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值管理视域的盈余管理分析

2015-03-27 14:06陈立斌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市值盈余经营

陈立斌



基于市值管理视域的盈余管理分析

陈立斌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清350300)

盈余管理是国内外公司普遍存在的会计行为,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正方兴未艾,其手段主要包括会计类和非会计类两种,但这些并不能实质性地增加或减少公司盈余. 通过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和市值管理存在有机联系,企业应当立足于市值管理的高度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公司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市值管理;资本市场

近年来盈余管理行为开始逐步盛行,但是企业过多的盈余管理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管理又开始悄然兴起,盈余管理和市值管理开始交织影响企业的盈余质量. 和盈余管理一样,许多上市公司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错把市值管理当股价管理来看,甚至出现一些违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应当监督管理那些不法行为,正确规范盈余管理,企业则可以考虑从市值管理的角度挖掘盈余管理的一些方法,真正切实提高公司的盈余水平,做实增厚公司业绩.

1 盈余管理和市值管理概述

1.1 盈余管理及市值管理内涵

盈余管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国家会计领域,后来研究逐步拓展到资本市场领域,主要是集中在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方法及盈余管理的后果方面进行探析. 其中一类观点: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利益或公司股票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1]. 另外一类观点是从盈余管理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角度进行定义,Goel & Thakor以及Levill认为所有赢余管理都具有欺诈性,Levitt更是进一步认为“盈余管理就是数字游戏”[2].

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伴随着证券市场而逐步开展,很多学者主要从实证性的角度开始盈余管理的研究. 惠小兵和陈方正结合有关调查结果,总结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八个动机[3];陆建桥则用扩展的Jones模型计算出的残差值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4];代冰彬和陆正飞分别采用特定应计利润法研究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问题,他们均指出公司有可能通过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来增加或减少公司的盈余以实现相应的目的[5];张俊瑞通过比较微盈公司和非微盈司的异常经营现金流、可操控费用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异,证明了微盈公司会通过销售、费用和生产成本三个方面操控以实现公司微盈的盈余管理行为[6].

在国外,并没有市值管理概念,成熟的是价值管理理论,并且实践方面也很成熟. 1994年,《价值命令》中提出了价值管理的观念,构建了股东价值管理的一个全新架构,开启了企业价值管理新时代. 汤姆·科普兰等在《价值评估:企业价值的衡量和管理》提出价值管理是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个全新管理模式,其唯一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并描述了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进而提出最大化股东价值的一些方法. 价值管理发展至今,理论相当成熟并且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包括价值创造、价值管理和价值衡量三个方面.

“市值管理本身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概念”[7]. 那么,何为市值管理呢?施光耀和刘国芳在《市值管理》一书中提出“市值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行为”;毛勇春在《市值管理方略》一书中提出“市值管理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谢风华在《市值管理》一书中提出“市值管理是一种长效机制”;蓝天祥等人在《市值的博弈》一书中提出“市值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行为”. 综合来看,市值管理就是要构建一种综合体系,利用各种合规手段,在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三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公司价值不断增长,努力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一个动态过程.

1.2 盈余管理产生原因分析

盈余管理为什么会盛行?笔者认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有其必然原因.

1.2.1内部机理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代理制度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内部机理之一. 现代公司制度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即形成公司治理上的代理制度,而这会导致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阻滞,甚至会出现以经营管理者为主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因此,经营管理层有足够条件对公司盈余进行操纵以完成代理任务,这是盈余管理能够产生的内部原因之一.

经营管理层逐利的本性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内部机理之二. 西方经济学提出的“经济人”假设,指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由此,经营管理层为了完成委托人所定下的业绩目标,利用自身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利条件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就或许是一种必然.

1.2.2外部诱因

公司资本市场动机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诱因之一. 1)融资动机.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或者在资本市场再融资相关法规均对公司的业绩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促使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2)避免退市的动机. 我国2014年出台退市新规仍然有“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等财务指标的要求,因此为避免退市命运,挣扎在亏损边缘的公司也有进行盈余管理的诉求. 3)维护公司形象的动机. 我国《公司法》及《证券法》规定,企业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数,那么从第3个会计年度开始将被ST处理. 而一旦被ST处理,将导致公司股价下跌. 就算没有触及ST条件,如果公司公布的业绩太差,那么公司很可能被投资者划入绩差股甚至垃圾股的行列,这也将导致投资者抛售公司股票. 这些行为都将使公司的市值下降,形象受损. 为避免这样,公司就会对盈余“动手脚”.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是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外部诱因之二. 众所周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对同一个经济业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或者可以有不同的会计估计. 而不同的会计选择将产生不同的业绩. 例如,对存货发出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残值率的估计、金融资产类别的划分等.

