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农家乐”旅游发展初探——以西山区猫猫箐村为例

2015-03-27 04:04刘思萌,马丽卿
关键词:猫猫农家乐旅游

随着现代旅游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也日渐改变。“农家乐”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特色发展形式,它既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一箭双雕。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农家乐”,能更细致地对“农家乐”进行全面分析,找到它对农村经济结构、农民就业、农村环境等方面的解决方法并丰富乡村旅游。

一、昆明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农家乐”旅游发展迅速,昆明市自1998年开展“农家乐”旅游以来,趋势良好。全市农家乐大多分布在城市风景优美的近郊,尤以西山区农家乐最为知名。据了解,2012年全年西山区共接待游客793.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73亿元。其中乡村旅游经营户接待游客285.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79%,实现营业收入7.92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市农家乐旅游从类型上来说,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观光型农业旅游,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康体型乡村旅游,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都存在,但主要以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观光型农业旅游,农家乐型乡村旅游为主。经营农家乐型乡村旅游主要因农户自产自销,价廉物美,因此深受游客喜爱。但不可否认昆明“农家乐”的发展总体上仍处在初级阶段,并表现出自发特点:如经营机制和运作模式雷同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家乐”旅游发展有影响。

二、西山区猫猫箐村“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

(一)西山区猫猫箐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

西山区猫猫箐村从2000年开发农家乐,大多以家庭经营和个体经营为主。发展农家乐,可为农民提供了其他收入来源,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城市人提供了更深远的旅游机会和体验,并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现整个社区辖马鞍山、猫猫箐、赤松坪3个村民小组有446户1342人。仅马鞍山居民小组170户,就有56户经营农家乐,从业人员212人,全社区2012年人均年收入达到5189元。虽农家乐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从该村的客源市场来看,以本地居民为主,存在局限性。在旅游资源较具优势、区位条件好、可进入性强的地区发展农家乐旅游是一种可以取得较好效果的理想方式。尽管猫猫箐村的通达度基本良好,但由于游客出游也受季节性的约束,从整体上看,游客来该村旅游只是作为一个游西山的附带,还未上升到一个规模。

(二)西山区猫猫箐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条件分析

1.区位交通条件明显

猫猫箐村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镇,离昆明城区约15公里,交通便利。它背靠西山“睡美人”腹地,东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山森林公园、龙门、富善相连,北与碧鸡、长坡毗邻,西南与安宁太平接壤。依托着高海公路,在市内乘公交车或自驾车大概近1小时即可,从高峣步行上山也约7公里路程。路况条件较好,交通优势明显。

2.旅游资源组合独特

农家乐旅游开发所依托的资源是否有特色,将决定其发展的前途。而猫猫箐村毗邻西山且环滇池西岸,滇池是昆明各个风景点的中心,西山作为滇池旁的一个品牌,有“滇中第一佳景”之誉,西山林海中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如云南第一石窟龙门,爱国主义革命历史教育纪念地……除此外,民间习俗也“三月三,耍西山”。而猫猫箐村正是依托了这些独特优势,当地农户在结合自身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推出了“农家乐”旅游,这样的资源开发兼具社会、经济和生态、科学价值,将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3.市场条件良好

猫猫箐村农家乐同样具有休闲度假农家乐的特性,由于大部分是农户自发经营,物价相对低廉,不少城市居民愿意在假日去乡村休闲度假,享受多重价值体验。在重要的节假休息日,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据统计,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区纳入监测范围内的旅游企业共计接待游客40.9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实现旅游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18.27%,乡村旅游尤其受到高度热捧,全区乡村旅游达到总接待量的35%。在发展自身旅游带动旅游效益的同时,又侧面地为其他热点景区旅游缓解了一定的压力,这样也丰富了旅游效益和价值。

