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中的道德理念之探究

2015-03-26 23:19王京香
关键词:道德理念精神

王京香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102)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断流的文明。从华夏文明开始,几千年来,中国精神贯穿古今,兼容并包了多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文化理念。如今,时代在进步,技术在革新,中华文明重新崛起,中国精神再次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关注,而中国精神中的道德理念正是其灵魂所在,更加具有研究价值。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和本质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所谓精神,就是指人之精气神,精神是否饱满,从传统医学上来解释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同样的,国家的精神是否旺盛也将直接导致国家的繁荣与否。中国精神,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从本质上讲,中国精神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华思想,代表了炎黄子孙几千年的气节和傲骨,梁启超曾言:“形质的文明易,精神的文明难。”华夏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不曾断流的国家,正是藉着独特的中国精神的顽强而鲜活的生命力。

1.天人合一的中国精神

在中国,古人讲“道”信“道”。当人们望向浩瀚的星海,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老子就认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道德经》第三十四卷),说的是“最为博大的自然规律,广泛地渗透在天地万物之中,既可主宰万物,又可协助万物。万物正是倚仗着道的法则赖以生存发展的。”老子的思想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对“道法天人”做了系统的解释,先有屈原的九问,再有易经的八卦,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天地知识的探索,对未知事物的追寻。这是一种求知的中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创生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要为中国探索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求索,也正是对中国精神的当代传承和发扬。

2.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不断地奋斗,创造了耕作、结织、造纸、制陶等一系列的古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往往是为了解除民众的苦难,与为公众利益而奋斗的责任和使命联系在一起。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冲破了一次次危险,无论是百年前的拯救危亡,还是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万里长征,还是抗击外来侵略的卓绝苦战,这些历史事件中所折射出来的自强不息精神都是那么感人。如今,这种精神同样也成为了中国人勇于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它形成了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改革精神等等一系列具体的行动精神,在社会中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想而接续奋斗。

3.宽容团结的中国精神

《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的是“人要以宽厚的态度包容万物”。中国古人除了提倡自强不息的精神之外,还要求人们要有广博宽容的心胸。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文明从未断流,尽管多灾多难,但始终奋进向上,就在于中国人不但具有刚健、弘毅的自强精神,还拥有着宽广博大、包容万物的情怀。中国古人曾言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对不同的文化甚至外来的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如今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能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为缔造富强文明的中国而努力奋斗,正是这种宽容厚德的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千年来中国本土的宗教与外来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及教派能够和睦相处,相得益彰,更是得益于中国这种宽容博纳、和平友爱的精神。中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拥有过最强盛的文明,但从未恃强凌弱,发动过侵略战争。明初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非但不曾占领人家一寸土地,反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馈赠物品给当地人,以传播中华的文明。

除了宽容,“厚德载物”还体现了团结友爱,亲和助人的思想。团结友爱,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社会价值。上世纪90年代特大洪灾,人民和解放军众志成城,搭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线;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们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在两年时间内,还给汶川人民一个美丽的家园;……无数的团结友爱事例就在身边。根据一项数据调查分析,中国精神中,团结友爱的认同感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中华孝道。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藉着这种团结精神,中国人克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艰难险阻,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已经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就是胜利,分裂必然涣散、必然失败。

(二)中国精神的本质

中国精神有古代精神和现代精神两种表现方式。古代的中国精神基于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兄弟,父子,君臣”为基准,然后逐步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也同样是我国文化传承千年的根本。现代的中国精神,在传统的思想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发展潮流的新的中国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赋予了中国精神新的定义和内涵,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使中国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为中国精神在面对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注入了现代性特质,使中国精神在新的历史境遇中获得了面对时代挑战的新方向和新动力。

(三)中国精神中的道德理念

数千年来,中国一直享有礼仪之邦和文明大国的盛誉,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以忠、孝、仁、义为基准,扩延开来,形成了整个华夏民族的道德体系。

道德理念,可以分为传统的道德理念和现代的道德理念。无论是道家的“道”,还是儒家的“德”,“道德”这两个字,数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的国家、家庭和个人前进的指南,左右着国人的一言一行。传统的道德理念造就了舜帝感动天地的孝老敬亲、孔融三岁让梨的兄友弟恭,也成就了岳飞肉身刺字,精忠报国。在古人的眼中,传统道德所代表的就是中国精神,二者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

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节奏和社会现实与古代大为不同,因此,现代的道德理念是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添加了现代的元素。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的道德建设树立起全新的标杆,这就是新的形势下的现代道德理念。八荣八耻的道德理念也是和中国精神相关的,比如第一条的“以热爱祖国为荣”,在任何时候,最伟大最炽烈的中国精神就是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也是我们的道德约束。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道德传统源远流长,但是近年来发生的很多案例让人心痛、警醒,中国的道德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2011年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再次震惊国人,对道德的讨论也被推到风口浪尖。国人在不断地拷问自己的良心,一个无辜的生命,在面包车下碾压,竟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国人的道德去哪里了?我们友善团结的中国精神在哪里呢?

