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体例探析

2015-03-26 11:23李智海杨春晓

李智海 杨春晓

摘 要:《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清代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类书编辑史上最为辉煌之作。后人把其称为“康熙大百科全书”,在当时它是《大英百科全书》信息量的4倍。其体例编排规模宏大、征引丰富;结构严谨、体例完备;按语注释、初成系统;收录广泛、图文并茂,是查检我国清代康熙以前任何一个学科门类的资料或解决任何一个典故出处的重要工具书。

关键词:《古今图书集成》;编排体例;收录征引;按语注释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32-02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是我国清代康熙年间由陈梦雷、蒋廷锡等主编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现在国内诸图书馆所藏的皆为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原本已经不是很多了。这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收罗最广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类书。全书一万卷,一亿六千万字,集我国古今图书之大成,故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康熙末年开始编撰,雍正四年完成,因而外国把其称为《康熙大百科全书》。本文就其编排、体例、按语、注释、同属等5个方面加以探析。

一、规模宏大 征引丰富

规模宏大、征引丰富,是我国古代编撰类书共同追求的目的,因为他们既要给人们提供寻检、征引方便,又要尽最大可能齐全地征录文献,博大繁富,这是中国古代类书特殊作用的基础。民国施廷镛先生在其《中国古籍版本概要》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集成》引书三千四百四十八种,我觉得应该不仅仅是这些,实际上要比其多的多。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认真的、到该书中考证的一个问题。就其范围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然界事物,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反映,真可谓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本人未经全部细考,借以证之。

《集成》从引录的角度看,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贵古贱今的思想,内容上较为重视清代各方面的新成果和学术著作,有些资料一直收录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由于清代康熙年之前的资料较多,全书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可惜的是这一长处未能在全书中普遍展开,涉及到清代人、文、史方面的著作较少,特别是诗文作品、人文传记更是稀少。例如,诗歌部分只收录了康熙皇帝热河三十六景诗,传记只收录了十几位僧人和数名烈女,文字也十分简略。《集成》中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古类书中的佚文,特别是它大量地引录了《新旧唐书》中缺略而《册府元龟》中存有的史料,以及遗存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中的资料。既重视直接从经、史、子、集中引录,又不废类书中的遗存,这是它能够征引丰富的重要原因。

二、结构严谨 体例完备

类书的结构是指类书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体例是指正文材料的编排方法。类书作为中国古代的工具书,它的结构与体例完整与否,相对来说比一般著作更重要。《集成》体例上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将各种编排方法综合归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体例、体系之中。它以类序为主干,并且将纵横分类由两级发展为三级、四级。即:汇编——典——部,递相统属,以“部”为基础类目,基本类目下横向设10个纬目。分别网纳相应的文献资料。纬目下的条目也皆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例如时间顺序、经史子集顺序、文体顺序等。在不同“典”和不同“部”里,依据其内容和材料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排列方法。例如,在“民族典”里用韵序法;“职方典”和“山川典”里用地序法;“经籍典”里用“经、史、子、集”顺序作为大块,然后再仔细的加以排列。总之,《集成》之前的类书各种排列方法,它都加以采纳在自己的体列系统中。宏观上以3级纵向类目为主干,以10个横向纬目为枝条,纵横交错,形成众多的节点,网纳征引的文献条目,在微观上因典部而宜,适当采用相应的编排方法。可以说《集成》彻底地贯彻了“以类相从”的原则,又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其他编排方法予以补充,使其可检性达到了古代类书的最高水平。

三、按语注释 初成系统

《集成》中的按语注释不仅数量大,而且功能更加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其功能作用:一是立部分类理由说明,二是资料的参见说明,三是条目在体例上的变通说明,四是引文段落的调整与删节及收录理由说明,五是引录文字的校勘与考证说明,六是引文版本的说明,七是引录文字与注释等项的说明。通过这些按语说明,不仅提高了检索功能,也增加了它的文献价值程度。

