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江波
(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卓越设计师的实习教学探索
廖江波
(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为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进行的卓越服装设计师教学实践,目前尚处在探索中;在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的“3+1”模式实习教学构成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以江西服装学院卓越服装设计师班的实习为原型,从实习管理模型的设计出发,就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市场需求;卓越工程师计划;“3+1”教学模式;服装设计;教学探索
卓越人才就是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和学校共同培养的,符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贴近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1]。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试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在教学上加大实习力度,采用“3+1”培养模式,加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力度,即在4年本科学制中用累计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通过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卓越人才。
在2012年开学伊始,江西服装学院在2011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中挑选了38名学生,组建了服装设计卓越工程师班,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探索应用型职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按照卓越计划“3+1”培养模式,在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实习教学工作。本文通过跟踪调研卓越设计师的一年实习情况,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了“3+1”模式在培养卓越服装设计师中的效用。
1.1 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
江西服装学院于2011年获得本科办学资格,2015年将迎来首批本科毕业生。如何让这批本科生高质量就业,是学校领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动下,学校开办了卓越服装设计试点班,基于卓越工程人才的稀缺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期培养市场需求的毕业生能赢得社会的认可。确切地说,卓越设计师培养就是一项教学改革。改革是一个发现不合适,而后引向新的合适的过程。新的合适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卓越设计师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互动关系。图1即是针对这一目标设计的实习管理模型。
图1 实习管理模型
1.2 以校外校办服装设计中心为实习平台
为了便于管理实习生,需要建立同企业沟通无障碍的平台,同时提供一个让老师能够随时入住企业的中转站,在实习所在地建立实习平台。为此,学校在福建省休闲服装名城石狮市成立服饰设计研究院,由研究院院长带领常驻石狮市设计人员同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并从事服装专业人才输送、时尚传播与推广、服装业务培训等服务。学校要求卓越班辅导员常驻石狮研究院,这样就形成了学校领导、设计老师、实习带队老师从事实习管理的三层模式。校外服装设计中心即石狮设计研究就成了学生的一个家,这里会让学生有所寄托。
1.3 实习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大特点,一是行业企业参与深度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作为该计划延伸的“卓越服装设计师计划”,需要寻找同“工程师”计划的共性来发展个性。卓越设计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产品的设计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卓越服装设计师人才是按教育部卓越人才的计划和要求,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职业设计人才[4]。在实习过程中同企业协商,学习以培养能够满足企业设计岗位的能力为导向,学生就业定位在服装研发部门。
2.1 企业管理制度与学生个性不兼容
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严格,有规定作息时间和严格的考核要求。实习生往往事先表示能够接受企业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持之以恒地坚持需要有一定毅力。提供实习的企业按照跟学校签订的协议,一般按轮岗原则锻炼学生。在一年时间的实习期中有两个月平车工,是在生产车间嘈杂的环境中从事单调而紧张的劳作,学生抱怨颇多。当学生一旦长时间不能按照企业规定上下班时,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就会对学生失去信心,不再安排专任师傅传帮带学生。这时学生会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产生懈怠心理。企业人事部门也会将学生实习情况反映给实习带队老师,主要反映是纪律性差、个性强,以及对职业的专注性差。对38个实习生的调查显示毕业后能够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工作的不到30%。据2012年江西服装学院就业部门统计,应届毕业生能在一个单位工作超过一年期限的比例在29%。如果实习生不能留在企业,企业就不得不权衡前期的培养成本。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企业对待实习生的态度也很敏感,企业更看重实习生踏实工作的态度,对实习生在专业上的表现并不是很在乎。实习生毕业后能为企业所用,有培养的潜力是企业最为看重的。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但耐挫能力较弱;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坚定的信仰;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观更加务实;追求自身思想独立,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5]。学生抱怨企业的急功近利,企业抱怨学生不够成熟,一旦成为常态实习就会流于形式。
2.2 市场需求与学生岗位要求相矛盾
服装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用工量最大的是车工、包装工、熨工及销售人员,而学生最期望的工作是设计师和版师。学校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也是以服装设计为主的。学生认为即使每月2 000元的设计师工作也比每月4 000元的车工更有意思。根据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的统计,2011年全国服装设计类本专科毕业人数为31 645人,如果都以设计师和版师的就业方向作要求,肯定是不大现实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巨大,多数处于低水平的、“流水线”式的阶段,真正懂经营、了解工艺的扩展型设计者甚少,这就造成企业的求贤与学生的就业不相称。随着普通本科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过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就业岗位供给正预示着深刻的变化[]。
2.3 实习成效评估问题
学生进入企业后实习成效如何,理应建立科学的数据统计;但这包括那些方面,如何统计等问题随之而来。仅凭企业和学生口头反馈,会显得太过主观。没有好的监督、评估方式,学生、企业、带队老师三方就处于放任状态,学生的实习就变得没有目的性。实习成效评估实际是督促企业和学生的一把利剑,有了这把利剑企业和学生自然不会懈怠。
3.1 做足企业实践前期准备工作,完善实习方案
