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水平测试项目论证会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行

2015-03-28 03:28付佩宣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华文华裔

华文水平测试项目论证会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行

2014年11月19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文化司主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承办的“华文水平测试项目论证会”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行。

会议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教授主持。参加认证会的专家组成员有: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李红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刁晏斌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原HSK技术总监郭树军副研究员、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教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文化司雷振刚司长、华文教育发展中心邱立国副主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李世云书记/副院长、莫海斌副院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印尼三语学校联合会主席陈友明、菲律宾华教中心副主席黄端铭、泰国泰华教育协会副主席郑相斌和部分海外华校的校长和校董作为海外华文教学机构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华文水平测试中心副主任王汉卫教授做的题为“关于开展华文水平测试的几点说明”的报告。首先,王汉卫教授从考试作为测量工具的适用性、海外华人作为被试的特点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开发华文水平测试的意义;接下来,王汉卫教授又介绍了华文水平测试的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包括:华文测试参照(而非完全依照)国内汉语母语者的汉语水平设计,建立关联认知发展的语言能力发展大纲,重视汉字能力和强调文化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最终出台的华文水平测试设计方案应该包括关联认知的华文水平词汇大纲、华文水平语法大纲、华文水平话题大纲以及“听、说、读、写”各分测验的等级描述等纲领性文件。最后,王汉卫教授从队伍建设、子项目进展情况、已有公开发表的著作和文章以及中心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等几个方面展示了华文水平测试中心的部分成果。

之后,与会专家针对报告内容,从海外华人对华文水平测试的现实需求出发,结合当前语言测试和华文教学与测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推出华文水平测试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测试的顶层设计、术语采用、分测验编制等细节上提出了具体建议。

刁晏斌教授指出,以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没有明确区分针对华人还是非华人的,然而华人群体数量如此之大、分布如此之广,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外国人的特点,因此华文教育应该与对外汉语教育区分开来,成为与对外汉语教学对称的一部分。对比来看,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是成体系的,而华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还都有待发展。测试作为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相应地也要体现出这种区别。他说从这个高度理解,华文水平测试应该有,而且应该加大开展的力度。李红印教授在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中发现华裔与非华裔学生有显著差别,这也他说,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能够坚持到高级阶段的学生中华裔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部分学生普遍口语表达流利,而汉字学习却存在很大困难。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语言测试研究的关注。

海外华人的特点还体现在文化认知等方面。刁晏斌教授认为,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华文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还是文化载体,从教学到测试都要重视这个特点。李红印教授提出处在祖籍国文化和生活国文化之间的华裔子弟,常常感到困惑和焦虑,这种情绪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苏新春教授也认为从考试对象上来看,华文测试的对象具备一定的母语背景,在接触母语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苏新春教授还以在泰国担任汉语教学大赛评委的经历为例,说明华裔和非华裔的参赛者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差异很明显,现有的汉语

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中文化考核的内容是面向非华裔的;而对于华裔考生来说,有些东西在其母语背景中已经获得,所以现在的语言考试“一刀切”的做法很难把华裔人群真正的水平显示出来。

郭树军副研究员从语言测试的专业角度,分析了华文水平测试目标团体的复杂性。他指出,这个团体要比汉语水平考试的目标团体复杂得多,这就决定了华文水平测试的测量全距很大,已经超出了现有汉语水平考试的测量范围。他指出,在汉语水平考试中对于超出测量范围的考生,比如有华文背景的考生,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不再对其进行更细致的评级;在C.TEST考试中的做法是将其归入专业级。所以从测试的角度来看,针对一般外国人的语言测试不适宜用来测试华人的华文水平。

李红印教授和苏新春教授对华文水平测试中心已经做的前期调研和理论准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李红印教授指出,基于教学和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来研发测试的想法非常好,在世界各地做这样一个需求分析的工作很重要,通过分析得到的重视汉字和文化的观点抓住了华文测试的要害。苏新春教授对华文测试中心前期的工作有较多了解,认为在现有框架下做的调查和试测以及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为今后的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另外,苏新春教授认为,华文水平测试的总体设计中几个关键点抓得准:一个是跟母语的关联,一个是跟认知的关联,还有一个重视读和写,特别是汉字,如果外国人要进入汉语世界,不会汉字是不行的。对此,郭树军副研究员表示赞同,认为关联认知是体现华文水平测试创新性的方面。