四、范围扩大 图文并茂

中国古代的图画制作与复制文字的抄写印刷相对困难的多。明代以前的类书都不收图画。从明代开始出现了收录图画的类书。《集成》传承了这一技术,大量的收录了图画,并把其分编在相关的“部”里。据不完全统计,有28个“典”里收图画6244幅,如此丰富的图录在中国古代类书中绝无仅有。在大量引录图画外,还制作了各种图表,同时还引用了大量的历代人物传记资料,补充了古代类书在这方面缺略的弊端。

五、纵横分类 递相统属

《集成》共设有六大“汇编”,编下又分设“三十二典”,各典下又有无数个“部”。编、典、部自成体系,统属清晰,方便检索。其六大“汇编”为;历象汇编(包括乾象典、岁功典、历法典、庶征典)、方舆汇编(包括坤舆典、职方典、山川典、边裔典)、明伦汇编(包括皇极典、宫闱典、官常典、家范典、交谊典、氏族典、人事典、闺媛典)、博物汇编(包括艺术典、神异典、禽虫典、草木典)、理学汇编(包括经籍典、学行典、文学典、字学典)、经济汇编(包括选举典、铨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

“典”下再分“部”,全书共有六千多个部。每部下又分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无者存缺。三十二典中仅宫闱、官常、氏族、闺媛、艺术、神异、学行、文学、字学中设有列传一项(本项专收从各书中辑录的关于一个人物事迹的资料)。如:第五十五卷“文学名家列传”第四十三“刘禹锡”,辑录标明《唐书.本传》,《旧唐书.本传》的全文;《全唐诗话》《云溪友仪》《云仙杂记》中的片断。endprint

诸汇编中,历象汇编内容为天文历法;方舆汇编内容为山川地理;明伦汇编内容为人事关系;博物汇编内容为动物、植物;理学汇编内容为经笈、语言文学、哲学;经济汇编内容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制度。

三十二典中,乾象典,指天、地、日、月、星、辰和形体运动;岁功典,指一年中的月令、时政、风俗、节令;历法典,指历法沿革;坤舆典,指土、石、沙、水和历代疆域建都等情况;庶征典,指灾异、祥瑞;职方典,指历代地图;山川典,指大山名川;边裔典,指四周邻国;皇极典,指历代皇帝的情况;宫闱典,指宫廷制度;官常典,指历代官制;家范典,指家族关系;交谊典,指亲友关系;氏族典,指姓氏来源及显贵人物;人事典,指人的身体、年岁、命运、感应等;闺媛典,指所谓的古代名媛、烈女;艺术典,指术数、绘画、游艺等;神异典,指祭祀、鬼神;禽虫典,指禽、兽、虫、豸;草木典,指花草、树木;经籍典,指诸子百家;学行典,指明贤学者;文学典,指文学名家;字学典,指字体源流;选举典,指取士之科;铨衡典,指封建官吏选拔官吏之法;食货典,指土地、赋税、钱币;礼仪典,指祭祀;乐律典,指音乐、歌舞;戎政典,指战事、兵法;祥刑典,指历法、刑法;考工典,指科技及制造。

“典”下所设的“部”,其含义一般就比较容易懂了。

利用《集成》检索资料,首先要确定该资料属于哪个汇编的范畴,然后通过目录查其属于哪个“典”哪个“部”就可以查到相关的内容了。例如,要了解我国杂技艺术的原始状况,我们可通过查“博物汇编”下的“艺术典”再查属下“技戏部”和“幻术部”就能查到相关内容了。再如,查某些地域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情况,我们可在“历象汇编”下的“庶征典”里,查“地异部”就可以了。

《集成》编撰时间距今较近,所以知识材料更为广泛和切合实际。对于明末清初西方科学传入的有关方面的内容,从此书中多有反映。特别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技术和医药等方面保存了许多尤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虽然《集成》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倍受推崇和重视,但也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其表现在它所收集的资料大都是转录其他古代类书,不完全摘录原著,有的地方对原文任意删节和割裂,错字、漏字常有发生,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参考前人对该书内容所作的考证,或查看原文。

参考文献:

〔1〕裴芹.古今图书集成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施廷镛.中国古籍版本概要[M].商务印书馆,1933.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