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2015-03-27 12:37:48孙德忠余潇辉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道路发展

孙德忠,余潇辉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论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孙德忠,余潇辉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中国道路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现代化之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实现自身发展的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是一系列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整体主义的世界视野、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升华。中国道路具有极其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彰显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重塑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形象、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做出独特贡献。

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哲学基础;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开辟出来的中国社会现代化之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1]坚持中国道路,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深入分析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及其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实现坚持中国道路的自觉和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道路的内涵与模式

中华民族百年来艰辛奋斗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探索、拓展和践行中国道路的历史。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胜利;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推动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举世瞩目;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封闭落后到筚路蓝缕、艰辛开拓的现代化道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

关于中国道路的内涵,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从时间界限上看,中国道路是“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第二,从鲜明特色上看,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第三,从任务和内容上看,中国道路是发展生产力、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道路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广义上讲,中国道路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逐步探索、不断完善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和制度的高度概括,它既包括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也包括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道路;狭义上讲,中国道路是特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浪潮来看,狭义的理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中国道路不是抽象的概念,它的内涵与实质体现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方针和路线中,落实在中华民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中。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前无古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之路,既不同于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也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发路径。它立足于中国传统和现实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自觉地在实践中创新和完善具有时代水平和民族特色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中国道路发展模式的成功。具体而言,中国道路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治之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大优势和特点,也是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始终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在富强民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第二,经济之路。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只有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才能破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的教条,兼顾经济效益与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文化之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对西方文化的有力冲击和多元文化互动的复杂局势,既大胆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异域文化成果,又坚定地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以文化复兴自觉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改革之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道路,是在改革中逐渐清晰,也是在改革中不断明确和完善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在历史悠久、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艰苦而繁杂的改革任务。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生活到政治体制、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进入“深水区”、从分领域实施到整体上推进,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改革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破茧重生的机缘,也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的新常态。

第五,和谐之路。在对于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和制度建构中,和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价值目标。“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只是发展的一种对立的形式”,[6]并且使这种对立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展开。中国道路的现代化模式在内部治理方面,既最大限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又时刻关注民生,维护公平;在外交理念上,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发展,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路。

二、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7]中国道路的形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生发于当代社会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也离不开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理论的指导。具体而言,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实践概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视角和精神实质的思维方式。在他看来,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最为深刻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实质性内容,全部社会生活“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8]中国道路的形成和拓展,正是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破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之谜的鲜明确证。

首先,中国道路的形成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庄严宣告:“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道路自觉的起点。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廓清各种左倾思想、教条主义的迷雾;没有实事求是,就不能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最深刻地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实践精神。

其次,中国道路的拓展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中国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它是在深化改革中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而检验中国道路得失成败、效率高低的根本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实践品格。

再次,中国道路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中国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会遇到许多前人没有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物质性的,也有文化性的;有时代性的,也有民族性的;有世界性的,也有地域性的,等等,它们构成了问题群、问题丛。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辩证地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复杂关系,这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实践智慧。

2.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史、生活史。任何一种历史理论和发展模式,如果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中国道路的拓展印证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

一方面,以人为本是中国道路最核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社会发展战略和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以中国道路实现社会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抽象的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更不能将发展直接等同于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在发展战略与制度设计上,应当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来思考和促进人民的发展,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中国道路的发展战略切实关心民生、推进民主、保障民权,正在形成以人为本的生产方式。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是中国道路最基本的发展模式,是中国道路落地生根的现实路径。中国道路在内部治理方面,强化“人本理性”的升华,遏制“资本理性”的僭越,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凸现社会公平,把个人的发展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协调起来;在社会管理体制中,强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谋求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对外交往方面,倡导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和谐世界。以人为本内化为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的基本信念和实践规范,正在成为自觉追求、切实践履的生活方式。

3.整体主义的世界视野

中国道路是从中国境遇出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它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但是,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今天,全球化正在持续深度推进和高度整合,不仅任何一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历史的整体,而且社会历史进程的整体与部分、科学与价值、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关联也在不断增强。因此,中国道路的自觉与自信不能不具有整体主义的世界视野。