4.政策环境优越

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一直给予农民协助与支持。云南省的战略目标是要打造“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此外,云南省旅游业还实施“二次创业”的计划,这都是旅游业发展对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发挥综合带动作用很有说服力的实证。自昆明很多地区发展农家乐以来,昆明市政府就为发展“农家乐”旅游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这些措施无疑对促进农村经济和农家乐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西山区猫猫箐村“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规划相对滞后,项目建设盲目

猫猫箐村农家乐大多是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盲目开发,自发经营管理,一味效仿,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引导。众多的农家乐规划不合理,模式趋同。趋于类似的农家乐形式以及休闲娱乐项目,缺乏个性特色。农家乐未能深入探索出创造性、原生态的旅游项目,差异化不明显。另外农民的产业意识和经营理念也比较淡薄,只重量不重质,未能合理地将农业和旅游业充分地融合,使得资源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整合。

(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文化内涵过浅

猫猫箐村农家乐经营者主要以当地村民为主。由于当地农民传统观念过强,生活方式和经营理念相对落后,缺乏深入认知与挖掘乡村旅游的内涵,“农家乐”旅游活动只局限于在休闲娱乐的单调形式上,互动性参与性不强,缺乏一定品位的延伸产品,有些甚至丧失了农家淳朴基调。另外本地农户未能将当地的民俗和文化整合,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旅游氛围不强,未能深入提升到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到位,公共设施不健全,卫生条件欠缺。主要体现在很多农家乐经营场所和从业人员无相应的卫生证明等。由于“农家乐”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大多素质偏低,服务理念薄弱,经营者缺少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的知识培训,接待档次低,难以形成统一标准。最关键的是农家乐旅游人才的缺乏也必然也会制约到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升。

(四)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

猫猫箐村农家乐由于村民自发经营,规模有限,市场竞争意识不够,宣传促销理念不到位,营销策略不独特。现该村对“农家乐”旅游的宣传促销意识仍处于盲目状态,营销对象不明确。只有少部分农户农家乐借助媒体应用宣传,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力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农家乐”旅游发展。

四、西山区猫猫箐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合理规划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规范管理,通过出台农家乐产业政策和相关农村税收和扶贫等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实现良好发展。2014年政府制定出台促进西山区旅游业发展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动旅游与新农村设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组织化产业体系。同时政府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以《旅游法》出台为契机,制定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全程管理,通过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并鼓励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农家乐,长远发展。

(二)突出产品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鉴于猫猫箐村目前农家乐产品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可针对猫猫箐村土特产众多特点上做文章,使得农业产品和旅游产品相互融合。在突出其真正农味的同时,加大森林生态、民俗节庆等优势旅游项目开发的力度,如借助西山森林公园景区联合开展乡土登山节等特色活动,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环保和生态的平衡,要促进“农家乐”旅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真正丰富农家乐独特的文化内涵,并提升产品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目前猫猫箐村在原有的基础上,还需大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并强化对“农家乐”旅游的安全卫生监督管理,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此外各级部门应对农家乐经营户加以培训,深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另外旅游行业能否积极吸引人才加入“农家乐”旅游这个队伍也应值得关注。

(四)扩大宣传力度,加强市场营销

猫猫箐村“农家乐”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应与旅游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合作,着重把握市场变化的需要。根据该村农家乐特色有针对的进行策划包装,设计出自己相应的特色旅游主题和口号。针对该村农产品众多,可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包装打造“猫猫箐村土菜烹饪节”,吸引各类游客报名参加烹饪或游览,并充分利用旅游新闻媒体进行对外宣传促销,突出品牌。同时也可以联合景区并与其他周边农家乐同旅行社合作,建立业务关系,设计相应的“农家乐”旅游线路,如乡旅一日游等,并与旅游局共同协商,与西山景区绑定惠民活动,扩展客源市场,满足游客需求,更好的优化“农家乐”旅游市场,最终达到双重收益。

猜你喜欢
猫猫农家乐旅游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藏猫猫
房卡“藏猫猫”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一样的家居 不一样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