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研究综述

2015-03-27 21:15:43刘久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官场鲁迅小说

摘要:到目前为止,«官场现形记»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大量研究集中于对其思想内容的评价,其余是作者问题、类型、归属结构艺术、人物艺术研究等相关内容.研究仍然受鲁迅的局限,学界对«官场现形记»的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G8275(2015)05G0069G03

收稿日期:2015G10G02

作者简介:刘久顺(1979G),女,湖南新邵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开创了新的小说类型,被称之为“谴责小说”,成为一个世纪以来晚清文学的重要代表.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者问题、类型归属、思想倾向、结构艺术、人物艺术等,其中思想倾向的探讨最为深入,研究思路受鲁迅影响很大.«官场现形记»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仍然有很多谜团仍未解开.

一、«官场现形记»的作者到底是“一元”还是“二元”

«官场现形记»,过去大家公认这部书的作者是李伯元一人.近些年,日本学者樽本照雄比对了增注本与世界繁华报馆所发行、时间上极为相近的原本,认为«官场现形记»的改写(包括加笔、删除、改写、代换)比率较高,因此认为«官场现形记»是李伯元和欧阳钜元共同写的作品. [1]2张中先生则在«李伯元和‹官场现形记›»中认为,所谓的“二元”合作论是不成立的,胡适的假设、阿英的怀疑都是没有证据的.理由是欧阳钜元的增、改、删全部加起来只有2656字,相对全文80万的篇幅是不算什么的.所以,李伯元的著作权毋庸置疑. [2]53对于樽本照雄的疑问,正如他本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关键证据———即沾有欧阳钜元笔墨的«官场现形记»原稿出现才能证明是“二元”所作.

二、“谴责小说”还是“暴露小说”

目前,关于清末小说是以“谴责小说”命名还是以“暴露小说”命名更好,尚有争论.“谴责小说”之名,最初是由鲁迅提出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描述清末小说的优点在于揭示当时社会隐藏的弊端和社会风尚的缺陷,但其缺点在于表达过于直接,缺少艺术加工,同时又夸大其辞以迎合当时读者的口味,因此有别于«儒林外史»这样的讽刺小说,称之为“谴责小说” [3]205.胡适对于“谴责小说”的概念也是认同的.

针对鲁迅的定义,今人赵鑫虎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谴责是一种创作的态度,来自于主观的意愿,不能囊括整个小说的特点,只有暴露这个词语才能囊括这一类小说的客观内容.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成功,就在于将社会各个角落暴露得非常充分而又具体.所以,这类小说应该称之为“暴露小说”. [4]3实际上,«金瓶梅»的着意于暴露的写法与«官场现形记»这一类的小说有更多的相似点.从作者的观点来看,他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虚构、不在于讽刺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而是实录一个转折时期的社会状态,它不一定要通过«儒林外史»的过渡来接受«金瓶梅»的写法,完全可以是作为末世小说的直接继承.

三、思想内容的争论

对于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的讨论,从小说的诞生开始就已经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政治导向的影响下,差异非常之大.总体来说,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这类小说的思想倾向是予以肯定的,正如上文所言,思想价值是这类小说的最大优点所在:“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3]205欠缺在于“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3]205鲁迅肯定了内容上揭露社会黑暗的积极意义,同时又以传统文学婉而多讽的评价标准指出其艺术形式上过于直白之缺陷,因而不能和«儒林外史»这样的讽刺小说相提并论,但却也有一定的价值,所以降格称之为“谴责小说”.此后,胡适在«‹官场现形记›序»中也肯定了这类小说的思想意义.他认为,尽管其艺术价值不如讽刺小说,但是经过这一类小说的广泛传播,人们对社会制度弊端的认识更为清晰,改过自新的态度也就油然而生.社会变革的希望即在于此,因此其价值也不容忽视. [5]341他和鲁迅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不失为对«官场现形记»一类小说思想内容价值的客观评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收录了1949~1979年关于李伯元及其作品的论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对于«官场现形记»的认识经历了肯定与否定之争.1958年,路遥认为,阿英低估了«官场现形记»的思想性和它的意义,否定其晚清小说代表作的地位,这种评价是对这部小说的严重误解.他还认为,这部小说远远超出了所谓改良的立场.«官场现形记»通过官场现状的题材,表现了复杂的阶级矛盾,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大众、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种种矛盾.而这点,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6]8«官场现形记»和«文明小史»究竟孰优孰劣?应该说各有千秋.二者表达的对象不同,从内容上来说,对官场现状揭露的细致程度无疑是«文明小史»难以比肩的,然而阿英也道出了«文明小史»的艺术成就长期被学界低估的事实.

