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维峰
初访方庄第三幼儿园,是在一个阳光的早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与教师们的耐心沉稳,印在人心里,顿时有了一种暖暖的温馨。孩子是初升的太阳,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早期的儿童教育和特色儿童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人们对生命教育日趋理解和重视的同时,各个学校对如何践行生命教育给出了不同的答卷,方庄第三幼儿园也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者中的一员。而本文以方庄三幼园长吴东慧的教育理念为例,旨在传播这一生命理念,感受阳光下的生命幸福。
《中华儿女》:您能简单地描述一下学校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吗?学校是如何践行这一培养目标的?
吴东慧:方庄三幼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尊重儿童的发展,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有所成长。这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希望这些可爱的花朵,在“阳光文化”的滋润下,都能快乐绽放。为此,我们也做了很多积极地探索。
我认为应尊重儿童,实现共同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是明天与未来。特别是对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是一样的生命,一样应该得到尊重,获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成长机会与美好的童年生活。
自2007年我园正式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以来,7年先后接收特殊需要儿童57名,现有特殊需要儿童7名,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分别进行全日制融合,半日制融合和个别训练。
我园由园长亲自负责特殊教育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特殊教育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有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7人,6人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包括区级骨干教师1人和区级新秀教师1人,配有资源教室和个训室。
从“十五”开始,我园就承担了有关特教工作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打造了多元平台,贯彻“阳光文化”内涵,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自信展示的空间。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儿童发展,如:“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活动、“让阳光照耀美好的未来”大班毕业典礼、以“爱祖国爱科学”为主题的科学月活动……这些活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表现的机会,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建立了自信,成为“成功的自己”。
方庄三幼是一个洒满阳光、充满温暖的乐园,在这里,我们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中华儿女》:您能简单地回顾一下方庄三幼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吗?刚才您一直有提到“阳光文化”,请您详细地解释一下“阳光文化”的内涵。
吴东慧:首先,我们方庄三幼,坐落在北京市最早的小区——方庄小区。它创办于1995年,在创办之初还是非常艰苦的。到了1999年,我们被北京卫生局评为“市级卫生保健幼儿园”;在2002年我们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在2005年我们又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市级示范幼儿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有18个教学班,500余名幼儿在这里学习、生活。目前我们的教师有80余名,一线在岗教师有50多名。在19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初草创到2003年,幼儿园从十几名幼儿到一园两址的办园规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北京市卫生保健示范幼儿园”、“北京市市级示范幼儿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2003年至2008年,我们以“团结、求实、进取、创新”为文化核心,实现稳步发展。从2008年至今年,幼儿园开展了“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研究”,使我们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位教师,重新看待儿童发展,也使我们对幼儿园文化进行重新思考。逐渐形成今天的“阳光文化”。
“阳光文化”就是以尊重生命、尊重儿童、尊重教师为基础,秉承“让每朵花儿都盛开,让阳光下没有空白,让生命随阳光多彩”的核心理念。用七彩阳光照耀幼儿园的每个角落,人人享受到阳光的温暖,迸发出生命的光彩。建立“以人为本、优美、文明、有品位”的校园环境;用阳光般的热情追逐事业、放飞梦想,成就教师的幸福人生。形成“和谐、宽容、温馨”的人际关系;培养教师积极向上、向美、向善的生活态度;用阳光般的爱心温暖每一个幼小的生命,让孩子能够富有个性的健康、快乐成长。实现儿童“学会生活,勇于探索,做最好的自己”的成长目标。
《中华儿女》:和您接触之前,感觉您应该是一个事业型的女强人,但实际接触后明显感觉到,您对“阳光文化”的推行不仅仅局限于孩子身上,对园区的管理也别有特色,而且我们发现园区的团队凝聚力很强,您能不能谈一下您对于教师队伍的管理方式?
吴东慧: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以“八个一”的思路统领工作,使幼儿园形成市、区骨干教师为龙头,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为骨干,青年教师为后备军的合理梯队。具体而言,这“八个一”是:启用一个“敢”字,弘扬一个“团”字,本着一个“人”字,突出一个“德”字, 讲究一个“思”字,追求一个“勤”字,做到一个“实”字, 讲究一个“精”字。
说到管理,我们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基于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我们制定了“阳光文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我们自觉担当好三个角色:一是当好设计师,设计好学校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二是当好教练员,指导和帮助全园教职员工共同建设“阳光文化”;三是当好服务员,为全园教职工发展搭建平台,为儿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华儿女》:在当前,所有的学校,不仅仅是关注对教师的管理,更多的是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师的培训方面,您能介绍一下您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经验吗?