关于“小悦悦事件”,一些人做过相关的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是:如果再发生小悦悦事件是否选择救助?调查结果是让人震惊的,有30%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去救,有49%的人表示会看情况选择是否救助。调查结果的背后,折射了人们的道德冷淡和人性麻木,也反映了我国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有关对“小悦悦事件”的后续调查表明,人们之所以选择盲目,是由于担心被“诬陷”而蒙受经济损失。此前的彭宇案让人心寒,2006年,彭宇好心扶起路边跌倒的老太,反被诬陷,自此之后,很多人碰到这种事情,都是避而远之,担心惹祸上身,即使对方是真的陷入了困境之中。当然,几经周折,彭宇案终于和解撤诉结案,当事人彭宇也表示,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会伸出帮助之手,我们好的道德传统还是要坚守,但此案无疑是对中华道德的一次无情撕裂。

除了小悦悦事件外,马加爵事件背后是丢失了同学手足之间的友爱,三鹿奶粉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是生产厂家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而各种炫富门事件则更是挑战了中国人传统的艰苦朴素的道德风尚,诸如此类的事件让人寒心,让无数国人心痛不已。痛定思痛,我们惟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止住道德滑坡,才有可能“从此不再受伤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大有希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经济腾飞的现在,我们比任何时时候都需要中国精神的照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谨记优良传统道德,唯其如此,我国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和受人尊敬的国家。

二、结合中国传统孝道探究道德理念在中国精神中的体现

(一)中国的传统孝道的现状

《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就是传统孝道,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历代的传承,儒家的孝道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人心中善恶的一杆标尺及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标度。中国人重视孝道,不但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精神象征,在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的时候,传统的孝道是题中之要义,党的十六大郑重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传统美德,将孝道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前在孝道文化上存在如下矛盾和问题:一是传统孝道的无条件对父母服从。儒家传统孝道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父母之命不可违”,这是一种极端的思想意识,不管对和错,子女对于父母的要求必须无条件服从,对于父母的思想必须无条件接纳。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即使在古代也被称之为“愚孝”,并非国人一直弘扬的中国精神。在社会主义纲领下的中华孝道则是,子女除了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赡养义务,还需要尊重父母,体谅父母,让父母更有幸福感。二是空巢老人现状堪忧。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目前,中国年轻的一代人中,多是远离了父母,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很少有人能够陪伴在老人身边。根据一组对20到40岁的年轻人进行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一年里能陪伴父母的平均时间不超过10天,有大约3%的年轻人已经有四年没有回家。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传统孝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统的孝道已经深入人心长达数千年,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它所营造的“敬亲、奉养、善终”等思想尽情尽理,即使在当代社会主义体系中,这些思想仍然是文明的,先进的。但是,我们在继承先人思想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是理性地对待孝道。孝道不是一味地服从和盲从,我们需要考虑父母的意见,但是在接受他们建议的时候,也要考虑他们的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存在着不可行的地方。在对待父母给我们教育的时候,需要接受正确的思想,去除消极的成分,辩证地接受,将孝道理性化。

其次是提升孝道的现代高度,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的孝文化需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使之更有时代感和现代性,因此,孝道的内涵就需要融进新时代的民主、平等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以及法律保障等内容。需要个体、社会和国家共同联动。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出台了相关的保护老人的法律条规,但和西方传统国家相比,还不是十分健全。应该更加细化保护老人的法律细则,尽量消除法律盲区。中国的孝道不但包括表面意义上的经济补偿,还包含了精神上的赡养,既要照顾父母和长辈的物质生活起居,还要考虑父母的精神感受,站在老人的立场去感受事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2013年,“常回家看看”的入法,就是中国法制走向完善与人性化的一个开始,中国要实现依法治国,就要完善法律的体系,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法律来保障老人们的权益,创新中华孝道文化。

三、弘扬中国精神,维护道德理念

(一)健全法律制度,维护道德理念

应该健全法律制度,维护道德理念,制定相关法规,弘扬中国精神。用法律来约束不道德的行为,让人们形成一种潜意识的雷池红线,让道德理念深入人心。道德行为在很多时候虽然不涉及到犯罪和刑罚的层次,但是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法制,才能更好地普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谐社会。

(二)加大媒体宣传和道德教育,让道德理念深入人心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道德思想、道德典型和反面事例,营造全社会崇孝氛围,发挥舆论影响力。加大教育的力度,普及道德课程,让全民一起接受中国精神的洗礼和道德理念的灌输。只有通过不断地教育和再教育,才能提高个人的素质,提高个人对中国精神和道德理念的认知,个体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才可能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进一步地对中国精神和道德理念形成最终的认知与内化。

(三)建立激励机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政府或者学校等机构应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和促进道德理念的传播和深化,让市民和学生从内心对于中国精神产生认同。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原始地促进人们的认同感和存在感,也能在一定的角度上对某种行为表示认同和赞许。2011年春,湖南师范大学学生易亮见义勇为后,受伤至七级伤残,但是校方在长达数月的治疗期间并未探望和给予嘉许,这是道德理念教育促退之举,校方应该对于该种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社会应该给予这样的行为一定的嘉许,如此一来,在学生和民众的心中才能知道孰是孰非,才能真正意义上普及道德规范,弘扬中国精神,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

四、结论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博大精深,内涵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传承的。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经济的崛起让世界接纳了我们,社会的改革改变了世界对我们的看法,那么在未来时代里,我们更要弘扬中国精神,维护优秀的道德理念,成为真正文明、富强的中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美好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道德理念精神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