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俭福 宫 捷
(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江苏 扬州 225127;2.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6;)
依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高校一直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开设了很多相关的公共课程,如:法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学等。可以看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比重非同一般。但细细体味,这些课程虽内容丰富,涉及政治、文艺、道德修养、法律甚至心理学等方面,但受课程自身体系的局限,缺少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教学核心,使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显得有形无神、杂乱无序。因此,构建一个形神兼备的人文社会科学公共课教学体系,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向深层次开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它以人的共同体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多种积极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探索是其最本质的追求。
人文教育是指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通过净化和提升,最终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这种教育内涵决定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课程是最合适的,也是最重要的人文教育的途径。作为载体的教材就需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受到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濡养。
然而,现在许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以此为基,原因很多,其中一直以来很多人相信自然科学万能从而挤兑人文精神是重要原因。所以,学校往往重视不够,人文教师也纷纷转岗。这种轻视也导致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没有遵循抓“主纲”的整体观念,而是通过各取所需的方式进行设置,人文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性和系统性,各科目的教学要求和体系各成一体。这种围绕自身系统散乱设置的课程安排往往使学生的上课热情大打折扣,最终使公共课程沦为被学生混学分的境地。“一个人光有理智和知识是不够的,他还要有情趣、感觉、浪漫、想象力、精神沉思等品质,这些属于心灵内面的事物,是无法通过科学主义的方法来理解的。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知识,也知道技术发展的规律,但他思想僵化、感觉苍白,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缺憾?”[1]提倡人文教育,就是要把一直受压的人文传统重新解放出来,使学生在科学和人文中重新找到一种平衡,并在这种平衡的世界观中规划自己的人生。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人文稳固的三足鼎立特质及精髓(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以人的心性为研究,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形成稳定形态,并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成为其生活中割舍不开的一部分。因而以儒礼、佛法、道行三位一体为灵魂的人文精神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里都烙下了它们的痕迹。儒家的“仁义”或道家的“道法自然”或佛教的“明心见性”撒落在中华传统的文史哲、经史子集等经典中,也以“好男儿志四方”、“强扭的瓜不甜”、“善有善报”之类的感悟熔铸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理念。儒家教我们脚踏实地做事,自我实现;道家教我们放飞心灵,自我超越;佛家教我们看清世事,自我醒悟。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化特性使中国人的人生具有弹性,使中国的文化具有特异的灵性。系统而简明地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精髓,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看清别人。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以之丰富并濡养自身的精神世界。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未来人类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冲突,文化正在决定民族、国家、世界、文明和全人类的命运,文化的力量正在逐渐超越包括军事武力在内的其他力量而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力量。“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2]这是专家学者在2011年2月18日第二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上达成的共识。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应是高校人文社科公共课教育的重中之重。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应该增设中国哲学简史或概论作为公共课程,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作为中国人生命中一部分的包括儒、道、佛核心思想的传统文化思想,帮助大家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可以配合《大学语文》中的经典作品、艺术作品或实地观摩(如寺庙、道观等)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知晓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分析、去看待融入在每个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对作品体现的思想能理解得更完整、更透彻,而不再零敲碎打地断章取义。通过这种“纲举目张”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理解《祥林嫂》中鲁四老爷的言行,《西游记》为何要宣扬佛法无边……这往往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也使他们容易理解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表现和追求。美术、音乐等艺术性强的课程里一样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令人在愉悦的欣赏、享受之余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有了传统文化的奠基,精神世界丰富厚实了,为人处世的境界也会相应提高。但精神世界的充实不代表我们要安于物质世界的贫穷。“安贫乐道”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性需求。历经沧海桑田,跋千山,涉万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因而我们还有必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以开阔视野,有助于我们生活得更精彩。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学家韩秀云提出:“如果你不懂宏观经济知识,不会看汇率、利率、税率,不知道经济增长率,不了解物价指数的正与负,不知道失业率的高与低,这些数据的变化你都不知道的话,你怎么能去投资,怎么能去选择职业,怎么去搞好你的企业、搞好你的城市,乃至你的国家呢?你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经济规律,从而在宏观经济大潮中,把握机遇、减少风险。”[3]虽然无法要求人人都具备完整的经济知识,但对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学生是有提示作用的。
种种现实情况表明,面对新的形势,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结构,对宏观经济知识不学习、不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脉络不了解,面对经济变化茫然不知所措,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可能自己辛苦经营一生的“一亩三分地”一夜间就会化为乌有。所以宏观经济知识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企业、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寻求财富保值增值的知识瓶颈。例如当中央银行打开控制货币供给的“水龙头”时,它就在告诉大家:“借钱消费吧,贷款利率已经很便宜了;借钱投资吧,资金成本已经很低了。”[3]中央银行把钱放出来,就是要把经济拉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多了;相反,当它感觉经济太热的时候,就会提高利率,抽紧银根,减少贷款,压缩投资,用一系列的措施减少资金供应,关紧“水龙头”,把货币抽走,这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减少了。又如人民币升值,对航空、造纸行业是好事,对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来讲则相反,这就会影响我们的就业取向。对我们来讲,无法改变宏观经济的运行轨迹,唯一要做的就是去适应这种变化,把我们的知识变成一种能力,把我们的经历变成一种财富。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把这种认识灌输给我们的学生,鼓励学生关心国家政策,努力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适应新的变化。所以,高校公共课中也应增加宏观经济知识,让学生了解经济政策和自己的生活是如何息息相关,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可以介绍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知识以及创业实例或进行创业实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感性体验,达到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这能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日后走出校门顺利就业和创业助一臂之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曾一连用了几个“太”来描述当前高校学风教风共性问题的社会根源:“外面的世界太功利,学校氛围太浮躁,责任意识太欠缺,师生距离太疏远。”[4]纷扰的世界很容易使青春期的学生看不清方向,辨不清本质,需要我们这些“解惑者”给以正确的引导,在传授技能、知识的时候,引导学生追求精神成人。一个既有知识技能、又有精神感召力和理想人格的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对此大学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整合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立足人文,改革过去那种课程学科化、过分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状态,建立以人文精神为统帅,经济知识为武器,跨越“学科本位”的创新课程体系,用儒家的社会哲学辩证法、道家的自然观辩证法、佛家的心性修炼去认识人生,用可行的经济手段去开拓人生,使我们的青年学生既能抬头“仰望星空”,又能低头脚踏实地,多些快乐,少些迷茫,在高校学习中得到身心的良好发展。
[1]谢有顺.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0f500102dx4p.html,2011-11-27.
[2]刘好光.国家软实力不行不打自败[EB/OL].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07/50096 06_0.shtml.
[3]韩秀云.推开宏观之窗[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4]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把学风教风建设真正作为学校发展之本[EB/OL].http://www.gx211.com/news/2014228/n678817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