“3+1”模式要求实习时间跨度达一年,这么长的一个实习时间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实习工作会虎头蛇尾。做足到企业实习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完善学生的最基本工艺技能。有了基本的技能可以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为企业创造微薄的利润,节约培养实习生的成本,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成为实习过程中的边缘人。校内依托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工程实验室、服装设计工作室等多种实训场地构建校内实践场所,进行仿真模拟实训[7]。第二在实习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校学习时要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毅力,通过模拟工厂工作让学生提前体会到企业工作的快节奏和艰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沟通、服从的素养。第三完善实习方案。针对学生设计的实习方案应具体、详细,落实到每一个阶段该干什么事,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等。第四建立双导师制,即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前面提到石狮服装设计研究院即在实习地方建立实习基地和服饰产品研发中心,提供学校实习导师,这样会让学生有根据地的感觉;学生和企业通过实习基地互相反馈信息,可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3.2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就业渠道
服装产业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培养目标上应着眼于服务整个服装产业。卓越设计师在组班时,不能将所有的学生都纳入卓越体系中来。卓越班学生在进入卓越班前,应有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整个职业发展可围绕设计技能展开。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应以市场为导向,秉承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这一大前提,可以做到:(1)扩宽学生岗位的选择,如设计师助理、服装设计师、面料设计师、花样图形设计师、陈列设计师、打版、制版等。(2)鼓励学生走向中小型企业,或应聘到以提供设计与版型的设计师工作室工作。根据纺织服装行业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5万多家服装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学生进入企业后应积极发展自己的设计智慧,创造条件带动企业的设计开发。(3)积极扶持有志愿创业的学生。呵护学生成为设计师和创业梦想,从小处着手,扶植他们的“小设计”,营造卓越设计师成长的生态环境,成就大学生的创业理想。国内在鼓励学生创业上也提供了不少优惠条件,如石狮提出了打造“东方的米兰”的城市计划发展服装创意产业,出台了一揽子措施包括提供住房优惠政策、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免费门面、实习补贴等。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也应该注意到这个趋势。(4)鼓励学生从事独立设计师工作。独立设计师在西方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独立设计师的身影。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高级定制、个性消费会给小众的独立设计师提供市场生存空间。独立设计师既扮演着服装设计师角色,又承担着服装品牌的经营自主权。
3.3 构筑校内校外市场化设计实战平台
学校应想法营造商业平台,引导学生探索如何用模拟来发展实战,以完备服装设计师应具备的条件。探索建立从学生个体、教师引导、学校支持与商业赞助的互动式模式。探索面向社会实现产学研对接的模式,构筑更高的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商业理念模式,促进学生完备知识结构,实现学生成为设计师和创业梦想。将设计理念和成果通过搭建的小型商业平台转化成可见的利润,以市场为检验平台,以产业领航、实战创业为后续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战型的成衣设计师。设计不是孤立的工作,设计者应为市场和生产成本负责,要求在培养学生时,应加入生产实践和营销管理课程,且不能流于形式。
3.4 优化考核内容,完善考核体系
针对江西服装学院卓越班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习管理模型的设计,建立以实习企业评价、实习技能考核和实习材料评价三个部分考核内容(见图2),逐步完善实习评价体系。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来自企业对学生在企业表现好坏的认可,动力是企业和学校给予的肯定。根据调查,学生进入企业这样一个新环境后,当周围的员工都在忙忙碌碌工作,无瑕顾及实习学生时,学生如果不能融入企业中去以工作充实自己,往往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实习评价体系给实习单位、实习生一个目标,学生带着这个目标做事就有一个方向感,在实习技能要求上则会变得更加主动。以书面形式设计成实习报告手册,对实习评价优秀者可给予学校奖学金及企业奖学金的双重奖励。
图2 考核评价体系
加快企业设计开发力度和发展服装创意文化产业,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卓越服装设计师的培养既是服务于服装产业对品牌溢价的追求,也是助推产业升级的需要。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国内市场需求的工程师是国内一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的一个尝试,从提出到开展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作为该项计划的核心部分一年期的实习还没有成功的模式可遵循。因此在管理模型的设计上应反复推敲,实习过程中应考虑到新生代学生的个性,并尊重企业需求。在学生实习前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实习方案,做到监管到位;让实习评价体系,企业合作效率评估做到有的放矢等应是很重要的。
[1]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4): 21-23.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edu.cn/html/e/jiaoyuguihuagangyao.htm,2010-07-30.
[3]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本科工程人才通用标准的第4条[EB/ 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312/160923.html,2013-11-28.
[4]卢新燕,董友军.培养卓越设计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之探讨:以服装设计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4):85-88.
[5]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4,(24):33-35.
[6]杨 璐,李作章.卓越教育生态下的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4,(1):43-45.
[7]邵一兵.“三位一体”艺工结合卓越服装设计师培养模式探析[J].艺术研究,2014,(5):164-165.
Practice Teaching Explortion of Outstanding Designer's Cultivation Based on Market Demand Oriented
LIAO Jiang-bo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Nanchang 330201,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fashion designers of teaching practice wa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Under the guidance of excellent plan,the“3+1”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Jiangxi institute of clothing fashion designer internship class as the prototype,started from the design of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l,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were proposed.
market demands;excellent engineer plan;“3+1”teaching mode;clothing design;teaching exploration
G718
:A
:1673-0356(2015)03-0093-04
2015-03-14
江西省民办高校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访问学者专项基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3-26-7);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14YB158)
廖江波(1980-),男,湖北安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E-mail:2847043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