各位专家和代表还对华文水平测试事业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李红印教授建议:考试研发要关注定性、定位,华文测试的理论基础很重要,要注意跟HSK的理论基础的异同。另外,将来考试一旦推广,影响会比较大,所以在某些术语使用上要统一,这一点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还要注意。苏新春教授指出,华文水平测试要与汉语水平考试区分,应该要做一个跟HSK的对比研究,明确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要不同的。目前总体设计中的6个等级分得是比较清楚的,但是第1级,也就是学龄前级别对“读”的要求值得商榷。郭树军副研究员谈到由于测试目标群体的性质和需求不同,考试命题、施测形式以及将来的分数处理和解释等方面也都要与HSK的做法有所区别。

与会海外代表也介绍了海外华文教育和测试存在的问题,他们希望华文水平测试尽快推出,并表达了支持项目后续研发工作并携手落实和推广华文水平测试的意愿。菲律宾的黄端铭副主席介绍,菲律宾有私立华校100多所,从开始引进HSK到现在已有21年,但感觉HSK不太适合华裔考生,因为这些考生在语言、文化方面都与非华裔有差别。黄主席认为,华文水平测试能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其发展会影响海外华校的发展。印尼的陈友明主席指出,印尼是华人最多的国家,设定这样一个华文水平标准,印尼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印尼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以母语为背景,外加英语、印尼语,形成三语学校。三语学校适合开展从幼儿抓起的华语学习,可是,华文教育现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大纲、教材等,尤其是适合幼儿的教材就更少;另外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也不够。所以印尼非常需要华文水平测试及其标准的帮助。泰国郑相斌副主席也介绍了泰国的情况。在泰国参加HSK考试的大多是中小学生,而HSK不区分成人和儿童,教学与HSK衔接不上。至于华校的华文教育,家长把孩子送去华校,最关心的是孩子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其实是文化上的要求。泰国华校急需华文水平测试及其标准,来开启从幼儿园开始的华文教学,推动泰国的华文教学革命。

其他国家的海外华校代表也都介绍了所在国的情况。来自韩国的柴歌说,目前韩国有200多所华校,华人华侨80多万,但他们的华语水平并不高,需要加强学习,否则汉语这条根就会断;

因此韩国华校对华文测试发展很期待。新西兰的张海介绍,新西兰华人华文学习者比例远大于非华人。近年有许多移民家庭回流国内,想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小孩的华语水平,以便明确回来之后适合去几年级,这就需要一个考试来做这方面的工作。来自澳大利亚的邵洪胜则提到,澳大利亚华人的构成有新特点,即技术移民成为主流。这部分移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投入是前所未有的。澳洲已经形成了教育竞争的趋势,所以华文教育一定要从幼儿园就跟上。

在专家和代表们的讨论和发言之后,国务院侨办文化司雷振刚司长发表了讲话。雷司长首先回顾了海外华侨的奋斗史、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华文对保持海外华裔与国内联系的基本桥梁作用。他还指出,华文教育、华文学校当前也存在很多问题,普遍弊病是无纲可依,目标性不强、规范性不强,致使华文教育水平徘徊不前。华文水平测试项目要为海外华人、海外学校服务,希望它的每个环节严谨、科学,华文水平测试的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与HSK有异有同,其中异更多。希望华文水平测试能够让老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依,华文水平得到提升,引领海外华校发展,把海外两万所华文学校打造成华人和外国人学习华语的首选平台。

会议最终达成了以下共识:海外华人与一般外国人是两个异质团体,他们对汉字、中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与非华人有着很大不同,开发专门针对海外华人的语言文字水平测试是必要的。华文水平测试总体设计中的参照母语水平建立测试标准,建立关联认知的各项大纲,“听说”和“读写”分开,重视汉字和文化等内容,符合海外华人世界的需求,对确立海外华文教育的内容和标准、改进教学方法等具有指导意义。

(付佩宣)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华文华裔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出走”与“回归”——也论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