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泽 王海蛟 马志安
[摘要]本文经研究云南永胜宝坪的实际情况,再根据区域地层接触的关系、地层的构造情况和他的年代学等,发现宝坪矿床是由程海逆冲断裂上盘发育的滑覆构造控制的。滑覆构造的形成和形成的矿藏是在喜马拉雅山出现的早、中时期一同产生的。是地质运动后形成的矿床,这也是经过研究得出的一种新的认识,后来在找矿过程中被证明是事实。调查表明,这种构造形成的矿产是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的。
[关键词]地质学 聚矿构造 滑覆构造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7-2
云南永胜宝坪铜矿床为中型的金属矿床,含大量的铜矿。人们从赋矿层位的分布和NNE向断裂与矿体的关系,将它分为海相沉积层状铜矿矿床,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工作人员没有仔细研究矿区的构造性质与类型。也没有弄清控矿的因素,这些都使找矿工作难以进行。笔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云南永胜宝坪铜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滑覆构造和成矿分带特征、形成时代、成矿时代以及聚矿基本因素。
1矿床的区域地质
云南永胜宝坪铜矿床位于盐源-丽江陆架裂陷推覆褶皱造山带,向东与程海断裂距离大约有20 km。人们一般称宝坪矿床周围的团街地区为“团街向斜”,但这里主要有的还是只有3个构造带。由下面的图1从东向西看,第一个是顺州_光头山,属于向斜构造带;第二个是梅子箐—宝坪—白草坪—板桥断裂隆起带;最后一个是大黑山雁列褶皱带。这一地区的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上二叠统黑泥哨组在以厚层碳酸盐岩为主的三叠系之间[1],是由凝灰质砂岩、玄武岩等混合构成的。其中片理化、劈理化的剪切带有很多,是比较常见的。因为矿床的西边是金沙江峡谷、东边是程海断陷,周围则是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中间是三叠系。从地质图上,岩层的年龄表现出内新外老,所以以前的人们认为它是“向斜”。
总体上来说,梅板断隆带的走向大概是NNE,它是主要形成矿床的地区,长度在30千米左右,宽度上较小一些,葱千米到五千米之间变化。把这段和东边的顺州-光头山向斜带比起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他们显露地层的时代比较老,一般被分为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东、西两边则为三叠系上、中、下统,有背斜隆起的特点。
(2)变形的强度比较大,走向有很多是直接的断层,东、西两部分则是比较开阔的褶皱,走势比较平缓。
(3)断隆带的内部构造也是有分别的,如图1,从东到西是:逆冲带、先逆冲、后正滑的西倾犁式断层带。经过笔者的采样与宜昌所的分析,还有脉岩的发育沿走向来看,向西南和铺台山、金堂正长斑岩群是相连的,这说明了梅板断隆带是岩浆活动强烈的大型断裂带,这样就能够提供较多的热源和矿质来源给成矿。通过地质分析图1就直接可以看出,宝坪滑覆构造就处在梅板断隆带的中北段。
2宝坪滑覆构造的主要矿藏分布
在宝坪地区,我们已经知道主要的铜矿床(点)都集中在滑覆构造带内。通过实验我们也了解到,在没有滑覆这类剥离剪切构造的地区,这里的黑泥哨组发生不了矿化,也就形成不了矿床。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逆冲滑覆构造对铜多金属矿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滑覆体系的不同部位,因为构造特点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矿带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地貌特点。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矿床地区是具有明显分带性的成矿区域。
2.1逆冲背斜带的矿化
这类脉状矿区主要位于F1与F2之间,主要产生在原地地区。从上图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宝东斜歪背斜向西倾轧形成的,处在东部地区。通过勘察,我们发现在白草坪之南的玄武岩、凝灰岩中,还有背斜轴部的张裂隙内都有含铜石英脉矿化。
2.2滑覆构造带的矿化
