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梓翔
(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湖南株洲412007)
手机辐射与人体健康
唐梓翔
(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湖南株洲412007)
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莫大的方便,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它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通信工具,更是人们的工作伙伴。而手机的辐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分析手机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手机辐射;人体健康;影响
目前,关于手机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在国际上通常用吸收率来定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热效应。但这种影响对人体是不是存在着伤害,以及伤害的程度有多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我们也只能慢慢的用实践去探测未知。由于手机这种移动通信媒体的辐射标准尚未列入国家所指定的辐射标准内,因此迄今为止关于移动通信设备的辐射标准也只是筹划制定中。
手机正常通话时辐射一般,手机耗费功率最大的时候是在手机要接通电话但还没有接通的时候,同样这个时候也就是手机辐射最强的时候了,所以,大家再打电话的时候尽量不要说太久,减少手机对自己的辐射。
有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当我们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手机与信号基站的连接就需要通过无线电波为纽带进行信息互通,但无线电在二者之间穿梭时,多少还是会摄入人体的,之前我们也说了,无线电磁波就是辐射,它会破坏人体结构组织,损坏人体机能,也就是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或是伤害。
手机辐射其实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电磁波,无色、无味、无形却又有形,说它无形是因为我们根本看不见它的存在,但电磁波又无处不在,大街小巷都充斥着电磁波,所以我们又说它有形。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处在一个电磁波辐射的能量圈里,如果电磁波的频率超过了105.3Hz的时候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然而,这种电磁波不仅存在于手机里,在其他的移动通信设备,具有无线功能的装备以及城市高压电缆里都存在这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时时像四周发射能量,并且设备与设备之间还会互相干扰,这种辐射正在无时无刻地侵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已经简单的了解了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如果是高强度的微波辐射对孕妇来说可能会导致流产、胎儿畸形甚至是胎儿死胎,低强度的微波可能会对胎儿出生后的技能组织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为了减少或避免手机辐射微波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以做出以下预防措施:
第一,在选用手机的过程中,一定要选取有入网许可证的手机使用,然后还要买防护膜、保护套,这种防护套会减少八成左右辐射,可以将手机对人体的辐射危害降到最低。第二,手机尽量不要放在人的主要器官旁边,这样容易使身体的器官受到影响。第三,尽量使用座机等有线电话,这样也可以减少手机辐射的危害,无论是有线电话,还是无线手机都应尽量控制通话时长。第四,像新生儿,处于特殊时期的女性,身体患有高血压的老人都应该远离手机。第五,经常使用手机的人,在饮食方面更是应该注意,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第六,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偷偷的打电话,躲在某个小角落里,像电梯间、货物储藏室之类的地方,这样会增大辐射,因为隐蔽的地方空间狭小,故而信号不好。第七,我们打电话的时候都知道,在拨出电话的时候,需要等上几秒钟才能接通,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几秒钟,这正是辐射最大的时候,所以我们在拨出电话的后几秒钟应尽量让手机远离自己的头部,待接通后再进行通话。第八,我们经常会有一个这样的动作,在通话时信号不好,我们听不太清楚,所以我们就把听筒贴紧耳朵,但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在信号不好的时候,手机消耗的功率非常大,随之辐射也会增强,我们把手机贴紧身体会加重对身体的损害。第九,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喜欢长时间的打电话、聊天,一打就是几个小时,而且姿势保持不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长时间的打电话,会受到辐射长时间的侵害,我们应该尽量选用固定电话聊天,尽量减小一些辐射。第十,人们在打电话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的走来走去,这样也是会增大辐射的,因为来回的移动会使信号变得不稳定,促使手机功率加大,所以辐射就会增大。还有就是我们在骑车、开车、坐火车、坐轮船等交通工具时,也是一样的道理,移动信号就会变得不稳定,这样手机的功率就会增大,辐射就会增加。
当我们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手机与信号基站的连接就需要通过无线电波为纽带,实现信息互通,这样无线电就会摄入人体内。之前我们也说了,无线电磁波就是辐射,所以对人体会有一定的伤害,破坏人体结构组织,损坏人体机能,所以为了我们的健康一定要做手机防辐射工作,合理安排使用手机的时间,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1]张叶,沈宇.手机辐射对人神经胶质细胞和前脂肪细胞的影响[J].生物学教学,2010,(11):71-73.
[2]干雅平,申秀英,许晓路.微波辐射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10):112-113.
[3]戴伏英,贾慧丽,曹旭峰.手机辐射对大学生神经行为的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06,(03):65-66.
V520.6
A
1674-8646(2015)09-0108-02
201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