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信贷风险的挑战与应战

2015-03-26 22:42陆金芳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银行业风险管理银行

陆金芳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步入以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质增效为重点的“新常态”,就宏观经济形势来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是按阶段划分去分析,则面临的挑战具有不同特色,需要我们努力予以把握: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速出现阶段性回落。从中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除了传统周期性总需求不足外,更重要的是结构性趋势已经发生了改变,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课题。从短期来看现阶段经济依然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的一系列强刺激政策,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也需要逐步加以消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发挥金融效用的中心。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银行的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将与银行业转型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现状,正在导致银行风险压力不断上升。与高速增长时期相比,银行业风险防控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向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一、信贷风险新常态形象描述

总体而言,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速由长期高速增长,向长期中速平稳增长过渡;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追求质量转型;增长驱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转变。受其影响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

1.银行不良双升 风险链条清晰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至7.5%左右的中速状态,经济景气度不可避免进入向下波动的周期,企业经营困难态势不断加剧,亲周期性行业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经济增长速度步入换挡期,就是风险传递逐步暴露的过程。表现在银行的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增量出现了持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出现季度环比净增加,三年来增幅达到50%左右,不良贷款率逼近了2%左右的上限,加上隐性不良部分,其占比可能已经突破了上限。风险传递的梯度特征明显,地区分布呈现从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逐步漫延至中西部次发达地区,预计从2014年四季度到今年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将会成为不良贷款新增较多的区域。

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风险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政府平台贷款风险与地方债务风险呈正相关关系。虽然银行融资平台贷款的总体规模逐年得到了控制,但信贷渠道以外的其他各类融资规模快速扩张,占全部融资比重不断提高。平台贷款还款来源相对单一,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交织,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长放缓或融资受阻,将给融资平台带来越来越大的偿付压力,或将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房地产市场隐含“拐点”或将显现,据IMF对我国50件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的调查分析,超过三分之二的风险因房价超高、市场需求降温、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所导致,我国房地产企业去库存收效甚微,为了维系运转房企绕道融资不堪重负,房地产市场风险逐步凸现。三是产能过剩行业形势严峻。部分处于“高产能、高成本”的行业风险不断集聚,在产能过剩集中地区部分存量贷款难以收回,企业增加节能减排投资,造成经营困难加大。来自行政压力的强制压缩或退出,极易造成资金链断裂。兼并重组可能引发企业悬空银行债权,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有所加重。

2.市场化凸显 流动性风险加剧

国家治理方式由传统治理体系向现代治理体系转型,治理能力有所提升,带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银行业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面临诱发的因素不断增多。一是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受金融消费者投资渠道多元化等因素影响,银行存款增速持续放缓,贷款增量资金需求旺盛,加剧了金融体系资金供需矛盾。二是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互联网金融业态、银行表外业务、个人理财、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对资金来源稳定性冲击日益显著。加之市场机构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大幅上升,资金在资本市场与银行市场之间转移,其频率和规模成倍提高,尤其是在月末、季末的特殊阶段,保支付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三是资金错配加剧。2013年6月下旬,持续出现银行间市场“钱荒”,当天回购利率出现快速攀升,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9.8%。银行为了追求利润短债长投,造成资金期限错配。一旦短期需要资金回旋余地很小,通过同业拆借筹集资金几乎成为唯一选择。四是声誉风险引发流动性风险。中小商业银行资金调拨实力减弱,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就会诱发流动性风险。2014年3月江苏射阳农商行因为有农民互助合作社、担保公司客户从事民间借贷,叠加机构更名被谣传农商行即将“倒闭”,引发了一千余人“挤兑”的严重事件。五是风险管理仍然粗放。部分中小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缺乏认识,尤其是内控管理架构不全、责任不清、预测技术落后,流动性管理停留在匡算资金头寸的初级阶段。既无法前瞻预测流动性趋势,也没有切实的流动性应急预案,发生问题时只能依赖于监管机构关闭窗口,实际风险应对能力薄弱。

