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SWOT分析*

2015-03-26 21:12:39谢丽威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民生科技

■谢丽威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尖端科技发展,强调突显国家实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从而导致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实用技术发展滞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进程加快,“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十二五”时期,确立了民生科技的发展地位和作用,把民生科技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而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从某种程度来说,一个地区的民生科技水平与人民的幸福指数呈正相关性。在山东把人民幸福指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当下,就发展民生科技进行SWOT 分析,以便更全面的认清和掌握当前山东民生科技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山东民生科技的加快发展。

山东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优势认知

(一)民生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通过强化服务职能、扩大公共产品领域、加大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等措施,推动民生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2012年,山东省在民生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实现3310 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56%,每年保持一个百分点以上的投入增长。为满足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山东省开始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大幅度提升科技投入尤其是民生科技的投入比重,促使农村、社会发展领域的财政科技支出与工业、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基本保持一致。2011年,全省研发财政投入快速增长,投入总额844亿元,占GDP的比重1.86%,财政科技投入也迅速增加,超过了100亿元;2013年,山东省设立“科技惠民专项计划”,是第一个以“促科技、惠民生”为宗旨的科技计划,3000万元经费的投入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惠及民生,重点解决关系民生发展的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科技问题。

(二)配套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强调,要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作为履行政府职责的指导思想。2011年,科技部专门研究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等文件,指导推动全国民生科技工作。随后,科技部、财政部于2012年配套推出了“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加大对民生科技的投入,拨付10亿元重点支持包括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9个事关民生的科技项目,大力度促进民生科技成果的加快转化和推广应用,并且鼓励转化方式及其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此背景下,山东省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关于贯彻国科发社[2011] 279号文件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并根据国家的要求和部署,着手实施山东省科技惠民专项计划,2013年山东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意味着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正式启动实施。日益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民生科技成果较为丰富

2013年,山东科技产出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学进步奖13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2项,其中,农业领域297项,工业领域866项,医疗、卫生领域718项,其他领域451项。各项专利申请量15.5万件,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8万件,增长67.5%。各项专利授权量7.7万件,增长1.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913件,增长19.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0.92件,比上年提高0.15件。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气象地震服务水平提升明显。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68次,重要天气预报109期。防雹保护面积2.9万平方公里。新增24小时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整体能力有效提升,共有测震台站127个,强震台站151个,新建县级地震台网中心10个。在农村民生领域,山东省加大投入力度,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工程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更为可喜的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极大地提高了抗旱减灾能力。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农村沼气工程加快实施。

山东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劣势分析

(一)投入渠道单一

当前民生科技的投入仍以政府财政为主。诚然,作为科技领域的公共投入,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有限的,政府的支出能力和效果都受到限制,尽管民生科技的投入相比于过去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全社会对民生科技发展的需要。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民生科技必然导致民生科技供给不足。民生科技与高新科技和科学基础研究不同,单个项目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民生科技内涵民生关怀,从小处着眼,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发明就能帮助群众生活的改善,而这样的小发明所需投入资金是一般小企业甚至个人都有能力承担的。当前,需要民生科技的领域愈发扩展,民生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及的,必须鼓励引导更多的私人部门投入到民生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来。

(二)适用人才短缺

目前,参与民生科技研发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任务和目标,往往是依据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来制定和完成的,至于科技的民生性、实用性、针对性,并不是首要考虑的范畴。例如,高等院校的科研人才,在从事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职称评价标准和科研经费数量。目前职称评定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论文、著作的数量和等级以及成果的获奖情况等因素,至于是否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是否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能顺利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并不是评价标准。针对当前的现状,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民生科研研发应用机制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成果应用缓慢

山东在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科技成果多,转化应用少。虽然科技成果的数量非常可观,但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不多,而能直接惠及民生的成果就更少了。究其原因,科研政策导向模糊、技术成熟度不高、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等硬件问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与此同时,因地制宜、运转有效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的软件缺失,加剧了成果转化难以落地。因此,加快推进民生科技应用推广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当务之急。

山东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机遇判读

(一)科技工作向民生科技倾斜

从全球科技发展的视角来看,“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或设立科研项目的重要导向,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趋势”。在韩国制定的《2025构想: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中,“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成为5个科技发展目标之一;印度明确的7个科技政策导向中的4项政策,都与民生科技有关;日本实施的《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主旨即是将科技成果还原于民。

