%的学生则选择了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最受欢迎。41.2%的学生提出,学校可以组织学术报告,通过听报告的形式获得相关知识效果会更好。针对于目前社会性敏感话题,即“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官员腐败问题”,48.1%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管理以及党的约束来加以约束,57.4%的学生认为,需要弘扬社会风气,配合相应的法制建设,以净化社会环境。通过调查显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大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愿意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并愿意主动地对各种社会腐朽思想加以抵制。基于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建立的核心价值观更具有时代意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一基本原理,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核心精神,将与大学文化相融,共同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7]。
要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价值理念的作用,就要将高校的德育教育充分地运用起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目前高校在德育教育上,都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是,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其中,不仅仅是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单方面接受,还要对于其中的思想理论进行剖析,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在思想引导上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主要方向,使大学文化建设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大学阶段正是信仰和价值观塑造的阶段,那么,就要将大学文化充分地利用起来,帮助学生信仰真理,并以此作为导向,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按照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下去。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渗入其中,以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明确定位和深入理解,进而丰富大学文化[10。
大学校园要形成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就要将能够使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起来,引导学生形成使命感,以推进和谐的大学文化建设。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学校的领导集体要具有示范作用。对于学校建设而言,教师群体作为校园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同时也要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因此,在校园制度建设中,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强化教师自身素质建设,以做到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大学文化建设中,学生管理制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大学制度建设和学生自我管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校园制度,使校园文化更为完善,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学制度建设要与大学文化相符合,且是学生所能够接受的,这样有利于将文化内容逐渐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各种教育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并有利于大学各项活动的展开。
综上所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促进中国未来发展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大学生的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之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载体,运用大学文化加以传播,并积极地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地吸取文化精华,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将大学文化建设落实到位。
[1]孙叶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6).
[2]孙志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1).
[3]于今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地位[J].理论界,2013,(4).
[4]竺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建设的意义互动[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6).
[5]孙春歌,商卫星.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3,(23).
[6]姚荣.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J].文教资料,2014,(4).
[7]李菊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J].满族研究,2014,(1).
[8]李晓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文化建设[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9]刘亚男.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10]汪钏,付维,程宇昌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探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