3.高速扩张暴露操作风险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井喷式增长,从资金规模扩张速度来看,到2014年三季度末全国银行业资产突破168万亿元,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65倍,年均递增19.10%。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家实施了强刺激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银行信贷呈现了高速增长,宽松的政策在经济增长中起到积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后期,央行控制信贷规模从严管理,为规避规模管理、行业限制以及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大量发展同业、理财、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抬高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隐匿了相关风险,限制了市场调控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从银行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来看,2008年以来银行员工已经由272万人增加到2014年末的355万人,年均递增5.48%。虽然低于资产规模增长13.62个百分点,但与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并不匹配,部分银行过度追求规模、市场份额,忽视风险管控、技术支持、经营能力的建设。稳健审慎发展理念和合规经营意识滞后,特别是风险管理不到位、内控执行不严格,导致风险隐患和违规问题突出,银行各类风险事件和案件突发、多发、频发。化解过去高速增长隐匿的潜在风险,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二、从顶层到底层多维度防范风险

如何面对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管控新特点、新变化带来的挑战,需要顺势而为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转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重点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1.强化风险管理顶层设计

国家应加强顶层研究和设计,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现代银行业发展规律,出台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指导意见。全面推进金融法制建设,加快完善监管法规体系,及时修订《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等法律,稳步推行存款保险制度,适时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加快制定银行业分类管理办法,可按照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系统重要性、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设计分类标准,实行有限牌照制度,推动银行业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的风险积聚。

2.明确高管层面主体责任

抓住公司治理关键完善治理结构,形成制衡有效、激励兼容运行机制,加强对高级管理层的激励约束,增强内部监督有效性,改进绩效考评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运营管理的稳健性。合理确定整体风险偏好发展战略,设定全口径大额风险暴露限额和风险容忍度,严格控制整体杠杆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工具、方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深入落实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前瞻思维”,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3.在转型中提高抵御能力

运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开发跨周期风险计量模型,准确衡量信贷风险;保持风险分类的一致性,准确反映资产风险状况。坚持审慎、稳健、客观的拨备政策,落实谨慎性、客观性、及时性和重要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进行准确计量,充分计提拨备;强化资本充足率的监测分析,保持各级资本充足。强化资本节约、有偿使用、风险调整回报最大化理念,通过资本配置、风险定价和绩效考核,强化资本管理目标的执行传导;建立以风险偏好为约束、以风险绩效为基础、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资本规划机制,制定具有约束性和实际可操作的资本补充规划;突出内源资本补充对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建立多渠道的外部资本补充机制,持续优化资本工具结构。

4.服务经济善于创新

银行业应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树立与实体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自觉服务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不断夯实风险管理的经济基础。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有进有退的原则,严格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地区的金融支持,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银行业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稳步推动金融创新,针对实体经济客户类型、需求特点、成长阶段,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研发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服务方案的专业性。

5.完善风险机制建设

当前银行业风险呈现高度复杂性、交叉性、传染性,过去对某一单点、某一条线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常态的需要。要持续推动业务治理体系改革,适应银行集团化发展要求,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分别实行子公司制、条线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和分支机构制改革。实现风险管理从单点单线管理向立体综合管理转变,从各自为政向充分协调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推进风险全口径并表管理,加强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上下并表、表内表外业务的内外并表、境内境外的本外币并表,切实防止风险隐匿、转移、传染、放大。坚持业务治理与风险治理相结合。

6.以人为本落实管理

突出对经济下行时期对人的管理,人是风险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人又是风险管理实践的首要对象,人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通过选拔培养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锻造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风险管理队伍,建立“人人有责”的风险管理体系。重大案件发生大多都涉及到道德风险,在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同时,要防范人为的道德风险。加强员工行为教育和管理,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水平,深入推进合规机制和合规文化建设。

7.提升风险监管效能

银行业监管部门应结合具体国情,推动监管治理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提高银行风险监管的有效性。梳理整合监管规则,充实宏观审慎相关的监管政策,构建简明清晰、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结合的政策框架。落实简政放权要求,优化市场准入还权于市场,提高监管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划清职责边界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交叉、重复监管、过度监管,提高监管的整体合力和效能。

猜你喜欢
银行业风险管理银行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