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当代老人心理与生理需求的老年生活构想

2015-03-27 07:53黄怡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西方国家的老年人生活基本都是由专业、专职护理或医疗人员负责,且大多费用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一体化的老年住宅中心、寄宿制的养老理念等在当地相当盛行。然而,就我国目前社会养老情况来看,不论从政策扶持抑或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有所欠缺。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与日推进,如何妥善安排老年人生活起居问题已然成为社会不同阶层、年龄的每一成员不能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中国社会养老背景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于1999年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一直维持在较高的发展水平,目前已然位列全球老龄人口基数前茅的国家之一,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1.89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更是占据了全球老人数量的五分之一。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人口发展组织”预测,中国发展至2030年时,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何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已是当代社会重点研究议题。据往年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主要是老龄人口基数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间经济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并向着以下趋势发展:人口老龄化将由始至终跨越二十一世纪;将在2030年至205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将日趋明显;未来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二)现有社会化养老模式

社会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带动社会化养老逐步成为人们的养老选择之一。据了解,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是最贴合中国传统观念的养老模式,也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这种“反哺式”的养老理论上是由下一代负责抚养上一代,在精神与物质方面提供助养。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成年子女日夜工作,还要忙于照顾下一代,并没有充裕时间与经历来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所以,很多选择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并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基于这一因素,在具备某些必备要素的前提下,社会化养老将逐步取代家庭养老,成为我国主要养老方式。

社会化养老,分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所谓社区养老,就是将家庭与政府资源相结合,由政府领头构建以独居、低收入或无自理能力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提供家政服务、日常护理、医疗保健等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简单地说,就是让老人住在家里,享受家人照顾的同时,又有社区工作人员提供陪护、医疗、娱乐等服务。而机构养老则是通常意义上的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综合服务机构。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约5万所,其中包括了主要面向“三无”老人(无收入、无能力、无子女)公办养老机构;面向普通大众的民办非企业性质养老机构;以及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营利性的企业民办养老机构。

二、国外老年生活与保障

基于上述中国老龄化人口分析,再来看看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处理这一全球性社会问题。如北欧诸国,老年人生活基本都是由专业、专职护理或医疗人员负责,且大多费用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一体化的住宅中心,寄宿制的养老理念在北欧相当盛行。与中国有着同样地区分化不均与老龄化人口剧增的双重压力的芬兰,该国南部地区人口激增,北部人口持续减少,偏远地区老年人需要很长一段距离路程才能获得医疗服务。由此,芬兰政府利用网络与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来辅助老年人生活,引入“老年国度”计划,为本国老年人建立庞大医疗覆盖网与医患交流中心。二在德国,养老服务模式更是相当成熟,不仅包括市面上需要付费的服务机构,还可以选择私人公寓、有看护、医疗等综合服务支持的养老院。

据记载,西方国家最早肩负养老义务的机构就是修道院,延续至今。以德国“卡摩立特”修道院为例,该老年住宅项目采取的是多代人共同混居的模式,继承了修道院本身社区村落的传统,坐落于圣心大教堂附近,坐拥六千平方米的花园,建筑整体于2003年全部竣工,完全保留了原修道院建筑,并新建了十六栋面积约134至148平方米的花园式小屋及30平方米的室外花园。另有二十一座公寓式长条型的三层半建筑,围合成了修道院东侧边界,设计风格多样且贴心,适宜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居住。有如,房屋类型有圆顶花园小屋,中庭花园的多层公寓,独立门户的楼梯公寓等;还有如入户门选择错开入口式的设计方案,避免了门口直接相对,满足了部分老人对心理私密性的追求;全范围覆盖无障碍入口,充分满足了老龄人生理状况;此外,对于外观设计也相当注重细节,其中公共花园还划分了不同区域,如游乐场、水景公园、屋顶花园等,并在私人区域和过道中都分增了会客厅、咖啡室等半公共休闲设备,充分满足了不同居住人员的不同活动需求。

三、时下老年生活身心需求变化

(一)生理变化

人体在进入六十岁后,新陈代谢将逐渐减慢,免疫机能将开始下降,内脏器官功能也慢慢减弱。具体地说,衰老共同生理特性主要有这几方面:组织更新修复能力的下降,比如组织细胞数量减少或是抗氧化机能减退;脏器生理功能减弱,如分解脂肪能力下降;集体代谢机能的减弱、免疫力下降、应急能力减退,等等。但这一衰老过程可以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得到延缓或者加速。所以,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以有效迟缓老化速度,预防慢性疾病突发。刚步入老年前期(六十至六十五岁)的老年人由于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而产生偏离常态的心理活动。因此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格外留意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据世界卫生组织针对老年人群健康指标制定的相关评定维度,主要划分了五类指数: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人际关系健康、生活自理能力、经济状态优良。根据临床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人们可以通过对情绪稳定、社会适应良好、性格开朗、乐观积极、能够处理应激事件、具备一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正常等多方面来判断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

