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与隐者——论《周易》与《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015-03-27 04:07:36刘欣如
关键词:愚者斯特拉隐者

一、査拉图斯特拉的智者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山洞中有人看见的是墙壁上的影子,有人听见了晦暗不明的声音,但是智者无疑看见了水中的倒影,乃至于事物本身。在常人之中,若有人能在民众所能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解释,便被民众奉为“智者”并深信不疑。所见之事物决定了思考的深度,如果说民众所看见的仅仅是空荡的四壁,那么智者却站在凳子上看见了窗外的风景。对于民众而言,无法看见的事物即无法解释,智者所看见的事物不被民众所见,思考自然也不被民众所理解。智者致力于摘下蒙眼的黑布,但是被摘下黑布的人却闭着眼睛。

智慧带来了正义和洞见,但是这种洞见打破了一直被人们所坚信的真相,智者的“正义”是忒弥斯注视人间的眼睛,是惩罚而非奖励,是秩序而非利益,与“多数即正义”相违背。群众感到了害怕,惧怕不同且不能被了解的事物、趋利避害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本能。智者的“正义”无法收买且无法同化,如同在满怀恶意的观众的注视下行走于钢丝之上,智者洞悉世间,所以智者感到孤独。正如《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写:“拉图斯特拉从山上走下来的时候,没人遇见他。”“如今他们望着他笑,他们笑的同时也在恨着他。他们笑里藏冰。”

二、査拉图斯特拉的隐者

智者在世间如同在泥沼中艰难前行,只能选择从过去的环境和自己的生命中离开,或者逆时间而上寻找答案。对于智者而言,智慧才是指引真相的唯一提灯。此时的民众于他而言全无益处。只有孤独才能伴随他找到真理。这时,智者决定离开,到原先的山洞中去。人只应对自己的灵魂负责。孤独是最好的镜子,正直的、有智慧的人最不应该恐惧的就是自己。彼时智者“携带着灰烬去了山上”,而此时隐者“走进森林和荒原”。智者“看见民众所看不见”,隐者“看不见民众”。正如拉美特里所说:“一个人从天上往地下看,别人就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像最宏伟的宫殿都变成了草棚,千军万马就显得像一群为了一粒谷而拼命打架的蚂蚁。对于隐者而言,真理如同煤堆中熠熠生辉的宝石,他迫不及待地想将这发光的真理与人共享,却发现自己独在洞穴之中,于是隐者从山洞走出,从悬崖没落,直到智者沿着小路,穿越森林和海洋回到人群之中,却发现民众并不能够辨认出宝石和煤炭:“他不想成为牧人,也不想成为掘墓人,他再也不会向民众论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向死者说话。”于是从山上而来的隐者决定去寻找活的,会说话的同伴,或者说同类。

三、査拉图斯特拉的愚者

智者生于民众也死于民众,隐者长于民众亦毁于民众。智者无法在民众之中存活,而死去的智者却多将得到称颂。民众畏惧于他,却也羡慕于他,死去的智者再也无法干涉民众的利益,因而被摆上神坛。

如果说智者执着于真理,隐者执着于寻找,那么愚者所执着的只有“我”。无论是民众亦或真理,他们的价值以“我”为标杆。如果说智者所行走的道路是悬挂在两塔之间的钢丝,愚者就在向着悬崖前行;智者看见的是山洞外的事物,隐者看见的是山洞,但愚者看见的是太阳。愚者的眼中,所有事物褪去了它的外披,呈现出最原始而真实的力量。

所有固定的形式都只是流动的感情的表现。狄俄尼索斯通过阿波罗的双手构筑了虚妄而又真实的舞台,通过阿波罗的口念出了一个又一个仿佛真实的剧本,而阿波罗通过狄俄尼索斯的眼睛,目光穿透了厚厚的帷幕和纷纷攘攘的演员,看见了戴着面具,躲藏于葡萄架之后的墨尔波墨涅和塔利亚。狄俄尼索斯如同金发白臂的春之女神珀尔塞福涅,在黎明枚红色的手指拂过天际之时,终于乘载着燃烧过茴香枝的金色战车,从黑暗的冥府来到光明的世间。

査拉图斯特拉改变了,査拉图斯特拉变成了一个孩子。人自身中仍然有混沌。

“我们发现了幸福”——最后的人说,并眨着眼睛。

四、《周易》中的隐者

《周易》中“隐者”的定义却与尼采《査拉图斯特拉如是》中截然不同。如果说尼采笔下的査拉图斯特拉一步一步从嘈杂的民间走向无人的山巅,那么《周易》中的隐者却恰好从云端的神坛步入尘世。

古人常以《乾》卦喻君子。九三“潜龙勿用”中第一次出现了“潜”的概念,《象》曰:“潜而之为言也,隐而未现,行而未成。”此时的“未现”及“未成”不仅指君子自身的“未成”,亦指社会环境及时机的“未成”。此时君子的行动谨慎而谦逊,方能“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即进退无常位,却并不脱离群众。《乾》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君子隐于民间,亦隐于大道。  《象》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世,不成名,遁师无闷,不见世而无闷。”避世隐居而没有苦闷,即使不为人所知,也能遵从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行事。此时君子隐以养德并待时而动,顺天命而行。

《坤》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大畜》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以上提出了君子“隐以养德”的方法,即仿效先贤,用“敬”使内心正直,处事合于道义使对外方正。正如《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方可“治国平天下”。君子隐居并非离弃民众,而是必先修身正己,而后才能教化民众,推行王道于天下,合天道而行,使天下治平。亦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标准。

五、《周易》中的智者

君子隐而不现的另一原因是为避免自身被“小人”所影响。《遁》卦天上山下,君子不在庙堂之中,“柔浸而长也”,阴渐长盛,小人在朝而君子隐退。此处隐退还需抓紧时机,君子需审时度势,及早退出,若“遁尾”则有危险。正如《大过》中“栋桡,利有攸往,亨”,正梁已经弯曲,需及早从危房中离开,否则将有灭顶之灾。“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静待时机到来,待时机成熟,将出现并有所作为。正如《艮》卦中“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与查拉图斯特拉的单纯回避不同,《周易》中隐者的“隐退”一则是为正心诚意,二是伺时而行,是一种目光长远的,积极的隐退。

在教化民众方面,大道“隐”,君子亦“隐”。隐于民间,隐于万物之中。《小畜》“风行天下,君子以懿文德”虽说君子美德在上,却未能到达民间。反之《篹》卦“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天下有风,后以施命诰四方”,君主的号令得以传播四方。《周易》中的隐者此时成为智者,将扑朔混沌并高居神坛的“天道”化为实际的,建议可行的政令颁布于天下,如“飞鸟遗之音,宜下,大吉”,而智者本身即是人格化的天道。《临》卦中也曾提出,治理民众必先融于民众之中。此时,天道将为民众所知晓和了解并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寻找同类的智者到离开人群的隐者的不同,《周易》中的“智者”和“隐者”的角色同时存在,并自由转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隐者离开了人群,独自一人走上了山顶,回到了洞穴之中。而《周易》中的隐者从迷雾的大道中走出,走进了人群,教会了民众如何追随智慧提灯的指引,而后消失在人群之中。

猜你喜欢
愚者斯特拉隐者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寻隐者不遇
画与理
智者见山,愚者见渊
卧室里的蜘蛛
家长(2018年8期)2018-09-10 19:29:40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
寻隐者不遇
小主人报(2015年4期)2015-02-28 20:42:51
智者和愚者
看得起
读者(2012年19期)2012-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