2 盈余管理与市值管理关系

我国资本市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管理在我国资本市场悄然兴起并蔚然成风,特别是自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市值管理后,市值管理几乎席卷了整个资本市场,众多上市公司都涉足市值管理. 那么,当市值管理出现在资本市场后,盈余管理消失了没有?笔者认为盈余管理行为仍然存在,而且市值管理与盈余管理形成了一种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2.1 盈余管理与市值管理的联系

1)盈余管理和市值管理的间接目的都是为了私人利益. 盈余管理的产生可能是基于公司的某种动机或者说出于管理层谋求私人利益取得协定的报酬动机,或者是出于二者的联合动机,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私人利益. 市值管理的目的有人认为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但是更多的认为其目的是实现公司市值最大化[8]. 不管哪个目标,其受益主体仍然是股东,同时由于管理层实现了股东设定的目标那么其报酬也就将最大化. 所以,盈余管理和市值的间接目的是一致的.

2)盈余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市值管理直接目标的组成部分. 盈余管理的直接目标是企业的经营业绩达到其想要的程度,通常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业绩,“实现”更好的业绩. 市值管理包括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三方面内容,其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要创造更大的公司价值,然后通过价值实现传递给资本市场,进而对实现的价值进行经营. 可见,市值管理的目标内涵更广,包括了盈余管理所要实现的直接目标,盈余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市值管理直接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2 盈余管理与市值管理的区别

从业绩上看,市值管理“天生丽质”,盈余管理“整容修饰”.从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来看,市值管理下的企业经营业绩更加可靠,通常来说都是企业实实在在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善公司基本面、提高公司治理等基础手段实现的真实收益. 但是,盈余管理的业绩通常在公司基本面和经营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等手段,将经营业绩进行人为的修饰以达到其目标.

从目标上看,市值管理“志向远大”,盈余管理“目光短浅”. 市值管理不仅仅创造最大的价值,还要将所创造的价值通过价值实现的手段使其在资本市场上得以体现,同时还要进行价值经营. 施光耀和刘国芳提出市值管理要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价值经营最优化”[9],这也说明了市值管理的目标远大. 盈余管理则是实现了管理层想要的经营业绩即“裹足不前”了.

从内容上看,市值管理“有容乃大”,盈余管理“细体纤纤”. 市值管理包括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 和君集团合伙人宋思勤指出“广义的市值管理经营体系,也就是常说的所谓市值管理就是管理公司的一切”[10]. 这也进一步说明市值管理的内容包罗万象. 但是,盈余管理的内容则少得多,只是针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调控.

从手段上看,市值管理“长袖善舞”,盈余管理“捉襟见肘”.市值管理可以分为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市值管理,具体手段有投资者关系维护类、再融资类、股权激励类、并购重组类、股权融资类、大宗减持类、战略投资类等市值管理的手段. 盈余管理主要有利用会计政策、利用会计估计变更、利用关联交易及其他手段[11],相对于前者其可使用的具体工具则要少得多.

3 从市值管理出发的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谢风华曾构建市值的决定函数:P=f(M;S;OP;RP;IR;CS;CG;CR:…),其中P表示公司市值,M表示上市地,S表示行业;OP表示经营业绩;RP表示品牌溢价;IR表示投资者关系;CS表示资本结构;CG表示公司治理;CR表示公司重组[13]. 传统的盈余管理的手段可以分为财务会计类、和非财务会计类两种类型. 前者诸如利用存货会计政策的选择、或者长期股权投资政策的变化、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选择、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政策等. 非财务会计类盈余管理手段有关联交易、政府补贴、地方政府税收优惠等. 那么站在市值管理的角度,上市公司应当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笔者认为市值管理出现后,公司所采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市值管理,应当致力能够实质性增加公司盈余,从而推动公司市值增长,提升市值管理质量的盈余管理手段. 因为公司盈余即经营业绩的增长,意味着每股收益的增长,在平均市盈率的作用下,公司的价值也将同样增长,反映到资本市场上即是公司市值的增长.