吴东慧:在开展园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形成了以“问题引导—研讨解决—实践论证—提升发展”为一体的园本研训方式。
我园形成了园长、业务领导,年级组长共同组成的幼儿园研究培训核心,通过园领导引领、骨干教师带头、保教人员共同参与的方式使园本研训确实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
在研训工作开展中,我园形成了以年级教研组为面,以专题教研组为点的研训网络,这两种组织形式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为园本研训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我们通过活动前反思——预测与构想;过程中反思——调控与应变;活动后反思——总结与提高。显著提高了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
我们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首先把同水平的教师组织在一起,研究共性问题,产生问题碰撞,萌发教师的教育灵感。其次,建立教师互助小组,把不同水平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再次,建立班级教师结对小组,班级教师结成互助团队,共同承担班级的任务。近年来,我们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华儿女》: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在课程构建方面的一些举措。
吴东慧:我们的举措主要是“立足三大模块,构建特色课程”。在课程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依据国家的教育要求,体现幼儿园文化,尊重儿童教育规律和学科教育规律。
我园构建的“阳光开放课程”就是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情境和氛围,增强儿童“乐学”的情感,让儿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也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以阳光般积极的态度走近儿童,以阳光般的热情去温暖儿童,以阳光般能量去研究儿童。
在课程的建构之初,我们吸取了大量了国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课程实施经验,在课程的建构之中,我们着眼于把课程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验室的设计上,我们为中国传统文化保留着重要的位置,大量加入了中国元素,造纸、篆刻、水墨画、刺绣、茶艺、泥塑等内容都设计成为幼儿可以操作的游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以“阳光文化”为依托的幼儿园开放课程,包括:阳光生活、阳光主题活动和阳光主题实验室三个部分。
《中华儿女》:您能不能针对上面提到的三个部分做一下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呢?
吴东慧:首先,在阳光生活课程中,我们提出了“一日生活,培养习惯会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要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建立各环节常规要求;为幼儿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提供良好、愉快的生活氛围,引导、鼓励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注重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其次,在阳光主题活动课程中,我们提出了,“激发兴趣会思考”的要求。
我们的阳光主题活动包括全园性的主题活动和班级主题活动。
近来,北京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孩子们总会被雾霾天气困在教室中,不能进行户外活动,好多孩子们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去玩呢?”老师说:“当我们看到蓝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出去玩了。”由此,便产生了这一全园性的主题“我爱北京,我爱蓝天”。
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小班幼儿进行了“我爱北京的吃和玩”、“节约用水”等主题活动;中班幼儿进行了“变废为宝”、“设计环保标志”、“塑料袋”等主题活动;大班幼儿则进行了“环保时装秀”、“节水、节电支招分享会”、“垃圾的处理”等主题活动;班级主题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以一个主题贯穿的活动。
在小班,结合童话故事体现游戏与生活的自然整合。我们选择经典童话故事,挖掘童话故事中蕴涵的教育因素,挖掘一日生活中与童话故事结合的环节,利用多种方法完成主题教育目标。
在中班,把主题活动与幼儿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相结合,主题活动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结合教育目标,挖掘主题的教育因素,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在大班,把主题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体现探索性和活动性。大班教师不仅要注意内容贴近幼儿生活,而且主题内容要具有探究性、创新性、合作性,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幼儿自己去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促进幼儿活动化的共同学习。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主题活动时,要为幼儿分工、合作创造机会和条件,为幼儿经验共享搭建平台。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获得的经验,建立幼儿自信心。
最后,关于主题实验室,我们主张孩子“主动探索会创造”。
在活动中,中大班班级开设不同的主题实验室,“有民族风实验室”、“小小厨艺实验室”、“科学家实验室”、“小工地建筑实验室”、“小画家美工实验室”、“小剧场实验室”等,在小班主要是“儿童生活实验室”。
每个星期教师会根据计划表做活动区百分比统计,考虑活动计划与操作材料是否适宜,幼儿是否爱玩,并寻找出本班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幼儿每天用我的日记记录自己活动内容、感受,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以及表达自我、沟通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在主题实验室中,我们还对教师指导的支架语言进行了研究,如:冲突解决、介入游戏、欣赏幼儿作品、经验共享等支架语言,这样有效促进了教师的积极教育行为的呈现。
在儿童主题实验室中,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直接互动,与教师的直接对话,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逐步养成积极地学习态度,乐于探索的精神,主动与专注的学习品质,独立思考与交流分享的习惯,计划与自我行为控制的能力,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快乐的游戏为儿童发展渲染亮丽底色。
责任编辑 吴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