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学习《弟子规》为例

2015-03-28 02:40李旺珍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弟子规弘扬价值观

李旺珍

(湖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咸宁 437100)

习近平同志对弘扬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他曾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并且提出领导干部要读三个方面的好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其中,习近平同志特别谈到关于怎样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1]。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其中有一部分必将走向领导岗位。因此,培养大学生研读古今中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显然十分必要。

本文拟就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及对《弟子规》的解读,谈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作用。

一、学习《弟子规》的意义

二、《弟子规》解读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原名《训蒙文》,清朝时期贾存仁经过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弟子”不是特指少年儿童,而是泛指所有人: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大众中指公民。“规”是会意字,由“夫”和“见”组成,意即大丈夫的见解,这个见解就是总结出来的规范。后代人基本认定《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曾在一段时期内和《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儒家蒙学课本齐名并举,广泛流传,特别是在清中叶以后流行甚广,一度被私塾当作必须诵读的课本、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3]。

(一)《弟子规》的内容结构解读

《弟子规》全文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为总叙,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共七篇内容加以阐述。

1.总叙开篇明示,“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这里的“圣人”通常指孔子。孔子训诫弟子: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并且友爱兄弟;其次在言语行为上要做到小心谨慎,并且讲信用;再次在和朋友相处时要做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义有道德的人,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以上这些是为人子弟必须做的事情,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2.第一篇“入则孝”,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根本。入是在家,孝是孝顺父母,就是在家要孝顺父母。要时刻牢记父母的教诲,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尊重父母的意愿,要照顾好父母的晚年生活,同时不要让父母担忧,不要让父母伤心。

3.第二篇“出则悌”,主要是正确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出是相对入而言的,指出了家门在社会中。“悌”同弟,是指兄弟之间的关系。出门在外要尊重长者(包括自己的兄长和他人的兄长),要谦虚礼让、长幼有序。

4.第三篇“谨”,是对言语行为上的要求,即要谨言慎行。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要珍惜时间、讲究卫生、衣冠整洁、饮食节制、行为端正、从容认真、远离是非、分清你我、有借有还。

5.第四篇“信”,人无信则不立,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主要是指要言而有信。如不说谎话、不乱说话、不多说话;不说虚伪、尖刻、肮脏的话,也不说阿谀奉承的话;不轻易许诺、不说人是非;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恶,有错就改。

对hsPDA组和nhsPDA组早产儿的PDA生后3 d的液体入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生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液体入量均与hsPDA相关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

6.第五篇“泛爱众”,爱人者,人恒爱之,主要是指交友。泛爱是博爱的意思,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如要做一个行为高尚、才学丰富的人;穷人富人、新朋旧友一样对待;不随意打搅别人、不揭人短、不扬人恶;朋友之间要规过劝善、分清彼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记人恩忘人恨,以理服人以德待人。

7.第六篇“亲仁”,仁者无敌,这是讲择师。亲是指亲近或者亲密往来,仁是指有仁义的人,或者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意思是要远离小人亲近仁者,并且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8.第七篇“余力学文”,文是指六艺等有益的学问。除了上面所讲六篇必修课之外,假如还有多余的时间、充沛的精力,那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当然这不是必修课而是辅修课,首先要搞清楚实践仁义与学习经典文献的关系;其次要学会读书的方法;再次要爱惜书、爱读书、读好书,把自己努力培养成仁者。

(二)《弟子规》的逻辑结构解读

《弟子规》的内容结构整体来说,体现了由总到分,由内及外,由近到远,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组合。从逻辑结构上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相应的认知水平,因而也就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实践任务。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成长具有顺序性、阶段性,那么教育也应该具有对应的顺序性、阶段性。据此要在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发展受教育者某一或某些品质和能力。从《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可以非常明晰地理出其顺序性和阶段性是统一的,体现了弟子在家、出外、做人、做事、做学问应有的先后顺序。

2.秩序性与渐进性的统一

人的习惯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而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则表现为秩序性,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理各种事物之中。《弟子规》的具体内容中很好的体现了这种秩序性与渐进性的统一。

