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陈金明
(1.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
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福柯提出,“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话语是人们的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反映了个人和国家在社会或世界舞台中的地位。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擎着所谓“自由与民主”的大旗引领全球话语潮流,企图垄断世界话语权。同时,国内一些学者有意无意地打着“理论创新”的幌子,刻意杜撰或照搬一些不明不白的词汇去置换甚至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削中国特色之足以适西方理论之履,企图肢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了打破世人对西方话语的迷信,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深入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演进历程,分析其基本特征,展望其发展走向,理应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革命和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与此相适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也为了契合历史发展需要而不断创新,先后实现了“革命”和“建设”两大主题的演变。
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唤醒了沉睡的中国,打开了封闭的国门。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仁人志士浴血奋战,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征程。中国近代史是以战争与革命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时代,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话语体系无疑也充满着革命的特性。尽管这套话语体系存在历史局限性和缺乏科学真理性,但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思想的闪电射入了古老的中国大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渗透着中国气息,逐渐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毛泽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开创者,而革命话语又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明显的政治交流方式。[2]革命意味着对旧政权的彻底推翻和新政权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一场“枪杆子”指导下的暴力革命。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政权的争夺和对新中国自由的向往,使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红色政权区域”和“国民党统治区”这种具有鲜明对立性的表述,坚定了人们在斗争中拥护共产党,打倒国民党的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鼓舞共产党人和革命军队继续战斗的行动口号。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无处不渗透着革命的因子,这些革命因子构成了科学、完整的“革命”话语体系,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史的征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意识到党的工作重心不再是战争与革命,而应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因而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方针,并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但由于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失误,从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在实现话语体系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错位和挫折。“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话语体系表明,党的工作重心仍停留在“革命”主题上,并没有真正向“建设”主题转换;[3]“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话语体系依然带有革命的惯性,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离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话语体系转换的失败最终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失误。因此,这一时期的话语仍然归结为革命话语体系之列。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4]肇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话语在改革伊始就直击“两个凡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思想,将社会主义拉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话语指导下的正轨,中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真正实现了对“革命”主题的超越,深化了对“建设”主题的认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建设”话语体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三个代表”、“五个始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建设”话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群众路线”、“创新型国家”、“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建设”话语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对“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有关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系列“建设”话语顺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应运而生,尤其是“文化”、“社会”和“生态”场域的话语体系不仅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重大理论而提出,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强劲的声音。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一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胡锦涛所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5]
纵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演进历程,它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由一系列“革命”话语范式构成,凝聚着各族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和捍卫国家政权的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实现了对“革命”话语范式的超越,深化了对“建设”话语的认识,蕴含着以“发展”为主题的话语体系的新方向,激励着全国人民努力实现国家繁荣与富强的信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最新表达范式。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而接续演进的,在90多年的演进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性,表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理念,推动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话语体系作为一种思想表达,离不开对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文明的崭新创造。“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6]毛泽东就曾将《汉书》中的“实事求是”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也曾用《诗经》中的“小康”一词来形象地描绘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而对于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采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大胆地吸收和加以借鉴。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历史地继承中外优秀文化传统,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才开启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7](P9-10)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要求话语体系建设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话语体系大众化并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只有科学揭示时代发展规律、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特别善于把政治性、理论性、官方性的话语转化为生活用语、群众话语,如毛泽东把帝国主义比作“纸老虎”、把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题比作“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邓小平把改革开放比作“摸着石头过河”、用“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比喻改革开放的评价标准;习近平用“鞋子论”来说明尊重国情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在实践的检验中变换了表达方式,即从核心价值体系转换为核心价值观。从“体系”到“观”,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将书面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的能力在日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日益深入人心。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P13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根本旨趣也在于指导实践、解答问题、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顺应人民的实践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话语理论。毛泽东时代的革命话语指引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邓小平以改革开放的话语体系指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生态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等话语体系顺应时代要求而生,使中国在实践难题面前运筹帷幄,成功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可以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也为世界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活动的统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以人民为价值取向,即始终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并因人民利益和需求的变化而变换主题。