宝坪滑覆构造形成的是一种似层状和脉状的矿化带区,根据地貌特点,自东向西可分为后部带、中部带和前部带。后部是和逆冲背斜带相交接的地区,因为挤压,主要是以断裂破碎带脉状矿化为主;中部带分布区域最广,占据大部分面积,主要是似层状矿化,一层一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中间也会夹杂着一些脉状矿化;前部带主要是似层状矿化。后(东)部带,位于F2与F3间,构成主要的导矿断裂(F3),并在断层附近的黑泥哨组3段(P2h3)炭凝灰质砂岩中形成Ⅲ号矿体、梅子箐矿体及2段(P2h2)玄武岩中的南坝凼脉型铜矿化。宝坪Ⅲ号矿体,分布在5~7勘探线之间,走向40°,倾向NW,65~75°的倾角,长度有300 m,平均厚度达到了4.1 m,平均品位有wCu1.05%。中部带,位于F3与F4之间。在平卧倒转背斜近轴部部位,在强烈的褶皱区和轴面劈理化的黑泥哨组5段下层凝灰质砂岩中,形成似层状的Ⅱ号矿体。矿体产状与轴面劈理是一致的,走向(NE)控制长180 m,倾向宽呦180 m,厚有5.10 m,Cu平均品位wCu0.90%。还有,在背斜核部的黑泥哨组4段玄武岩中有脉状的铜矿化。前(西)部带,位于F4与F5间,黑泥哨组5段上层炭凝灰质砂页岩总体构成同斜倒转向斜,内部有一些褶皱的地带因为压力会冲断岩片。矿化发生于层间剪切面间的凝灰砂岩中,这段相对是比较脆弱的,通过运动构成似层状、扁豆状Ⅰ号矿体。矿体分布在0~12勘探线间,走向(NE)长800 m,斜宽130~380 m,平均垂直厚度27.43 m,铜平均品位wCu0.90%。
2.3外缘带的脉状矿化
这部分矿化位于西部,主要是因为宝西滑覆体向西滑动推挤而形成的褶皱带。以最高处的轴线为界,轴面东倾的部分是斜歪滑覆背斜,另一面是腊美组同斜向斜组成。如图所示,在宝西背斜轴部断裂地带(F6)中勘查到了脉状的铜矿化。
3形成宝坪滑覆构造的背景
从上面论述的宝坪滑覆构造的特点可以看出,这种地带的形成与程海逆冲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相关的,差不多处于同期或者稍晚一点。
为了准确了解宝坪滑覆构造如何影响铜矿床的形成,确定它的地质时代背景,笔者采集了7件石英样品,进行ESR年龄测定。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主要分为附加剂量法和热活化法两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7件石英样品的ESR年龄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基本构造或成矿时期,在成都理工大学梁兴中教授进行测量后,用金刚石标定的西藏某地K_Ar年龄为85 Ma的火山岩石英为标样,通过JES-TEIXG波谱仪上用热活化法测定。测定结果显示:1~5号样代表断裂变形时代,在36.2~19.3 Ma之间,与Lacassin等(1996)于虎跳峡获得的区域变形变质年代(35.9±3.5)Ma一致,证实滑覆构造发生于早_中喜马拉雅期。4~7号为铜矿石样品,年龄为87.2~27.1 Ma,表明成矿发生于晚燕山期至早_中喜马拉雅期。大部分的测定数据是在57.0~27.1 Ma间,说明这里矿床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古近纪的始新世—渐新世期间。这和当地的地质运动形成褶皱,并挤压成山体的时期大致是相同的。
在区域上看,宝坪矿床的分布特点为北东东方向展布[3],成矿的时代明显要晚于赋矿岩系上二叠统黑泥哨组。这也说明了宝坪铜矿床不是直接形成的,属于后成矿床,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地质活动后,矿区下面形成了活动的地下热水,在运动中促成了矿床的产生。
4结束语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了解到了,宝坪铜矿区的构造形成于早—中喜马拉雅期,这和盐源_丽江带陆内褶皱造山带的地质活动差不多属于一个时期。因此,这种地质活动促成了宝坪区铜矿床的形成,通过研究,科学人员明白这主要是地下含铜热水活动影响的。同时,矿化的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特点,这也是宝坪铜矿床的主要铜矿构造,是一种规模较大的层状、似层状矿体。
参考文献
[1]潘龙驹,刘肇昌,李凡友.2000.内生金属矿床聚矿构造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32.
[2]刘肇昌,李凡友,钟康惠,等.1996.扬子地台西缘构造演化与成矿[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6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