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

2015-03-27 22:36:36江胜清龚小雨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一体艺术专业

江胜清,龚小雨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

江胜清,龚小雨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新世纪以来,“艺考热”的持续升温,使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异军突起,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迅速膨胀。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倾向,使得“多元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普通高校主要选择。地方普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行“多元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学生数量偏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不足、条件保障有限等问题。克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多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主要路径,是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实际的“一体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多元化时代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新世纪以来,随着“艺考热”的不断升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异军突起,专业数量井喷式增长,专业知名度急剧攀升,专业规模迅速膨胀,一跃而成为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艺术专业中的黑马,成为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道风景。

与专业快速发展相背的是,地方普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趋势明显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索地方普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就成为地方普通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地方高校“多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发展速度惊人,短短的十几年间,她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一变而成为众人关注、社会聚焦的“大众明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多延续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地方高校更是如此。无论规模多大,不管生源质量差异如何,大多执行同一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多元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这种模式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数量偏大。新世纪以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速度惊人。据2009年的一项统计,“我国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的人数大约有五万多人, 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已达300 所以上…… 播音主持专业年度毕业的学生总量就有上万人”[1]。而2009年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逐渐演变为艺术专业的“新宠”,大有“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势。“专业门槛相对较低、专业收费相对较高等”因素导致地方高校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情有独钟。[2]

在一些以学费为主要经费渠道的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规模迅速膨胀。每年动辄百人以上的招生已属平常, 400人、600人甚至上千人的招生数量,也不少见。

2.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新世纪“艺考热”的持续升温,导致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花团锦簇式的盛景;外延式扩张的追求,使得中国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跟风式增加招生数量,专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形成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一味扩大规模的必然结果是牺牲质量,生源质量就必然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

而观念的误导和制度的缺陷,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源参差不齐的状况。在许多人看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无需有音乐、舞蹈、美术那样的童子功,可以省略“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训练过程,只要普通话和长相好,经过短期的速成式培训,即可大功告成。加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存在一定的制度性缺陷,一些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家长,便纷纷另辟蹊径,甚至有些高中强制性要求难以考上二本院校的学生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艺术专业……这些仓促上阵、速成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被地方高校录取。由于学生存在先天不足,学习动机不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3.师资不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没有源远流长的专业历史和文化传承;但发展速度惊人,在新世纪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井喷式发展,必然导致专业规模的急剧膨胀,地方高校更为明显。一些传统名校如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直奉行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培养策略,坚持高端化人才培养定位。而地方高校短时期内大量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任意扩大专业规模,使得地方高校本来短缺的专业教师更是捉襟见肘。

规模的迅速扩张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而传统名校有限的人才难以流向地方高校,于是,学生规模的日益庞大和专业教师的“一将难求”,就成为新世纪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普遍存在的难题。为了化解这一尖锐矛盾,地方高校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抽调部分师资“转向”,以解燃眉之急;二是从地方电视台聘请播音员、主持人“兼职”,火线救场;三是想方设法从名校引进优秀本科生,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4.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由于起步晚,加之受师资、条件、经费等制约,教学保障极其有限,有的甚至白手起家。

纵观新世纪中国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开办,主要有三种依托:一是依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凭借其语言优势;二是依托新闻传播类专业,仰仗其新闻实力;三是依托音乐类专业,借助其艺术特长。这三种依托各有优势,自成特色。总体说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条件有限,保障能力不强,多是边建设边培养。专业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偏弱,是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普遍现实。

二、“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际和现实困境,改变“多元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探索适合地方高校的“一体多元”(2+2)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现在业内使用的闪烁液主要是美国珀金埃尔默公司生产的PERMAFLUOR E+闪烁液(下文简称PE闪烁液)。PE闪烁液是专用于C-14样品液体闪烁测量的,能够有效减少样品测量时的淬灭。根据厂商提供的PE闪烁液产品试剂安全数据,可以知道其主要成分为1,2,4-三甲苯,丙二醇甲醚,2,5-二苯基噁唑 (简称PPO)和 1,4-双(2-甲基苯乙烯基)苯(简称 bis-MSB)。