《弟子规》认为,弟子从儿童开始就应该养成生活有序、珍惜时间、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如“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珍惜时间;“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讲究卫生;“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生活有序[4]。《弟子规》还认为,弟子从小应该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如“步从容,立端正”“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从容、稳健的处事心理;“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诚实、坦荡地与他人相处;“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语言谨慎,正确衣食;“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言而有信,说话文明。“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

3.易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

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仅是道德知识和标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弟子规》来源于古圣先贤之经典,朗朗上口,即使牙牙学语的小儿也极易背诵,更为重要的是《弟子规》不仅将儒家德育思想生活化,使其具有生动情境性,而且将儒家德育思想具体化,使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这些有利于弟子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化道德认知为道德行为,让弟子能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弟子规》易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

(三)《弟子规》情感教育内容解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发展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并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最终实现受教育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弟子规》十分注重情感教育的培养,目的是提高弟子的道德情感品质,促进弟子自身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情感教育规定有“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具体表现:一是感恩教育——“入则孝”;二是尊重教育——“出则悌”;三是关爱教育——“泛爱众”,即教育弟子要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爱[5]。

三、《弟子规》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进行了概括:国家层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智育优先于德育。90后大学生从幼儿园开始,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几乎都以分数论高低,思想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忽略。德育教育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错位。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而且培育重点应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字着手。而这八个字所包含的德育要求在《弟子规》中都有相应的论述。

第一,“孝悌”与爱国。国是由家组成的,爱家即是爱国。《弟子规》中的“孝悌”就是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可以理解为爱家。自古以来,家国一体、忠孝同义,对父母孝顺就是对国家尽忠,可以理解为爱国。所以,《弟子规》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谨”与敬业。敬业是职业美德。“谨”就是要修身自律、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及行为习惯。对于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常怀敬畏之心,遵守校纪班规,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因此,《弟子规》中的“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将来爱岗敬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信”与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弟子规》关于诚信的日常行为规范诸多,主要为言出必信,言行一致,不欺诈、不虚妄,不传播谣言,不轻许诺言。当今社会,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在校大学生,最重要的诚信是考试不舞弊、论文不抄袭。因而学习《弟子规》对大学生诚信观教育不无裨益。

第四,“泛爱众”与友善。友善即与人为善,仁德待人。“泛爱众”主要是平等、博爱、向善的德育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德育思想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指南。

四、让《弟子规》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传统文化的根,《弟子规》抓住了根本。当然学习《弟子规》不是照搬照抄、简单复制其内容,而是努力吸收其精华,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第一,努力学习,扬弃继承。对待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取”什么,“去”什么,直接决定着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潜心研读《弟子规》原著,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第二,立足时代,讲究方法。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讲究方式方法,也就是要关注“怎样取”的问题。《弟子规》旨在传播尊重、孝道、博爱、读书、做人等方面的主题,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但是《弟子规》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即使是其中的精华,也要根据时代需要合理汲取,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时代变革中传播正能量和弘扬主旋律,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中真正起到助推剂的功能和精神指南的作用[7]。

第三,丰富形式、营造氛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应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努力建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如让《弟子规》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弟子规》“知廉耻、明是非、讲仁爱、守诚信、辨善恶”价值观,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氛围和社会环境[8]。

[1]李东东.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谈阅读经典的体会[J].学习月刊,2010(19):12-13.

[2]段俊平.《弟子规》是中国式企业文化的精髓[J].企业家,2012(1):80.

[3]刘耀.浅谈如何在中小学落实《弟子规》[J].学周刊,2011(3):81-82.

[4]张迎春.《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J].教学与管理,2001(1):9-10.

[5]张雅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刍议[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4):13-15.

[6]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7]杨晓英.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西安日报,2014-03-03.

[8]周东华.群体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N].光明日报,2013-03-26.

猜你喜欢
弟子规弘扬价值观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弟子规
弟子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弟子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