此后,随着时局的变化,一些批判«官场现形记»思想意义的文章开始出现.章培恒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出发,认为李伯元是改良主义者,抵制革命,美化帝国主义.江东阳对李伯元的作品也同样主要以否定的态度论之,认为李伯元批判程度有限,不涉及最高统治者,是反动的思潮.但是此时期另外的一些论者如时萌、文乃山、海孺、李永先则肯定了李伯元的思想倾向是进步的.章培恒和江东阳从建国后的社会历史潮流出发评判李伯元及其作品,指责其思想局限,无疑是对生于光绪年间的李伯元的一种苛求.

1979年以后,学界对«官场现形记»的评价又重回肯定路线.许国良否定了六十年代以来全盘否定«官场现形记»的倾向,肯定其历史价值. [7]1对于鲁迅的一些负面评价,又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王学钧认为,李伯元创作«官场现形记»的目的不在于迎合世人的嗜好,而是出于对中国社会的失望,意图揭露社会腐败的根源,以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 [8]王学钧对于李伯元的赞赏有其依据,也是合乎李氏思想发展实际情况的.在«官场现形记»思想内容的师承上,戴承元认为,«桃杌闲评»对«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痛快淋漓地对官场黑幕进行暴露的过渡. [9]庞承强认为,从暴露的广度上来说,«官场现形记»可以称之为晚清官场黑暗的百科全书.另外,小说不再假拟一个子虚乌有的历史朝代,直言现状,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10]

«官场现形记»的思想内容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也是讨论最为深入的部分,其评价高低随历史的变动而有所调整变化.

四、结构艺术的评价

«官场现形记»的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人认同.鲁迅认为,小说故事中头绪与脚色颇多,故事情节与人物同起同落,若断若续,这种情况与«儒林外史»大致相同. [3]206从整个小说的结构来看,一个故事接着另一个故事,类似于一部官场故事的类书,而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编成一部长篇小说,有千篇一律的嫌疑. [3]206胡适步鲁迅后尘,在序言中批评了«官场现形记»的结构缺陷,认为这部书不过是联缀话柄而成的,根本就没有结构,作者所下的组织功夫低,有时连组织功夫都不下,将小说记成随笔账. [11]454二人均指出其缺陷在于缺乏深度加工,导致结构过于松散,降低了艺术价值.

鲁迅和胡适对«官场现形记»的结构进行批评之后,论述其结构特色的文章不多.然而,«官场现形记»的结构并非不存在.冯萍认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采用了集锦式结构,所谓集锦式,即整部长篇小说由若干个简短故事构成,每个简短的故事中都有独立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之间由人物接力的方法进行连接和过渡. [12]至于这种结构的产生原因,潘桂林的解释比较颇为可观可信,他认为,小说与报刊伴生的局面改变了中国长篇小说原来的传播方式,随写随读的传播形态导致小说人物难以进行长距离的跨越,强化线性与团块状叙事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 [13]值得一提的是,方国武另辟蹊径,从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径出发,认为小说通过各故事单元同一的语义模式,形成了空间化的叙事结构模式,消解了忠奸对立的情节方式,将批判的锋芒对准“此刻的世界”和各个地域.因而获得了另一种艺术效果. [5]330

五、人物艺术的分析

这部小说中人物最大的特点是其写实性,人物数量多,不同类别的人物各有特征.胡适在«‹官场现形记›序»中谈到,«官场现形记»所写官员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型,不管来历如何、品级高低,各种情形的应有尽有. [5]330关于其写实的特征,胡适谈得比较清楚,他认为这些人都是有其原型的.«官场现形记»里的情况就是当时官场的实际情形,并且可以通过与历史的比对进行考证,比如,如华中堂即为荣禄,黑大叔就是李莲英.一些低级的官吏,如钱典史之类,也都是有来历的.因此,«官场现形记»几乎就是一部社会史料. [14]张琦翔则更加具体地列举了人物形象与现实模型的对应关系. [15]董寅生认为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将利用人名的谐音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16]骆田茵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这些人物身上有权力认知过程中的偏执心理、追逐权力过程中的焦虑心理、权力交易过程中的变态心理. [17]总体来说,关注人物的文章相对较少,是小说研究成果之相对薄弱处.

六、刊载成书研究

针对鲁迅关于连载时间和是否完璧的问题研究,后人提出了不同看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作者应商人之托创作«官场现形记»,原来设计一共10编,每编12 回,但是由于作者英年早逝,因而只完成了预计中的一半, 共5编60回.因此,这部书没有写完. [3]206王学钧先生经过查考,澄清了鲁迅的误解.他解释«官场现形记»从1903 年5月开始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2年后至1905年11月结束,历时2年半,而不是鲁迅说的5年.单行本每12回汇为一编,经修饰后由世界繁华报馆出版.1905年11月李伯元还活着,继续办报和创作.«官场现形记»5编60回已是全书告成. [18]

由上可以看出,100年来,尽管«官场现形记»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主要集中于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其它各方面研究水平和数量难与比肩,研究方法和视角还有待于创新,学界对«官场现形记»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努力.

猜你喜欢
官场鲁迅小说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2014年9月19日—2014年10月24日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