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农民生态伦理观念 建设“美丽乡村”

2015-03-27 12:23杨翠华
关键词:美丽乡村城镇化美丽

杨翠华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一直在向自然索取,大自然一直以其博大胸怀满足人类的需求。然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类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需求与自然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情境下,本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科学发展观,试图走出人类社会发展中与自然界不可调和之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观点。适逢2012年,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发展新举措,勾勒发展新思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国家制度优势,厚积薄发,趁势而上。从建设格局来看,我国乡村较于城市发展滞后,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能够影响美丽中国的总体格局。只有乡村美丽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基本实现。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一道,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完成以来,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自我感觉日益成为自然的主人,在自然改造和资源索取方面越加随心所欲。然而,事实一再证明,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观是错误和愚蠢的。水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人类开始认识到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开始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环境改善方面,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上,将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全球环境形势不乐观的情形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加自觉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指标,绝不以环境的恶化和破坏来换来一时的经济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真正以积极地生存方式和发展理念,积极乐观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和谐共生,共存共荣。

历经数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在认识自然,处理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矛盾问题上已经日益成熟,更加自信。在新世纪的发展蓝图上,党的十八大郑重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国土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将美丽中国建设落实到行动中,美丽乡村建设将是建设的重点和基础。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

美丽乡村建设是构筑美丽中国的前提与基础,中国乡村广袤,自然环境优美多样,资源丰富,生态修复能力强,美丽中国建设的根基在乡村。然而,当前建设美丽乡村遭遇很多的挑战。

(一)乡村建设已有基础不牢,各地差异大

中国自国以来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的影响至今深刻。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乡村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民的房屋建设变化很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持续投入,村村通样板水泥路建设到位,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在加大。但是,不可否认乡村建设的基础总体不好。首先中国较大多数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相对于城市的差距很大,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落后与城市,这是不争的事实。这让美丽乡村与繁华都市形成巨大反差,美丽乡村的吸引力和魅力不及城市。其次,中国乡村发展同样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东中西部的差异。这给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带来难题,很难统一,需要因地而异,无疑让美丽乡村建设变得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再次,受农耕文明影响,村落分散,存户建设缺乏规划。农民的自我意识较强,重新规划和整合面临巨大的思想阻力和经济压力,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二)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逐渐转移至乡村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得到极大丰富,生活更加便利于快捷。工业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获得很大提升,特别是新技术革命和新技术的推广,人类欲望也突飞猛进,在自然面前表现的较为贪婪。人们在享受科技革命的成果的同时,也在饱受环境污染的痛苦,城市就是首当其冲。当前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的良好运行,这就是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此种效应目前在以加速度形势向乡村蔓延,美丽乡村情何以堪,难以独善其身。在城镇产业转移态势下,农村工业化正蓬勃发展,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污染也频频发生。很多转移至乡村的企业处于粗放式发展,环保观念缺失,环保治污设施简陋,对其监管不力,工业“三废”赤裸排放,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头号杀手。

(三)农村环境之污染已经显现并有恶化之趋势

从农村环境污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村生活和生产垃圾增多且缺乏处理。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辐射力乡村的推进,农村的各种生产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在镇区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牲畜粪便到处堆放,农作物秸秆到处乱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而且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空气等严重污染,恶化了水系,侵占了农田,还成为各类疾病的传染源,严重危及人体健康和人类的生存环境。[2]二是化肥农药使用无节制,缺乏生态伦理。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在确保农业增产丰收的利益驱动下,不惜滥用超标的化学肥料和剧毒农药,科学施肥和合理用药缺乏生态意识,缺乏长远眼光。媒体曾经披露的山东潍坊“神农丹”事件,轰动全国,大众开始认识到神农丹的高制毒性和对地下水的危害性。此种事件暴露出农民的生态伦理观念淡薄和相关部门监督的缺位。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在环境与粮食安全问题上,万万不可唯利是图,失去原则,失去基本立场。不仅如此,化肥的利用率底,大部分流失至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地下水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三是农村建筑方面垃圾污染突出和工业污染向乡村转移。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同时当地基层政府招商引资,广大乡村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大批乡镇企业和商品房拔地而起。然而,相对城市建设,工程标准和垃圾处置要求不高。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工程项目建筑垃圾随意乱堆乱倒,直接污染环境。

三、培育农民生态伦理观念,用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乡村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伴随着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的逐步上升,以及人口逐步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目前的城镇格局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新的形式和困难。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明显乏力,而内需不足在短时间内也无法获得快速提升。在投资、消费结构已经接近“临界点”的情况下,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这也正是国家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背景。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含苞待放。

(一)摒弃传统陋习,培育生态伦理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影响深远。我国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农村正在悄然发生变革。首先是大批青壮农民背井离乡,纷纷涌向大城市,城市文明在默默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摒弃传统不文明陋习时机已经成熟。其一,强化基层宣传,培育农民环保精神。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农民朋友的主体精神是关键,让农民认识到环境不是小问题,它关系到乡村的美丽与可持续发展,充分树立典型和榜样吸引到农民学习环保知识遵守环保政策。其二,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低碳环保集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实惠与前景。做好宣传工作是第一步,让思想变为自觉行动关键在典型示范和榜样的力量。可以选择具有典型的村户,结合他们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和低碳生活方式,例如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其三创设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在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实践中,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唯有如此,低碳节能环保的美丽乡村即可马到功成。

(二)克服小农意识,培养公民精神

美丽乡村建设要使农村彻底洗牌,突破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关键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很快就会超过50%,成为国际公认的城市社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将要积极稳妥的推行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后,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和应用先进技术,变革现有的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在发展理念上,美丽乡村应向城市看齐,建设具备城市的居住、休闲、娱乐等环境设施;在乡村房屋规划上要打破家户限制,走集约化之路,这样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宅基地,有利于土地集约化水平提升。这需要农民自觉由农民向公民转变,形成开放、进取、豁达的公民精神。

(三)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低碳节能环保生活方式

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智慧选择,形成低碳节能环保生活方式是必然要求。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必须运用现代科技,要推广和应用先进污染治理技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不少农村的沼气利用技术相当成熟,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在环保方面的共识。从未来发展角度考量,风能、沼气池、太阳能、秸秆气化生物质能等低碳无污染型能源的开发和推广,把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利用技术、生态保护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是美丽乡村动力和魅力之源。

(四)强化美丽乡村环保法律建设,确立制度引领低碳生产生活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一直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取科学发展观,打破传统的GDP政绩观,提出绿色GDP,这是环保政策在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更要认真执行环保法,用法律思维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一是要有法可依,加强以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秸秆低碳循环利用、人畜禽粪便沼气化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特点,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集约美丽乡村建设保驾护航;二是环境有法必依,赏罚分明,树立法律威严,提升法律手段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的严肃性,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注: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gxk117)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朱爱娟.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与防治[J].中国集体经济下,2013,(4).

[3]范龙龙.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科学之友,2009,(30).

[4]王桂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J].河南农业,2010,(10).

[5]朱昌雄.我国生物肥料标准研究进展及建议[J].磷肥与复肥,2005,(20).

[6]卢艳丽,等.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北方环境,2011,(2).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城镇化美丽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家乡的城镇化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