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岳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三无三多”和“一个过高”:即有相当一些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关爱照顾过多,无策略的管束干涉过多,无效果的唠叨指责过多,普遍存在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这就引发出家庭教育的重重危机。
被忽视的家庭教育
家庭首先是孩子生活的场所,这很好理解,但如果说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恐怕很多人就很难认同了。
我在中学当老师时,常常听一些前辈这样谈论住校生:“五天养成的好习惯,回到家里两天就全毁了!”甚至还戏称为“5+2=0”。住校生尚且如此,走读生呢?天天都回家,还能养成什么好习惯吗?但至少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问题。
很多家长肯定很难认同这样的判断——“我们家里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怎么会忽视呢?”其实这里有一个概念问题,“重视孩子的教育”和“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本身就有一定区别。我们可能为孩子选择一个出类拔萃的幼教机构,或是选择一所大名鼎鼎的学校,或是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各种培训,而理所当然认为身为父母,已经对孩子的教育足够重视了。但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除了课堂教育、技能教育、书本教育等之外,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家庭,来自于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做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可以看出,家庭被列在首位。可见,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据着相当关键的地位。
与其他教育方式和渠道不同的是,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来自于父母长辈偶尔的训导谈话,而是孩子在家里所能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的日常生活习惯,长辈之间的相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家庭教育,其接受度也远远胜于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不是说父母要像上课一样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讲明多少道理,而是父母和孩子常常是不自觉之中就已经充当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
所以,一旦父母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就绝不会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古至今,不少伟大人物所取得的成就,均和幼年时期即开始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被遗忘的传统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教育在当下被忽视,并不表示过去也是这样。恰恰相反,我国自古就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流传至今的各种家规、家戒、家范、家约、家语、家书等(可统称为“家训”)数不胜数,其行文大都亲切自然、通俗流畅,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全面细致,涉及诸如孝悌、立志、修身、睦亲、处世、治家、勉学等各个方面。但凡稍加阅读、学习,必会为今人浅薄的家教观和单薄的家教内容而汗颜。
即使不是像《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这样的鸿篇巨制,哪怕就是长辈们的身体力行、口传心授,也可以看出过去家庭教育的影子。记得笔者小时候,祖辈们均是清晨六点即起床,并教导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后来方知乃出自于《朱子治家格言》),则把晚起看作是很懒惰、很不好的行为!而现在,六点起床则在很多家庭里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再比如打牌玩麻将,从来都不是一项公开、经常性的游戏,反倒是如果经常打牌玩麻将,则可能被视作会败坏家风。一位民俗专家认为,过去在一般家庭里,打牌玩麻将仅仅是过年过节时才会有的游戏,而且一定是要避开孩子的。而现在,一些成年人不仅不回避孩子,有的甚至还主动教孩子打牌玩麻将——传统家庭教育的远离和断裂可见一斑。
传统的家庭教育在近几十年被遗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革”时期由于国家一度处于混乱状态,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受到极大地破坏,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人人自危,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千年所积累的宝贵的家教经验几乎被完全抛弃,家教传统被整体割裂。在那个特殊岁月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年少时因为特殊的成长背景已极少听“老人言”,历史的经验就没能传承下来。再加上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教育已渐渐被我们遗忘。
被误读的西方教育
当前,有不少家长甚至是很多教育工作者,一提到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总是觉得西方的教育是如何的先进、如何的科学,而一说到我们自己的教育就总是摇头。
某教育局的一次教研活动,主题是各学校的老师代表分享和推荐阅读过的一部教育专著。令人吃惊的是,十余位老师仅有一位推荐的著作是中国人写的,其余则全是国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似乎只有西方的教育思想才是科学的,值得钻研的。
其实,这是我们片面甚至是孤立地看待西方教育了。比如,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是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840年率先创办的,其历史尚不足两百年,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而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教育,尤其是社会教育这部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宗教教育”。 在他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没完成的,还能通过宗教去教化。
另外,西方的中小学放学都很早,甚至很多时候下午本来就没有课程安排,假期也较多较长,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家庭教育留出足够的时间。
由于东西方价值观不同,国情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也不同,不能盲目的一味崇拜西方教育,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抓好我们的家庭教育。
被围剿的中国当代家庭教育