中国道路从整体主义的世界视野出发,直面当代全球化困境及其挑战,事实上开辟了一条科学合理的全球治理新思路。当代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正在成为世界性的矛盾和危机,例如经济领域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政治领域里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和霸权主义的横行、文化领域里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以及生态领域里全球性灾难的频发,等等。中国道路当然首先立足于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但上述问题以这样那样、或急或缓的方式也折射进来,呈现出来。若不处理好这些问题,中国就可能成为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就可能陷入动荡和危机的漩涡,遑论长远发展!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逐渐清晰的中国道路,其从整体主义的世界视野解决全球问题的治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道路从整体主义的世界视野出发,反思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新的发展战略。二战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发展中国家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是行不通的。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创造了“拉美奇迹”,但其泡沫旋即在“拉美陷阱”中破灭。其深层原因在于,“拉美道路”没有在行动上将人与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没有从主体与客体统一、科学与价值统一、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哲学方法论高度理解发展问题。与此相反,中国道路坚持从整体主义的世界视野出发,从深层次上把握中国与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把握住了世界历史的核心和趋势。在这种意义上,中国道路不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必将促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

4.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升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外部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历史继承性与现实创造性的统一。在历史的每一阶段上,人们都不能任意选择他们的生活条件,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资金、环境和生产力等,构成了下一代人活动的基础和空间,它们预先规定着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具有特殊的性质。而另一方面,每一代人又都对这种“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加以改造,他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对这种历史的和自然的因果链条进行新的构造和设置。”[9]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就存在于这种历史前提与历史结果的辩证转换之中。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社会有机体的演变与自然领域不同,它的突出特点在于,社会演变的进程不决定于初始条件,而是更多地决定于机遇、环境和相互作用的即时状况所作出的选择。这根源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运行的实际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只是决定着历史进程的总趋势和大方向,这个总趋势和大方向包含了诸多可能性。至于何种可能性真正成为现实,则取决于人们的自觉选择。马克思当年曾经坚决反对把他以西欧为对象的资本主义起源理论无条件地提升为一切国家普遍遵循的历史哲学理论,在俄国面临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十字路口的抉择中,极为谨慎地提出了“俄国道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这对于中国道路的形成和探索,极具启发意义。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的中国,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曾经苦闷彷徨,上下求索,从走西方人的路,到“走俄国人的路”,再到以计划经济体制“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经历了颇多动荡和曲折。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基本认同“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0]理论前提的彻底反思和拨乱反正,使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因此,中国道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现实,在科学把握党情、国情、世情的基础上,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活力和实践智慧,是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结合的时代升华。

三、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道路,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崭新的典范,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中国道路的开辟,使得全球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一个新的模式,打破了以西方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垄断局面。因此,中国道路的践行必将对世界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道路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增强了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全球性的两极分化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当发展中国家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时,它们既苦于经济的不发展,又苦于经济的发展,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高速增长与泡沫破灭的怪圈之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现代化,3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成功。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本身就对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溢出性效应。自1980年代以来至今,中国的减贫贡献占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总减少量的97.1%;2013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国,成为全球经济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发动机。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官员德特勒夫·科特所说:“中国确实是过去十几年中经济发展最明显的国家。中国不是单纯地依靠市场力量来发展经济,而是重视政策手段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这是一种成功的策略。中国在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汇率、利率、管理方面的做法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11]

