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峰
你有没有发觉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忙死了”,但语气却有点无奈又自豪还加点炫耀。“我正在拼命完成一个将在米兰展示的剧本和演讲。如果我有了一个助手的话,我还能将时间缩短几天!”。或者是这样:“我一星期要辛苦工作100个小时,老板仍然再提出新的要求。也许我该调整职业规划。是时候该进一步了。”
似乎人人都处于一种快生活节奏的高度警备状态,在一天24小时里要做许许多多的事情,时间永远不够用。然而这种紧张忙碌里又充满了焦躁式的炫耀,就好像有别人在定时,同时又得表明你完全掌控你的人生游戏。忙碌已经成为社会地位的标志,穷人才有休闲的时间。
被污染的时间
1928年,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在他的《我们祖孙的经济可能》一书中预言了一个世纪后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说,此时欧洲和美国的“生活标准”会大大提升,以至于没有人还需要为挣钱发愁。凯恩斯强调,“我们的祖孙每天大约会工作3小时,即便如此,这仍超过了社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
现在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纵观我们的生活,似乎凯恩斯的预言不太准确,而且更像个天大的讽刺,我们承担了工业社会以来最繁重的工作强度。
《华盛顿邮报》记者布里吉德·舒尔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描述自己的生活是这样的:起床、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上班、接孩子、做晚餐、监督孩子做功课、洗衣做家务、遛狗、还账单、回答电邮、爬上床没睡几个小时、又醒来,重头再来。周末也好不到哪里去,她要准备大餐,带孩子去看牙医,采购日常用品,而同为记者的丈夫却夹着一箱六罐装啤酒去朋友那儿。
她将这种现象称为“不堪重负”, 这个名字立即引起大多数工作的成年人的共感和认同。在她的《覆没:工作,爱人并无暇玩乐》一书中她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将这些要做的不同的事情都相互融合了,以至于一天里没有明确的分段,例如,当你在闲暇时,用餐、看电视、运动或阅读之余,不时检查智能手机上的电邮信箱,就会感觉还在上班,工作感觉从没停过。研究者称这种现象为“被污染的时间”。很明显,女人比男人更加容易受这种现象影响,因为她们不太容易关闭脑海中不断播放的带子,一直在想那天应该完成的事情。但这仍然解释不了为什么时间压力是如此地不幸,人们还要吹嘘这点呢?
忙碌代表较高社会地位
从历史上来看,但凡富人都是最闲的。在讲述20世纪初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电视剧《唐顿庄园》中,一位冷漠的贵族从未听说过“周末”一词:对她来说,每天都有大把的闲暇时间。相比之下,穷人则是典型地终日劳作。苏黎世大学的经济史专家汉斯·约阿希姆·沃斯说, “判断一个人是有钱还是没钱,只要看他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了。”
然而在当今的发达经济体中,情况发生了变化。富人的工作时间已经开始超过穷人。在1965年时,拥有大学学位的人——他们往往容易成为比较富有的人——还能比仅仅上完高中的人多享受一点闲暇时间。但是,到2005年时,他们每周的闲暇时间反而比后者减少了8个小时。据去年发布的《美国时间利用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相比没有高中文凭的人,拥有学士学位及学士学位以上的人,每天要多工作2个小时。其他的调查显示,在每周工作时间通常超过50个小时的美国人中,拥有大学文凭的比例已经从1979年的24%上升到2006年的28%。相比之下,没有读完高中的人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这种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其中之一同经济学家所说的“替代效应”有关。工资越高,闲暇的代价就越大;想休班,就得牺牲挣钱的机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顶层的收入迅猛增长,而低于中位数的人群的收入要么处于裹足不前,要么有所下降。于是,日趋严重的不平等就会鼓励富人多工作,穷人少工作。
当然也有可能那些厌恶安逸的人们之所以一开始就较为富有,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本身就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他们也愿意为了忙碌带来的持久的充实感付出精神上的代价。而且有钱人更容易焦虑,因为他们一闲着就百爪挠心,迫切地想要填满自己的休闲时间,没事找事做。据说有钱人会更理性、更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时间的珍贵。所以常人浪费了时间会觉内疚遗憾,有钱人浪费了时间会感天崩地裂。如果这个理论没错的话,他们期望自己的空余时间能够效用最大化,所以富人们越来越忙碌,相对比较贫穷的人才有时间休闲。
忙碌既然能赢得社会地位,那么你越忙就越重要;因此,人们争先恐后的想要变忙,或者至少显得很忙。舒尔特咨询了北达科他大学的研究员安伯内特,后者收集了五十年有余的假期信件,发现其中的时令祝福越来越少,而人们对过去一年如何忙到焦头烂额的描述却越来越多。基于这些文件,安伯内特得出结论,拥有更满的日程安排成为了新的攀比方式。在最近的某封信中,一位母亲吹嘘道,为了将孩子送去参加繁多的活动,她“一天得开上一百英里”。 安伯内特说,“人们真的有这么一种‘我忙我骄傲的态度。”
其实可以不忙
但是这种忙碌或者假装忙碌的生活,是否对我们有益处呢?弗罗伦斯的心理学家安德斯爱立信称“工作时间拉的时间越长,实际上越无法达成工作目标。”休憩时我们常常豁然顿悟,因为人脑是在我们休息时解决问题,让我们能以新的观点面对下一波密集的工作挑战。也许有人可以连续几周都工作60小时,但最后还是会累坏,并失去创意与创新能力。
而且工作时间长不能代表你的工作能力强,反而凸显你的缺陷。Menlo Innovations是美国的一家软件公司,在这里,员工下班后若久留办公室的话,代表该员工没有效率,有可能因此被解雇。如果失去工作自然也就沦为没钱阶级。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告诉自己没那么忙。这是“时间之父”约翰·罗宾逊的秘诀。他没告诉我们要静坐,或拿更多假期,或来个深呼吸,或走在大自然中,或做任何一件事情,而不过是不断告诉自己:自己不是特忙,事实是:我们的确并没自己想象中那样忙,这将有助我们摆脱负面的焦躁情绪。因为我们的自以为很忙,往往会形成很多个人与社会的不良后果,比如不必要的压力、疲惫状态、错误决策等等。
另一个方法是:减少时间零碎化,不要中断闲暇时光。研究者本·胡尼卡特认为,当你在休闲时,不要去想其他的事情,比如瘫在沙发上看电视,就不要再去看手机查邮件,而是体验“当下的奇迹”,又或“开放地面对当下这一刻”,是此时此刻活着的感觉,而不是非要做这个做那个不可的日程表,否则闲暇时光会被吃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