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伟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基础,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支撑农业发展的农学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我国的很多职业学校都开设有农学专业。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对农学专业敬而远之,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及其家长,对于选择农学专业并不情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该正视现实,首先从认识上矫正学生及其家长的偏见。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现代化农业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农学相关专业;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农业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让他们树立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二、制订多层次培养方案
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质量,要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
1.制订多套教学计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应按照学生基础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例如,对于那些升学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其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基本理论教学。而针对就业层次的学生,教师则要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专业技能的拓展。这样做不仅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满足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还从教与学的方式、行政管理职能、师资队伍建设到评价体系等方面,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2.教学内容和进度要有所区别
在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上,允许有弹性,鼓励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超前发展,为他们打通进一步深造的渠道。同时,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稳步前进,不必贪快,重在打好基础。这样,既能使学得快的学生更有目标,也能避免基础较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3.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的核心能力,对于其以后的事业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并以此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开发智力的习惯。要让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中职农学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大趋势。农学专业教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将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1.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实践教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增长迅速。部分农民、合作社、批发市场也开始尝试电子商务。中职农学专业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年轻群体经常接触网络的便利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一方面,将自己所学的农学知识广而告之;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新渠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从构想、策划到实施的各个环节,并解决每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再来向教师请教,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倒逼机制,让学生渴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在创建网站和开设网店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到自己实现了社会价值,真正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的良性循环。
2.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
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集成和未来的挖掘应用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发展中,大数据不仅可以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环节,而且能够运用到农学专业的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在农学专业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课件、模拟实验等教材范围内的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的教学课件和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等。第二,利用信息化平台,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将大量社会实例引入课堂进行分析。如某一年农作物产量的对比数据、各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的变动趋势等,依托这些数据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第三,将教学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建模,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平台能够大大提升农学专业教学质量,不仅教师能够教得更轻松,学生也可以更多元化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了解。
四、课堂外移实践
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本,而应进行大量实践。实践探究既是科学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
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对于实践课兴趣很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实践的热情,多开展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到农科所参观,感受高新技术的发展给农业带来的变化,认识现代化农业的新仪器和设备,使他们逐步改变认识进而提高对农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不同地区的田间地头,观察记录农作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的差别,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分析结果。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此环节的积极性很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于实验中知识点掌握得比较透彻且印象深刻。可见,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提高农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此外,教师应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农学之美,收获对生命之美的感悟。
每种作物从种子到萌芽,从幼苗到成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能够感受到生物蓬勃的生命力,惊叹于宇宙中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甚至能引发同学之间关于生命起源的大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观看科普纪录片,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农学的兴趣,也对中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多元化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用一个模子”,而应该兼顾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一个进步的社会应当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而一个成熟的教育体制,也应当为各种各样的人才铺就成功之路。因此,在农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将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学习上,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实践中帮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而不是逼迫所有学生走同一条路,这也是现如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