1.夯实“一体”。播音员和主持人对于电视节目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水平,直接关系栏目的成功和失败,是电视节目首要的吸引力和最重要的品牌。“主持人/播音员是栏目的中心人物和灵魂,栏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是否优秀。”[3]好的电视栏目中一定活跃着一个个著名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身影,如赵忠祥(《动物世界》),罗京、李瑞英(《新闻联播》),撒贝宁(《今日说法》),白岩松(《新闻调查》),崔永元(《实话实说》),何炅、李湘(《快乐大本营》),孟非(《非诚勿扰》)……

播音员和主持人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者的逻辑与思辨,记者的探究与洞察,艺术家的情感与浪漫,媒体人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担当”[4]等,都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具备的素养。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力和能力,也要有较为广博的知识;不仅需要良好的舞台形象,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有从容不迫的淡定,还要有处变不惊的应变。

要培养一名优秀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并非易事。“现阶段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从总体上来看的确水平不高,这种低水平主要表现在语言中有效信息少,冗余信息多,对稿件依赖性大,对现场反应力差,主动而得体地驾驭语言的能力弱等方面”。[5]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现有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方式无疑是原因之一。如前所述,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并非单一的语言艺术表演,它需要扎实的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基础和很强的语言艺术表演能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但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招生中明显存在重普通话和形象、轻内涵的倾向,形成文化成绩不够理想者才无奈选择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这一倾向已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2014年国家已对播音与主持艺术招生进行必要的限定:提高高考文化成绩,降低专业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到2015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考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原来招生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根本性改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持续高温的状况也得到有效的遏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重新进入正常的轨道。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文学和艺术学边缘交叉的综合性专业。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它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功力和必要的新闻传播学知识,还要具备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理想的人才选拔方式,应该是在大学相关专业中选拔有潜力有兴趣的人才进行培养,这在一些重点大学如武汉大学已有一些尝试,但要普遍推行还有难度,地方高校可能更是望洋兴叹。总而言之,大量的文化水平偏低的学生进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并不是一件好事,一些著名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并非“科班”出身,也折射出文化素养、综合能力、实践锻炼对主持人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多的是打青春牌,靠靓丽的外表和哗众取宠的插科打诨,赢得大众的青睐,有品位、有内涵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明显偏少。这主要是基础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所致。更为严重的是,无论是播音员和主持人还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多不太重视专业知识之外的学习。因此,注重基础、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就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做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体”的设计,并将其落到实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体”主要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共同体部分,主要包括三大课程板块:一是通识教育类系列课程,二是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包括语言文学、新闻传播、播音主持等一些基础性课程,三是专业主干系列课程。这三大课程板块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其主要目标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为后续多元化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识教育类和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大班授课,专业主干课实行小班授课、小组训练、甚至是一对一训练,并辅之以必要的实践实训,在保证必要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彰显“多元”。针对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数量大、教师明显不足、教学保障有限的实际,我们在夯实“一体”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人生规划,设置“多元”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分段设计,分类培养,类似于目前一些高校正在试行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推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采取自愿报名和选拔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选拔20人左右基础好、素质相对较高、有巨大发展潜力、有志于播音与主持事业的学生,进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单独开班授课,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实行“双导师”制(学院导师和业界导师),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采取教、训、练、实、顶相结合,注重内涵,重视实践,强化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举、校内校外协同、仿真训练与真实演练结合,彻底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校内校外脱节等问题,培养一批对事业有敬畏感、上手快、能力强、有追求、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实行采编摄播报一体人才培养计划。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既有先天不足,又存在后续营养不良。一方面,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生源质量和师资与保障的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尽管电视节目发展迅猛,但电视台并不需要大量培养口径单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加之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报考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加入“艺考”大军行列,本身就是冲着大学而来,并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忠诚,而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因此,调整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势在必行。随着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无论是传统的电视台还是新型的网络媒体,不管是政府机关团体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急需集、采、编、摄、播、报能力于一身的新传媒从业人员,受单位职数的限制,需要一个顶俩甚至以一当十的人才,不要求特别精,但要求全面。既能进行采访编辑甚至摄制,又能进行播音与报道。相比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自有其优势。这类人才,既可以到传统电视台充当出镜记者,又可以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独当一面;较之单一狭窄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发展前景和个人提升空间更大。