(二)心理变化

年龄的增长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层次的生活追求与心理目标,所以对于老人晚年生活的构想不仅要贴合社会发展需求标准,还应当兼顾老年人内心主观思想,理念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各个层面的需求。具体地说,首先是满足依存需求。当人步入老年期,对亲人的依赖度会逐渐加深,不仅需要生活中的陪伴,更需要与亲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比如,常伴左右倾听老人对往事的回忆,对现在生活的感慨等。其次是目标需求。与之前围绕工作的生活中心相比,退休后的生活相当空闲,此时对社会存在感与价值感的追求得到了提升。所以,老年人更需要培养新的志趣爱好,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让“老有所娱”。再有是爱的需求。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虽然发生改变,活动空间也由此缩窄,但仍然需要积极获取社会信息,了解时政动态,保持与社会有一定联系,多加鼓励与关爱老人参加社交活动,锻炼身体之余也能够振奋精神,获得满足与愉悦。

四、构建契合老年身心需求的老年生活环境

(一)环境空间的选址

成熟型老年居住环境主要体现就是社区性,将社会发展与外界环境完整过渡与高效衔接。其中,关于社区项目的选址,首先要考虑到两个层面问题:一是物质层面,即对于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全面满足老年人的便利与适用。二是精神层面,即配有同步服务体系,给老人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归属感与依恋感。人们在同一个社区内长期生活,会慢慢形成共同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意识,人人出入相友、疾病相扶、守望相助,这是维系社区人员之间关系的强大凝聚力。其次,就是展开对居住生态环境的优劣性、医疗服务的可靠性、周边交通便利性等的综合考虑,要确保有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无障碍设施设备、生活服务市场、便利的交通、公园、广场、金融机构等,以满足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与生产生活需求。

(二)功能规划的分区

主要规划为生活居住区,应选择较安静,景色宜人的区位,但要确保救助医疗服务的可达性以及基本的物质生活服务得以保障。医疗服务区应在规划中应选择临近街道,并在社区外环路开设有直接通道。接待亲友区为对外开放的招待所或宾馆,应布置在社区内靠近交通主干道的地方,满足亲属探访老人的需求。另外,绿地覆盖及植物园林区的设计不仅要渗透到整个老年社区,还应注意物种的搭配、季节的变化、色彩的协调、尺度关系,等等。

(三)居住建筑单体架构

建筑内外的风格应保持内外统一,且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使得地域文化得以发扬与继承,保护生态平衡,自然回归的人文气息。还要注重对无障碍设计的人性化体现。其中对于道路的规划还要注意保证宽敞舒适,路面宽度不但能照顾到自理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还应满足残疾老人的健身需求。建议采用围绕主景观地带的环路,与每个公寓入口衔接,方便应急与出入。散步道应每间隔六十米置放座椅,并注意遮阳设计,方便老人小憩。同时,还要保障道路的便捷平坦,比如普通的散步走道,应满足路面平整、防滑及无障碍的设计,确保人行安全;而对景观步道,则可设计长短不一、难易各异的散步道,供老人们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适合锻炼的道路。除此之外,还要确保道路地面的防滑性,考虑到老年人的行动特点,户外路面材料应尽量少采用卵石、碎石等材;要结合路面排水设施终端设计在对老年人的出行没有影响的位置上,避免一些使用拐杖的老年人发生不必要的危险。此外,还应避免将室内材料如抛光大理石等用在室外的铺装中,以达到防滑、防眩光等要求。

(四)起居通风与采光

对于老年人居住生活区的采光,室外应考虑楼距之间日照遮挡,室内布局则要考虑房间南北向的通透,通风和采光的需求,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及舒适的空间享受。比如,在房间朝向不太好的居室布局中,可以设计内庭院空间,满足必要的采光和通风需求外还可以起到景观营造的作用。对患病老年人及特殊需求下的老年人群体,则应当考虑采光和通风的可控性,满足同时间段,不同环境下的老年人对采光的不同需求。

五、结语

综上,本文对老人晚年生活的构想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温馨、安全、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满足基础物质条件外的精神生活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仍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将适老构想纳入我国立法完善的考虑范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娱,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