1)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盈余. 公司治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架构及其组成. 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保证公司的经营战略与经营方针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从而提高公司的盈余. 二是公司治理机制,包括人才聘用机制、人才选拔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监督机制. 例如,公司内部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能够让优秀的人才被选拔到合适的岗位,并且能够给员工形成良好的印象,晋升要靠能力和业绩而不是裙带关系. 这方面华为公司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再者,公司通过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股权激励,提升被激励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公司的经营业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构建公司品牌,提升公司声誉. 大卫·艾格的品牌资产理论认为品牌不仅仅是一种资产,而且还带来品牌溢价. 因为品牌溢价效应的存在,同样的商品就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盈余. 因此,企业如果想长久地实现公司盈余的增长,就必须构建一个强大的品牌. 比如苹果公司、三星公司,无一不是因为强大的品牌而取得的超额利润,从而使得公司市值不断增长.

3)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 MM理论指出,因为公司所得税的存在,负债而带来的利息支出可以进行税前支,所以利息的支出带来了节税效应,因此公司负债越多节税收益就越大,最终盈余也就越多,从而公司价值就越高. 因此公司可以考虑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间接融资增加公司的债务. 当然,实际上负债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要考虑到公司所能够承受的利息支出的现金流能力.

4)适时资产重组,优化公司资源. 并购重组是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快速提升公司价值增长的主要渠道. 廖理、朱正芹的研究表明,公司重组后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14].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2014年一季度业绩增幅排在前列的公司中,大多是由于并购重组带来业绩的提升.[15]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横向或纵向业务的并购,拓展公司的经营深度和广度,提升公司业绩,从而推动公司市值的增长.

5)优化公司业务,挖掘公司价值链. 并不是每个经营环节都能够给公司创造价值,公司应当挖掘业务价值链中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并且扩大优势. 众所周知,许多国际知名鞋服、皮具品牌,其产品可能是中国工厂代加工的,但是贴上相应品牌之后商品价值大增,究其原因还是设计和营销带给公司最大的利润.通过优化公司业务,提升公司价值链重点环节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公司盈余,推动公司市值增长.

4 结语

盈余管理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外在的诱因. 既然盈余管理行为不可避免,也无法从外部制度或政策上根本遏制. 那么,对盈余管理应当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盈余管理的行为长期化而不是短视化,引导盈余管理行为向提高真实的业绩发展. 要鼓励企业建立市值管理的体系,将盈余管理纳入市值管理的价值创造的范围,通过一些真实的企业管理行为提高公司的产品利润率、市场占有率,通过压缩产品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引入EVA方法重构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盈余管理的未来发展之路.

[1] 李吉栋.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 夏 峰. 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15(2): 106-107.

[3] 惠小兵, 陈方正. 关于转轨经济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01(S2): 68-70.

[4] 陆建桥. 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研究的实证发现——1999年度实证会计研究综述[J]. 会计研究, 2000(8): 55-59.

[5] 代冰彬, 陆正飞, 张 然. 资产减值: 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 会计研究, 2007(12): 35-42, 96.

[6] 张俊瑞, 李 彬, 刘东霖. 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的经验证据[C]//中国总会计协会. 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918-927.

[7] 毛勇春. 市值管理方略[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8] 施光耀, 刘国芳, 梁彦军.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评价研究[J]. 管理学报, 2008(1): 78-87.

[9] 施光耀, 刘国芳. 市值管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0] 宋思勤. 为什么说市值管理就是管理公司一切?[J]. 中国机电工业, 2014(6): 78-83.

[11] 王建刚, 周 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研究述评[J]. 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 83-86.

[12] 孙亚楠. 中国交叉持股现状及效应分析[J]. 绿色财会, 2012(5): 47-50.

[13] 谢风华. 市值管理[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4] 廖 理, 朱正芹.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业绩改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10): 97-104.

[15] 于 萍. 并购重组“扮靓”上市公司一季报: 证券、互联网等行业“风光正好”. [EB/OL]. (2015-04-27)[2015-08-10]. http://www.cs.com.cn/ssgs/ gsxw/201504/t20150427_4697011.html.

Analysi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ased on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CHEN Li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350300, China)

Earnings management is widespread accounting behavior at home and abroad companies, which is ascendant in China’s capital market. The mea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ainly include accounting and non accounting, which can not substantially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an enterprise’s surplu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is a link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An enterprise should carry ou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to truly raise the level of company surplus.

Earnings management; Value management; Capital market

F234.3

A

2095-4476(2015)11-0074-04

2015-09-23;

2015-10-25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A类课题项目(JAS14336)

陈立斌(1979— ), 男, 福建光泽人,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饶 超)

猜你喜欢
市值盈余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从千亿市值到万亿市值,行业大佬通威正在做哪些准备?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王怀南:奔向亿级市值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转型4个月,市值翻了6倍
老股转让市值最多的50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