其次,中国道路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为“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人类走向文明的道路也是多样的。基于各自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这些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文明“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12]哲学家怀特海说过:“国家与民族彼此之间的差异,对于保持高度发展的条件是必要的。——人类精神上的奥德赛必须由社会的多样化来供给材料和驱动力。习俗不同的其他国家并不是敌人。它们是天赐之福。人类需要邻人们具有足够的相似处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够的相异处以便引起注意,具有足够的伟大处以便引起羡慕。”[13]江泽民主席曾经在联合国说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14]事实证明,发展并不是发达国家独享的特权,只要道路正确,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然而,“西方中心主义者”却将西方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视为整个人类必须效法的典范,把西方文明解释成人类文明唯一的、普遍的形式,似乎人类文明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西方文明、欧洲文明。事实上,在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开辟出来的中国道路,以“北京共识”扬弃“华盛顿共识”,使西方文明模式走下了圣坛。中国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老路,也不走“全盘西化”改弦易帜的邪路,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最近,有学者从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经济基础、制度设计、责任追究、科学决策、外交战略等重要方面比较了中美民主政治的差异,对于人们破除美国式民主的迷信和盲从,对于“非西方”国家确立自己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颇有启发意义。[15]

再次,中国道路重塑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形象,开创了大国和平崛起的新模式。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20世纪后期以来,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却越来越陷入僵化封闭、个人崇拜、阶级斗争、践踏法治和人权的泥潭。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及非洲的社会主义纷纷易帜。一时间,社会主义似乎日薄西山、油尽灯枯。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中崛起的中国道路,将社会主义的力量牢固建立在经济发展及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塑了社会主义之民本、和谐、开放、文明的新形象。[16]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它不仅使社会主义重新回到国际舞台的中心,重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球两制关系,极大地拓展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世界影响,而且也开创了大国和平崛起新模式。在中国道路的民族复兴历程中,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睡狮论”“中国崩溃论”等不绝于耳的质疑和鼓噪,2003年12月,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庄严宣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17]党的十八大再次申明:“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18]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基于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近百年中华民族的切身感受和全世界最广大人民利益追求所选择的现实之路,也是一条有利于人民文明进步繁荣的光明之路。

最后,中国道路努力破解现代性困境,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做出了独特贡献。中国道路是在资本主导的工业文明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探索。由资本主导的工业文明曾经使人类的进步达到空前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也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现代性困境和挑战,例如两极分化、文明对抗、生态危机、人性悖论等。这些困境归纳起来,其实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正在不断加剧的三大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的各种功能和需求之间的失衡。这三大矛盾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后果之严重,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如果不能破解这些难题,人类整体极有可能随着文明的衰败而一同陨落。有专家警告说:“我们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善待自身的生活环境,我们的子孙能否继续生存下去,能否过上安全和幸福的生活?这需要看人类能否在21世纪穿越生存瓶颈。”[19]中国道路就是在正视和解决这三大矛盾中逐渐开辟和完善的,虽然不能说中国道路已经完全解决好了这些矛盾,但显然它已经为解决这些矛盾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国道路的理论成就、制度安排和实践策略,对其它国家和地区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从而为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1]习近平.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问题[N].新华日报,2013-01-06(1).

[2]张有奎.中国道路的内涵、基础与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6):60-64.

[3]陈晋.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J].党的文献,2013(2):22-33.

[4]周天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8.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7]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9]黑格尔.小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88.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11]刘国远.中国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借鉴——专访联合国贸发会议官员德特勒夫·科特[N].参考消息,2006-09-14(4).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4.

[13]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8.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0.

[15]苏长和.民主的希望和未来在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05(2).

[16]韦定广,邬沈青.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2014(5):11-1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7.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47.

[19]潘文石.明智的伦理抉择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指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15.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Road and ItsW orl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UN Dezhong,YU Xiaohu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3,China)

Chinese road is the socialmodernization road based on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which reflects Chinese people’s theory consciousness and system consciousness,and is of a series of grea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Chinese road’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lies in the thinkingmethod ofpractice,the human-oriented value caring,the world view of holism,the sublimation of unity and diversity in social development.Chinese road has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of theworld economy,reveal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restoring socialist power and image,and making unique contribution to generate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hinese road;CPC;Philosophical basis;Worl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D61

:A

:2095-4476(2015)09-0045-06

(责任编辑:徐杰)

2015-08-05;

2015-09-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45219007)

孙德忠(1971—),男,湖北襄阳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余潇辉(1989—),男,湖北十堰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路发展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16
中国道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