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溆洋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
丛溆洋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也鼓涨了西方帝国对外大肆扩张的贪婪欲望。东方“天朝大国”的清王朝国门于是被西方列强打开,与此同时,学习和研究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也很快成为清王朝一股社会思潮。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范围较广,上至宫廷皇族,中有朝廷大员,下到觉悟起来的知识分子,均对西方科技有所认识体察或者运用采纳,以及因此产生的政治警醒;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在助长清统治者奢靡生活作风的同时,也对清统治者思想观念和国家发展生产了以下四方面的影响:启发了改革意识、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激发了政治改革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
近代;西方科技;晚清;影响
晚清是指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一段时期。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紧闭的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与此同时,西方帝国的坚船利炮对中国侵略的日益加剧,也提示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并使他们意识到西方科技重要,抑或对这些科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本文即对这一背景下西方科技进入中国晚清时期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描述和说明,对其影响进行一定的论述。
近代西方科技思潮是指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期,科学技术在革命中,探讨其的性质、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及其相关的方法论等问题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内容的社会文化思潮。在十七世纪初,欧洲中世纪的多元化政治力量的变化,使资本主义政体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了精神障碍,“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扩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要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使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的学术束缚;没有他们,外界的阻碍也许竟无法克服。”[1]资产阶级民族政治的建立为近代科技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技的跨越性的发展。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指人对自然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主要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或认为的方式而改变,它囊括了很多领域的研究。万有引力就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1687年,牛顿(saac Newton,1642—1727)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为力学理论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牛顿的光谱分解,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学三大发现,为经典物理学及某些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引起了世界史上的一次科学革命;牛顿力学的确立是近代科学开始的标志。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92)与进化论,达尔文主义找到了物种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规律,并证明了所有的物种都有共同的祖先,结束了生物学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治,为近代生物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依据自然许恩泽,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其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和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赫胥黎 (Thoma Henry Huxley,1825—1895)是达尔文主义最坚决的支持者,他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术理论,并于1863年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此,达尔文主义逐渐被科学界普遍认识和接受,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所谓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通称,是一种综合密集性非常强的产物。技术通常会先于科学的原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这也是推动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西方的工业革命是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的。当时,由于市场的扩大,商品需求急速增加,从而促使了纺织工业生产设备的改进。1705年,纽可门制造了第一台能够成功运作的蒸汽机,但是由于纽可门蒸汽机热量消耗大,效率低等缺点只能运用于煤矿,而不能被广泛应用。1769年,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改进研究,成功的改良了蒸汽机,在改良的基础上又成功的研制出高效的复动式蒸汽机,并将其运用于纺织工业。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成就。蒸汽机促进了机器广泛的运用和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工业技术革命出现了新的飞跃。“蒸汽机突出的是科学思想的有意识的应用,而科学在工业革命中所担任的主要任务正在于此。”[2]蒸汽机的改进和运用,使技师和制造家结合在一起,没有这种结合,科学家和技师结合的产物仍然不可能大规模地在工业中推广,学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革命作用就会受到限制。这就是瓦特和制造家波尔顿(Mathew Boulton,1728—1809)的合作。波尔顿曾在给俄国凯萨琳女皇的信中骄傲的说:“我出售的是全世界所需要的——动力。”[2]工业革命和蒸汽机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纺织部门的变革只是工业革命的开始,“随着纺纱部门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4]在这种变化结果的影响下,到“1800年英国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部分的总和还要多。”[5]在英国,煤和铁的大量生产促进了交通运输方面的革命,1801年,特雷维锡克(Richard Trevithick,1771—1883)利用耐高压的钢材制成汽缸,缩小和减轻了蒸汽机的体积和重量,发明了蒸汽机车(即火车头)。“机车是在摸索中出世的。”[2]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Robert Fuiton 1765—1815)发明的第一艘汽船首次航行于哈德逊河,1833年从北美到英国世行成功。以至于带动了电磁、通讯、电灯、发报机、电影、电车、电话、汽车等各方面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不仅给人类整个历史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而且给科学带来巨大的变化。[7]“工业领域一受到刺激,其后果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工业部门的进步会把所有其余的部门也带动起来。”[4]