有很多教育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着“反教育”现象,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甚至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在当下的中国,家庭教育正处于四面夹击与围剿之中。
1、被片面畸形的教育目标围剿
笔者这些年在上百所中小学和同学们交流时,常常会问他们同一个问题:“爸爸妈妈平时最关心你们什么”,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回答“成绩”!这似乎很自然,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学习,当然希望孩子成绩好。
但是,前几名永远只有那么几个,更何况,学习成绩只是检验孩子在那几门功课上是否能学得优秀,这些课程并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某些课程是否适合你的孩子,甚至某些课程是否适合孩子还尚待检验。可是,不少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往往就觉得已经解决孩子的全部教育问题,有的甚至只会过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并没有思考过孩子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仅仅是一部分。孩子性格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等都应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某些家长在孩子的分数与健康面前,甚至会牺牲孩子的健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已扩大到一个小时以上。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其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出了23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从分数上看,在这23个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人,有6人居于后30%之中。
我国近二三十年片面畸形的教育目标,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负面结果。不少80后的年轻人,由于从小到大只关心学习,没有系统地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没有学习日常生活技能,也没有学习管理自己的财物,从而导致团队合作困难,生活无规律甚至混乱,经常更换工作,甚至结婚不久即离婚的比比皆是。这值得更多父母加以反思。
2、被缺乏理性的盲目宠爱围剿
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
由于只有唯一的孩子,一般的家庭结构就可能呈现为“2+1”、“4+1”甚至“6+1”,于是孩子从小即可能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可以说从小就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孩子小时候的要求可能只是玩具汽车,十几岁的要求即可能是真车了,如果家里都能一一满足,即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孩子自然只懂得享用,而不会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
有的家长即使明白溺爱孩子会带来不良的结果,但对何时开始进行正式严厉的家庭教育并不以为然,尤其是孩子三岁以前,家长们大都不会对其有更多的诉求,而愿给自己的小宝贝购置大量的衣物、鞋子、玩具,把孩子打扮得漂亮可爱。古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以前其实是孩子性格养成、基本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盲目无度的宠爱正无形滋生着孩子的浮躁和贪欲。
3、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围剿
近几十年,国家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带给我们的是日新月异的大变化。这样的变化一方面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很多人享受到了实惠,而另一方面由于追求快速致富、迅速成功,让不少人形成了什么都求快的思维方式。
如果企业把短时间内赢得巨大利润作为发展目标,似乎无可厚非,即使是月月有考核、周周有指标,也已不足为奇。而现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也在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家长,总希望孩子接受某种培训后可以马上见到效果,甚至巴不得有什么灵丹妙药,孩子吃了什么都能学会。
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例如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办到的,它需要不断地提醒、督促、规范,在这个过程中有反复也是正常的。其实,我们的先贤们早就对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才留下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警句。
抛开急功近利的想法,我们该明白教育其实是一个战战兢兢、漫长而幸福的等待,这样的教育理念必将带给孩子更多有益的影响。以学习《弟子规》为例,孩子很快都能背诵下来,但从“知”到“行”,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明白这一点,就用不着那么心急了。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被光怪陆离的现代科技围剿
孩子大多喜欢玩游戏,这背后究竟对孩子成长有什么样的隐患,其实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仔细考虑过的。有家长表示,孩子上学很辛苦,玩玩电子游戏可以放松放松;也有家长说,让孩子玩玩电脑,孩子就很乖地呆在那里,正好把家长解放出来做点儿别的事;甚至还有家长让孩子一两岁就开始玩电子游戏,说是可以开发智力……
其实,不管是何种电子游戏,包括电视,先不管其内容是否健康,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单单就其产品形态来说就对孩子成长不利。因为不管是电视还是电子游戏,其绚丽多变的画面,其悦耳丰富的音效,本身就是一种“视听强刺激”,即视觉和听觉的“强刺激”。而我们和孩子交谈,老师讲课,阅读书籍,思考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则都是“弱刺激”。孩子一旦习惯于“视听强刺激”,对于“视听弱刺激”就自然缺乏反应和持续关注度。
正因为如此,专家认为,不是你玩电子游戏,其实是电子游戏在“玩”你——所有游戏都是设计好的,你能超越原本的设计吗?所以表面上是人在玩电子游戏,其实恰恰相反,是人一直被一个虚拟世界在“玩”(何况还有不少以赢利为目的的电子游戏,更是把玩家牢牢地套住)。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的真实的游戏不一样,比如捉迷藏、过家家,孩子在这样的游戏中除了游戏本身带来的乐趣之外,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电视对孩子的伤害不可小视。某些电视台为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常常会数集甚至十几集连续播放某部受欢迎的动画片。表面上赢得了少儿观众的收视份额,但长时间把孩子吸引到电视机旁显然是有问题的。有研究者认为,孩子如果长时间收看电视,将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极为不利,甚至成为“电视白痴”,眼睛近视已是普遍现象,何况,还有很多电视内容本来就不适合孩子观看。
因此,若我们想在目前琳琅满目的高科技视听产品包围中把孩子教育好,不妨记住八个字——“少看电视,不打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