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对和谐社会的内涵、意义、构建路径等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从而使和谐社会思想更加成熟。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启示作用,也给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我们要不断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科学有效地处理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使人民共享和谐社会建设的红利和成果。
关键词:和谐社会;启示;民生;马克思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56-03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新探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对我国今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在这一时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避免各种社会矛盾,走向“黄金发展时期”的重要举措。所以,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消除各种不协调和不均衡,避免社会混乱和发展滑坡,对执政党来说,十分关键。我们党从提高执政能力的角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实现前一种发展局面而避免后一种发展结果。
一、全力关注民生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民生问题是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和内在需求,它至关重要。我们党必须加强自己的责任感,秉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增加人民对社会的满意度。对于社会上的就业、教育、社保等一系列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民生问题,我们都要依据人民的生活需求提出合理的安排意见和具体方案,进而突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石。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来增加人民的坚定信念,对社会和党充满信心,进而全社会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二是实现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鼓励多种形式的就业,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就业的稳定性。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三是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做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收入同步,不断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收入比重[1]。政府应该发挥其在扶贫减困中的主导作用,适当控制与分配财政收入进而达到地区平衡发展。我们应本着脚踏实地的态度,为民办实事,扩大社会救助的投资范围,提高人民的素质,达到高层次的救助水平。另外,我们还应该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和继续深化救灾应急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切实发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整体效能等。
二、努力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
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并共同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平与效率都要求我们审时度势,要实现二者相互兼容并共同增进,就必须调整好两者间的动态平衡[2]。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原则。十五大指出根据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可以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十六大继续丰富了分配制度的内涵,认为我们要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要落实分配政策,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悬殊,提倡奉献精神。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作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改善以往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同时各种生产要素也要按贡献参与分配”。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正确处理按劳分配和实行多种分配之间的关系,鼓励部分先富,注重公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3]。
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是指我们要把人放在主体地位上,同时也体现出了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关键。人的和谐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是否和谐,因此我们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路线,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因此,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的大力发展,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该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团结各方面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去继续不断解决矛盾,增加和谐因素,做到促进社会公平及发展稳定和谐,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而达到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而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生活。人的主体性决定了人可以发挥积极性,建立一个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创建更多的物质和文化财富时,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容易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则会创造得越多。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只有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要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全社会上把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一种互助友爱、共同进步的和谐人际关系,全体人民要齐心协力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来保证我们的安定团结和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际关系的和谐不能只靠道德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前行的条件,也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团结、国家统一[4]。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关系不仅难处而且疏远了,很多人开始变得孤独,甚至得抑郁症。这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当前从政府的角度而言,需要通过法律的引导和执行,来消除矛盾和冲突,并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加强人民群众的和谐意识,采取人们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宣传和谐,进而逐步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和谐观和价值取向;政府在执行公务时,本着公平的原则,平等地调解人民群众间的利益分配,帮助人民群众及时得到法律的救济;从群众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多参加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生活,凡事多考虑和谐,这样潜移默化地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四、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全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提出我们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更加珍惜自然,使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观念,我们党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道德观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本着尊重自然的伦理态度、遵循自然规律的理性态度及保护自然的实践态度,重视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资源,做到推动生态系统服务于人类,协调好环保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当代与未来发展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并且合理地利用自然来为我们的发展服务。同时,政府还应注重开发、利用现代科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发展;向人们宣传环保科技知识,提高人们的思想向生态环保趋近,从而做到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石,同时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构建防范冲突机制,营造和谐的国际和平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和思路。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都会面临各样的危机与冲突,这时,我们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外战略来维护国家的利益。邓小平认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胡锦涛“和谐世界”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共同开发”的思想,这对我们努力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一贯都坚持并渴望与别国建立和谐关系,这些都通过我国参与并处理国际事务和冲突而表现出来。如: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通过政治手段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为非洲国家和一些受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资金;参与并缓解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局势等。在海洋能源上,与越南、菲律宾等国达成共识,采取“求同存异,共同开发”原则;与印度、俄罗斯和越南的边境贸易蓬勃发展;同法国、俄罗斯及意大利举办“文化年”活动等。中国同各国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也分别在世界大国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平衡各国关系的立场上来说,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所以我们正确认识国际经济发展的现状,直面来自西方国家政治模式的挑战,国外思想文化的制约,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的挑战,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等,投入相关资源去理智应对这些潜在的、现实的挑战。我们需要尽力加强与各国的密切联系,解决经济全球化风险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和冲突,建立健全防范冲突机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安排,消除所有的冲突与分歧,求同存异,尊重各国国情和选择,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平等、协商、互利与合作的态度处理各国相互之间的一切问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图发展,构建和谐的国际环境。虽然国际环境有时可能具有消极的制约和影响,但是我们面对外来的压力和挑战,不能脱离国际社会而孤军奋战,必须参与国际合作,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参与一切国际合作,据理力争,营造和谐的国际和平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建立落实工作责任制,完善社会治安工作,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及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科技进步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人民出版社,2006.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王伟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党史研究,2006,(3).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