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人民处于内外交困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以解放人民为价值取向,指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建立统一战线、搞好党的建设,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建国初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以提高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为价值取向,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同时,也对群众之中依然残存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俗进行改造,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创造新生活的美好前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果断提出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将人民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成功解放出来,使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富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也面临精神生活空虚、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问题严重等各种困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适时转换主题,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使人民走上了通向自由王国的道路。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历经9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和接受,并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日趋上升到思想文化领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作为当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自然难逃挑战与诘难。因而,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提升其大众认同度,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强化其内生创新性,不断开辟其时代新境界,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未来路向。
认同是一种情感和态度的植入过程,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特点。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就是大众在情感上主动认可和接纳、在内心深处自觉信守和拥护、在行动上积极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倘若人民大众在思想上不认同、在情感上不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话语体系就不能深入人心及发挥作用。因此,人民大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其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而得到大众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也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然而,当下社会转型引起的利益分化、贫富悬殊和公平正义缺失等正在影响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理论宣传中的形式主义和照本宣科亦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应进一步重视提升人民大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认同度。一是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人文关怀。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8]要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9]始终以“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作为政策制定和话语构建的原则。二是在思想理论的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杜绝“假”、“大”、“空”,用活泼、质朴、平民化的语言表达大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便于运用的思想理论,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仅在政治生活领域和学术生活领域体现指导地位,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起到引领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中国的综合国力迅猛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日益突显,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以及中国制度逐渐受到国际关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世界舞台赢得一席之地。但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怀有复杂心态,在关切之余,更多的是怀疑和敌视,且不断鼓噪“中国崩溃论”,而中国学界对此往往采取回避态度;二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引起的多元社会思潮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阻碍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世界的传播。
因此,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地位趋弱的现状,一方面,要以高度的理论自信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和质疑。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大国,在历经几千年文明之后所形成的独有的文化和话语体系已在人类思想宝库中绽放出绚丽光彩。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更是以其“中国式智慧”的光芒和丰富的学理知识,为解决人类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其日益显现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必将化解质疑,消除敌视,成为世界舞台的“新秀”。另一方面,要发挥媒体舆论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喉舌”作用。既要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和微博平台,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图文并茂地宣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又要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参与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进而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加丰富的世界价值。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力的结晶,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其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解决了一个个时代难题。但近年来,受西方霸权话语的影响,中国一些“著名学者”逐渐沦为西方话语的“留声机”和国外思想的“二道贩子”,热衷于用西方话语来解释中国实践,造成了中国话语创新能力的匮乏,阻碍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因此,强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内生创新性,是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是要自觉接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深厚的历史脉源,离开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生命强劲,也不可能在人民心中扎下根来并被广泛接受。因此,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牢牢根植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沃土,赋予中国人民在历经沧桑岁月中积淀下来的精神智慧与价值理念以时代内涵,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彰显鲜明的民族风格,洋溢生动的历史气韵。
二是要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并不是等于关起门来自拉自唱,更不是搞狭隘民族主义,而是要通过与各国交流对话不断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空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试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也要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坚持开放性原则,以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态度学习借鉴西方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果,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充盈多元化的思想资源和丰富的学术营养。
三是要善于科学总结鲜活实践。实践是一切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检验标准,正如邓小平所言:“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10]书斋里的苦思冥想和信马由缰式的凭空虚构是不能激发创造热情的,脱离生动鲜活的实践来热衷于西方话语的因袭和搬用只会造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因循守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正是在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当下,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源头活水,只有继续立足并切身体验人民的鲜活实践,才能感知蕴含在实践中的智慧和经验,从而创获新概念和新范畴。
四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引领时代潮流。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炮制了 “历史终结论”、“反恐怖主义”、“软实力”、“权力转移” 等影响广泛的话语体系。这些话语体系并非完整准确,却占据了国际话语的霸权地位。究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以其旺盛的思想创造力,引领了时代新潮流。因此,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需要解放思想,以发展的眼光开拓创新,以敏锐的问题意识预见新风险和新挑战,及时提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话语、新体系,不断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新境界。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王小宁.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变——中国政治话语的语义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0-44.
[3]全远林.话语体系构建之首要:明确核心目标[J].学术前沿,2012,(9):18-22.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9.8.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3-22.
[6]邓之湄.努力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1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