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再探

2015-03-27 13:34:41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本质建设发展

李 倩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安徽 六安237011)

1992年春天,89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进行了一次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南巡讲话”。“南巡讲话”解答了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种种疑虑,破解了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重忧虑,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次“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生产力作为切入点,走出一贯以来生产关系至上的思维定势,重点谈如何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并言简意赅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从理论角度来看,这是说了老祖宗没有说的话,是对于社会主义认识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新的水平和新阶段。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成为国家进行改革与建设的指南针。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理论认识同样需要创新。当前,随着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科学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求得再次思想解放,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简洁明快,共五句话,28个字。从表面上看起来,像是邓小平临时偶然提出来的,实则不然。综观邓小平的个人历程和思想进程,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决非唐突式提出或是突发奇想,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反复酝酿的过程,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同志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从其个人政治生涯来看,在1956-1966年期间,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是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综观他的一生,他崇尚实干、求真务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既不是保守派,也不是革新派,是实事求是派。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著名的“猫论”,初步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核心要发展生产力。“猫论”提法源于1962年在当时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针对安徽肥西农村的分田到户做法,很多人提出批评时,邓小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2]他的真实意思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必拘泥于那一种形式,只要能够恢复和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关系采取何种形式都可以,充分表达了他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的主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邓小平被错误地批判为中国走资产阶级道路派的第二号人物,被打倒,下放到江西农村农场劳动,直到“林彪事件”后,才慢慢复出。在江西这段政治冷落时期,邓小平始终胸怀祖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与未来,深刻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这段艰苦岁月里,他认真地研读《二十四史》,拜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苦苦地思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系列问题,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作了丰富的理论积淀。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发生后,邓小平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信,表达拥护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政治立场。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局面,邓小平一直是很揪心的,也是忧心忡忡的。一些盛行一时的极“左”言论,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都引发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沉思,也促成了他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酝酿。

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以后,着手进行整顿,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这表明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与根本问题。虽然这次复出到再次被打倒,尽管只有短暂的四个月。但是,在这次复出的工作中,邓小平的工作成就突出,国民经济形势明显改善,混乱局面迅速得到好转,广人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眼睛为之一亮,很好地树立了邓小平在群众中的威望,同时为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回顾这次整顿,实践证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做法的方向是正确的,也表明邓小平对“左”的路线认识是深刻,抓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从实践角度探索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1977年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在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认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具体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等著名的论断。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以后的10年里,他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直到1992年初,才正式完整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年初,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长达几十年的酝酿的结果,同时也是针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的情况,澄清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种种误区,帮助人们从种种困惑中解放出来,邓小平提出该论断,实质上是新的一次思想大解放,突破了以往对社会主义只从生产关系角度认识的误区。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和国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其中两件事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在国内,1985年以来的学潮运动,最后演变为1989年的“六·四”风波;二是在国际上,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潮。这两大重大事件给中国的改革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国内改革步伐明显放慢,对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十分敏感。在这种国际和国内的背景下,邓小平进行了一次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消除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疑虑,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判断改革得失“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帮助人们澄清了思想认识,释疑解惑,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几点思考

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来看,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立足点是在经济建设上,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的,这种认识建立在当时的国情和革命导师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从深层次解读,社会主义本质论断重点在于强调:社会主义要不停地发展,不能停滞不前,解决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在当时对于解放思想,摆脱极左思想束缚,是十分宝贵的,也是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突破物质领域思考社会主义本质

在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方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深刻的,而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最终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的论述还没有充分展开。经过20年的发展,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本质需要进一步探索。

早在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实践,绝不能生搬硬套和照本本抄,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同时,马克思明确指出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路线、纲领、政策,在不同阶段也要有变化,变化的基础就是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关于社会主义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为线索,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当时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尚处于早期,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运动还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取得胜利。故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无法做出科学而具体的回答。革命导师列宁同志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大胆提出社会主义革命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并且从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世界列强中最弱的俄国进行,最终俄国的十月革命成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由理论成为具体实践。斯大林同志继承列宁遗志,领导苏联人民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初期成就非凡,落后的俄国成为雄霸欧洲的强国,然而,经过20年发展,这模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必须改革。在改革中,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原则的正确把握,最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苏联失败,苏联解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资本主义复辟。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不是朝夕时间就能搞清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然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行动指南,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根据时代与国情,在具体做法上做出灵活机动的调整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以伟大领袖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具体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处于探索阶段。正如毛泽东在1961年所说那样,对于社会主义,我们有所了解,但不甚了解。真是一语中的,恰好说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还要不断深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核心问题,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视角,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理论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然而,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创新,需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亦应如此。

(二)立足马克思主义,多角度思考社会主义本质

首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的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严格意义上讲,邓小平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本质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社会性质而阐述。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论断时,我国刚刚基本摆脱贫困,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温饱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再经过20年到50年的发展,我国将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的社会主义将迈出低水平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那时我们该如何界定社会主义本质呢?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开展,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必将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事实上,真正本质的把握需要在动态考察,即把社会主义放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历程中,看它如何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推动人类历史进步,这是科学的认识论,即学会用辩证法看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国情,在全面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深入批评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左”倾错误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一个新发展。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一个阶段性理论成果,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规律,对于今后很长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然而必须看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只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得出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包含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内容。这种表述完全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到了将来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当剥削现象彻底消灭,贫富分化彻底消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必然要丰富和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物,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成功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固有和不可解决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在政治、经济和人的解放等各方面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显示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社会怪现象——经济危机,建立能够容纳生产力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政治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为大多数劳动人民建立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真正的主人,取代资本主义的少数人虚伪民主;文化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使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主旋律,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彻底摒弃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形态。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应是为人的全面解放、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建立起一个真正的人人平等,幸福安康的乐土。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的本质应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超越物的依耐性,消除异化现象,使权力、金钱、意识形态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非成为人的发展的对立物。

[1]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张宇.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维度[J].国外理论动态,2011(12):58-62.

[4]张雷声.从效率与公平统一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本质[J].学术界,2005(4):22-31.

猜你喜欢
本质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