启动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有特长和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实行差异化培养,走个性化人才培养之路。如果学生综合素质高、有新闻的敏锐性,可实施单位新闻发言人培养计划;如果学生外语水平高,可进行双语节目主持人培养;如果学生对某一行业(如农业、体育等)情有独钟,可以开展特殊节目主持人培养计划;如果被行业看中,可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等。

开展其他人才培养计划。除了前面三类人才培养计划外,考虑到学生人生规划的不同,还可以尝试其他人才培养计划。对于有志于在公务员、文秘等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可以在保证“一体”的基础上,实行人才培养规格一定程度上的漂移,强化人际交往、应用写作、公文处理等方面能力培养。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依然能为他们添色增彩。

三、实行“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实行“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新常态下一种必然的选择,它遵循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破解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普遍存在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现了时代新要求,推动了专业改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在神州大地吹响,高等教育又迎来一个新的拐点,呈现出一种新常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已经来临。多元化的时代需要多样的人才,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是大势所趋,“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是顺应时代新要求做出的理性选择。它能改变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同质化的趋势。它不仅推动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方式的改革,还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走自我发展之路,避免邯郸学步。

2.体现了因材施教,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多种因素的共振,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非常态的规模效应、师生比的严重超标、教学保障的极其有限、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等,制约了人才培养,影响了人才质量。而分类教学、分流培养则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它体现了因材施教。在古往今来所有的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被称为第一教育原则。它遵循了人才培养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激发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了有的放矢。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人才质量的根本。

3.整合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和互补。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办学历史虽短但发展迅速,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教学条件有限,使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较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与较少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冲突,小班化教学、小组训练、个体培养等流于形式,教学的有效性、教育的针对性、训练的实效性不强。

而“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则能化解这些矛盾。由于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多是依托语言文学类专业和新闻传播类专业开设,分类教学、分流培养的“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方式可以统筹和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形成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可以“好钢用在刀刃上”,将少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用在专业关键环节、特殊模块上,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让他们真正发挥“点石成金”、“画龙点睛”之作用。另一方面,合理利用语言文学类和新闻传播类专业师资,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这样,既缓解了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优势互补,形成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总之,实行“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是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也是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破解现实困境的一种合理选择。它既能推动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内涵建设和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1] 张继娅.播音主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142-143.

[2] 江胜清,龚小雨.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热”透视[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5):51-55.

[3] 金玉萍,何星烨.大众传媒发展新趋势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报业,2012(7下):149-150.

[4] 费成林.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新趋势——“首届两岸三地播音主持论坛”综述[J].中国电视,2011(8):81-82.

[5] 翁佳.对面——著名播音员主持人访谈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55.

(责任编辑:张晓军)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ve Training Mode of Broadcasting & Hosting Art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Taking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iang Shengqing,Gong Xiaoyu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heating up of “National Art exam fever” makes the rapid rise of and the fast expansion of Broadcasting & Hosting Art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Because of the homogen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has become the main choice for the local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including the huge amount of students, the unevenness of student quality, the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limited guarantee conditions, etc.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ve pluralistic training mode which suit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rout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ve training mode,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pluralistic training in the era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ncrete reflection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local universities;Broadcasting & Hosting Art major;integrative pluralism;training mode

2015-08-27

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368)

江胜清(1966-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龚小雨(1990- ),女,湖北丹江口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H319

A

2095-4824(2015)05-0080-05

猜你喜欢
一体艺术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当代贵州(2017年49期)2017-12-19 05:29:41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世界汽车(2016年8期)2016-09-28 12:06:04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