就国内科技发展情况而言,科学技术发展已从“工业科技”向“民生科技”转型。随着我国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向民生科技领域倾斜,“十五”时期,科研经费在工业科技与民生科技的比例为7∶3,而“十一五”期间这一比例调整到5∶5。目前,我国民生科技的基本轮廓已经初现;其功能和“使命”确定为尽快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均衡、不协调、缺乏持续性问题,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利益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深入研究、发展民生科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群众对民生科技的需求强烈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在生存型社会,解决温饱问题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发展型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其追求的目标。在由生存型社会迈向发展型社会阶段,社会公众对公共科技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山东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和长年生活在城市里、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依然强烈,而东部沿海地区居民需求相对地集中体现在公共安全、环保、人口、健康等方面。民生科技的潜在需求正转化为现实需求,这些需求是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城镇化为民生科技培植土壤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民生科技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传统城镇化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城市人口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障碍。而当前大力推进的城镇化则是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转型,注重的是城镇化质量,要求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同步发展。智慧城市是将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最佳形式。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正向更高层次发展,核心是体现“科技惠民”的理念。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建设为民生科技提供了培育繁殖的土壤。“智慧山东”战略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山东有序推开,民生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威海发展新能源公交等环保项目、济南大力发展信息智能服务,通过走“民生科技+新兴发展理念+公众需求”的城镇化转型发展之路,强化产业核竞争力、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改善智能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从经济社会运行层面,赋予城市更高的智慧。

山东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挑战剖析

(一)公众对民生科技的需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消费者的需求会推动技术进步,而技术的进步也会促使消费者的原有需求在满足的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民生科技由于以满足个人基本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其相关产品和服务必然会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过程中促进消费者生活发生改变。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面向民众的基本需求,主要是满足民众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二是面向民众的公共需求,主要是指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需求,如环境、安全、教育等。根据受众群体的大小,民生科技分为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民生科技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民生科技。当前,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都得到快速提高,商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基本温饱也得到解决,正处于向小康社会迈进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面向个人基本需要的民生科技需求已由相关民生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转化为对质量、种类、功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公众参与度低、科技素养与民生科技之需不匹配

民生科技的蓬勃发展,与民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就现状而言,科技成果专利,单位部门申请的多、个人申请的少;职务授权的多、非职务授权的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人民群众参与民生科技的渠道有限,创造民生科技、推动民生科技发展的作用尚没有发挥出来。实施民生科技的前提条件便是让亿万民众充分地参与到这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

民生科技的研究开发、民生科技的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新要求,要求从业人员逐渐向智能型、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方向转变。虽然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有所提升,但与当前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常识有所了解,但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较为欠缺;部分就业人员素质达不到民生科技相关的岗位要求,即使是获得较高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局限于本专业高精尖知识,对于基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不甚了解。公众参与度低、科技素养与民生科技之需不匹配,已成为民生科技推广和发展的制约瓶颈。

(三)民生科技测评体系亟待提升公众认可度

民生科技的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测评,从而全面把握民生科技发展走向,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完善配套政策,确保民生科技沿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运行。当前,山东民生科技测评体系不完备,在对民生科技发展质量的测评上,缺少权威、专业的部门或组织,也缺少公众认可度的评价指标,致使民生科技测评在持续性、深入性上还有待提高。民生科技测评指标体系既应包含可测量的经济收益,更应包括良好的民生效益。目前,科研单位、高校院所的职称评定看重科研论文的发表和影响,政策指挥棒将科技研发和创新趋向功利化,重视科研成果,忽视民生辐射程度和质量。任何民生科研成果都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这就要求建立起与此相匹配的适时监控、有效反馈、评价全面的体制机制,把那些反映公众对民生科技发展状况的认知、感受、评价、态度等项目,即受众对民生科技发展的认可程度怎么样,作为民生科技测评体系中的重要参照指标,切实把民生质量的提高作为评判科技发展的重要维度。

山东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未来走向

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是山东民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山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快培育和发展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绿色建筑等民生科技产业,培育了新业态,开发了新市场,创造了新经济增长点,增加了新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进一步加大民生科技投入、强化民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民生科技政策、促进民生科技国际合作、提高民生科技的宣传和社会服务能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开展民生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政策的实施和发展,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民众才是这些政策能够贯彻实行的肥沃土壤。所以,要想成功地贯彻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必须先让广大民众真实地了解这项伟大的民生工程,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这项工程的建设中来,合力夯实民生工程的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

1.秦元建等.湖北省民生科技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5).

2.马腾跃,杨焱明.让科技的红利普惠大众——写在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启动之际[N].科技日报,2013-05-06(08).

3.赵刚.加强民生科技已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新导向[J].中国科技论坛,2008(01).

4.贾品荣,赵钢.民生科技的战略要义与政策着力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9-01-21(01).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民生科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科技助我来看云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科技在线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