近代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也鼓涨了西方帝国的对外大肆扩张的贪婪欲望。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紧闭的中国大门被帝国列强强迫打开。作为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清王朝,远非进行大肆扩张、推行国际贸易和炮舰政策的英帝国及其他帝国的对手。学习和接受西方科技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学习和研究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很快成为成一股社会思潮。
(一)清王朝的重臣大员
近代对西方科学技术最早认识的先进中国人有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他们亲历了鸦片战争,领略了西方帝国船坚炮利的威力,感受到丧权辱国的耻辱。林则徐曾指出英军 “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乘风破浪,是其长技。”[9]在经过传教士的介绍和多种因素的触动下,他们很快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优越性,在《瀛寰志略》中徐继畲称赞西方的火器、轮船时说:“船之行也,轮击水如飞,瞬自不见,一昼夜约千余里。”魏源曾在《海国图治》中说到:“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10]林则徐也曾率先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魏源明确主张“师外洋之长技。”、“不旋踵间,西洋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千斤秤之属,凡有益于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11]等,掀起一股学习近代西方科技强国的浪潮。
(二)清朝的最高统治者
提起晚清的统治者,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慈禧太后,这个执掌清王朝半个世纪政权的女人。她,才是晚清时期的真正的决策者。她的决策关乎清王朝的命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中也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呼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亦以御敌。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朝廷,明确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对付强敌,他说:“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舰,尤可期永远之力。”[12]1863年(同治二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修筑铁路,但是当时的清政府非常反对修筑铁路。无奈,李鸿章为了能够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支持,进言先在皇城西苑中修筑一条皇家铁路,给慈禧和皇帝修一条“游玩专列”,让她先体验一下现代交通工具的感觉。据当时李鸿章上奏慈禧一奏折中记载:“直隶按察使前津海关道周馥,候补道潘骏德与法国新盛公司德威尼订购洋轮坐车六辆,丹特火机车一辆,并铁轨七里余,业经派委道员潘骏德同弁员匠役人等押运入都,经海军衙门验收在案。”“查坐车六辆内上等级好车一辆,上等坐车二辆,陈设华美,制作精工中等坐车二辆,行李车一辆,亦俱材质光洁,尚有铁路七里有奇,其原订价银仅六千两。”1886年(光绪十二年),西苑铁路开始动工,从中海瀛秀园起点到北海镜清斋(后改名为静心斋)终点,全长共计1510.4米,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竣工。据1888年11月11日《申报》报道:“经工匠七百名日事工作,在进口新车到达之前,修筑完成了以中南海紫光阁为起点,向北进入今北海公园的路基工程。 ”[13]据“帝师”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也记载:“十四年十一月初六日,合肥以六火轮车进呈(五进上,一送邸),今日呈太后御览。今紫光阁铁路已成,未知可试否也?”日记记载了慈禧命撤去车头,撤下的车头就存放在距颐和园不远的军器库内等。西苑铁路的建成,1887年后,慈禧转驻西苑,以仪銮殿作寝宫,勤政殿作议政处所,北海镜清斋作临幸别墅。偕同光绪帝等乘小火车至镜清斋用膳、憩息。给喜欢奢靡生活的慈禧游园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当时流传的一首《清宫词》描述道:“宫奴左右引黃幡,轨道直铺瀛秀园,日午御餐传北海,飙轮直过福华门”可惜好景不长,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北海园林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条皇家铁路也没能幸免。
1872年(同治十一年),德国西门子公司与中国业务往来的开始,是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并向中国提供了第一台电报机——指针式电报机。1880年(光绪六年)八月中旬,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上奏筹设津沪电报线,在天津成立官办的津沪电报总局,委派盛宣怀为总办。1881年(光绪七年)十一月,津沪线完工前,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1888年(光绪十四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将耗资白银6000两的直流发电机组及电灯材料等发电设备和电灯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将其安装在自己的寝殿仪鸾殿。据翁同和的日记和盛昱的奏折记载,安装在仪銮殿的电灯,是北京城亮起的第一盏电灯。同时,清宫廷成立了西苑电灯公所,15千瓦发电机发电,供清宫廷专用。1890年(光绪十六年),清政府又从德国购发电机组,并建立了颐和园电灯公所。据史料记载,当时,在颐和园安了六十多盏普通电灯。另据《神机营档》记载:“颐和园、西苑电灯公所,官、工匠各二十名,户部每年拨白银六万两,用于电灯公所的维护费用。”据《颐和园电灯公所房间、机器数目册》记载:“机器房院共屋68间、东院房18间,蒸汽发电机3份。”
(三)各地方组织与民众
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在以“科学救国”的洋务运动取得了大踏步的前进,创办了大批官办或民办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和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如 《代数学》、《微机溯源》、《金石识别》、《地学浅谈》、《三角数理》、《代数难题解法》、《决疑数学》;徐建寅翻译了 《汽机尺寸》、《化学分原》。设立新式学堂和翻译机构,培养科技人才,派遣留学,为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宫廷的传入,从表象看是助长了清统治者的奢靡生活作风,但是,同时也对清统治者思想观念生产了巨大的影响。提起影响,本文主要谈一谈对晚清宫廷的掌舵者慈禧太后的影响,可以说,她是晚清宫廷里受西方科技益处最大的人物,也是清王朝统治的真正决策者,她的思想观念变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很多人得眼里,她是一个顽固不化的顽固者,而确是如此吗?接下来我归纳三个方面给予陈述:
(一)启发了改革思想
以洋务运动为例,兴办洋务是慈禧太后取得政权后支持的第一项重大政治举措,也可以说,洋务运动的真正的掌舵人是慈禧太后。从1866年12月至1867年2月洋务派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连续上书要求在同文馆内专设天文算学馆,用于学习天文、算数和培养科技人才,此意见遭到顽固派的反对。但是慈禧太后不仅批准了恭亲王奕的上书,还大大赞赏洋务官员:“恭亲王守赞枢廷,于金六年,小心谨慎,夙夜勤劳,克尽匡襄,深资辅翼。著交宗人府从优议叙。礼部尚书文祥,户部尚书宝钧,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元方同心赞画,亲慎和衷,均著交部议叙。两江总督曾国藩,公忠素著,保障东南湖广总督李鸿章,才略优长,不辞劳瘁。”[14]强烈地斥责顽固派:“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不过借西法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致有碍于人心士习耶?著毋庸疑。”[15]天文算学馆是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开设的,它是中国第一个新式学堂,首次把西方近代科学引入正规教育,随后各地方陆续开设一批新式学堂。
(二)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
派遣留学生,19世纪70年代,慈禧太后同意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计划,虽然由于顽固派的阻挠,这批学生留学的目的未能达到,但它开创了我国公派留学的历史。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令“造就人才士系当今急务,迁据江南、湖北、四川等省选派学生出洋肄业,著各省督抚一律照办。”至于经费“著各直省妥筹发给,准其作正开销”为了能够学习到各国先进技术,合理调整留学生的分布格局“闻近来游学日本者,尚不乏人。泰西各国,或以道远费多,咨送甚少,亟应广开风气,著各省督抚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考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16]
(三)激发了政治改革思想
政治改革,清统治者也准备了相仿西方的立宪政体,并已为立宪做了准备:“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祥慎厘定,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并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策,以预备立宪基础。著媚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书年后规模粗具,察看情形,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著各将军督抚晓谕士庶人等,发愤为学,各名忠君爱国之义,合群进化之理,勿以私见害公益,勿以小岔败大谋,尊崇秩序,保守和平,以豫储立宪国民之资格,长厚望焉。”[17]虽说清政府的君主立宪政体与西方的立宪政体差距甚大,但是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固守不前的统治者。无奈清王朝已是满目疮痍,回天乏术了。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宫廷的传入,对晚清宫廷内的统治者了解世界起到了很大的媒介作用,无论是电灯、电话还是火轮车、汽车等都是在向坐在紫禁城里的统治者传达着外国科技发展步伐的信息,使晚清的统治者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确切的了解,对其思想观念及生活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
[1]丹皮尔(英).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5:157.
[2]贝尔纳(英).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3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71.
[5]Stavrianos(美)The W orld Since[M].PREN TICE H A LL IN C. 1500:216.
[7]仓孝和.自然科学史简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531.
[9]筹办夷务始末.道光[M].北京.故宫博物院手抄本.1930(影印).
[10]魏源.海国图治[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1]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曾国藩.曾文正公奏稿(第12卷)[M].北京:传忠书局,1876.
[13]严介生.颐和园曾建慈禧太后御用“游玩铁路”铁路知识[D].2010.3.
[14]穆宗毅皇帝实录.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4507.
[15]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30.
[16]德宗景皇帝实录(七)光绪28.9.
[17]德宗景皇帝实录(八)光绪32.7.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G Xu-yang
(Marxist Department,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34,China)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ritain in the 18th century from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an industrial society as a resul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est not only promoted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blew-up the greed of the western imperialist countries for international expansion.The intrusion of the west powers into China was accompanied by a social trend of study and research of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had a wide range of spread from the royals,the high-ranking officials to the wakened intellectuals,and had great influences upo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reform consciousness,talent training concept,political reform thought and the modernizing process of China.
Modern;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late Qing Dynasty;influences
K249
:A
:2095-3763(2015)01-0016-04
2014-09-15
丛溆洋(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