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曾家棚滑坡变形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

2015-03-24 12:36:56伏永朋吴吉民王树丰闫举生
华南地质 2015年1期
关键词:斜坡滑动滑坡

伏永朋,吴吉民,王树丰,闫举生,李 明

FUYong-Peng,WUJi-Min,WANGShu-Feng,YANJu-Sheng,LIMing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

(Wuhan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Wuhan 430205,Hubei,China)

2012年5月31日,三峡库区奉节县鹤峰乡三坪村一组曾家棚发生滑坡险情,6月2日凌晨,即发生大规模滑动,由于应急预警及时,无人员伤亡[1]。曾家棚滑坡位于大溪河左岸,下距河口约11 km,2010年“长江上游宜昌-江津段环境工程地质调查”项目曾对该滑坡进行了重点勘查,查明了滑坡区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滑坡特征,滑坡发生后,项目组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应急调查和变形位移测量,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该滑坡在奉节一带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其变形特征和成因机制剖析,为三峡库区同类斜坡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1 滑坡概况

滑坡地处长江一级支流大溪河北岸,地理坐标:东经109°33′41″~109°34′11″;北纬30°56′47″~30°57′00″。滑坡全貌如图1所示。

图1 曾家棚滑坡全貌(2010年)Fig.1 Thepanoramaof Zengjiapeng landslide(2010)

滑坡为发育于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砂、泥岩、泥灰岩地层中的土质滑坡。滑体主要为崩坡积、残坡积、碎块石土;滑带为岩土界面,滑床为粉砂岩、泥灰岩。主滑方向139°,后缘高程272 m,剖面呈折线型,上部较陡,坡度20°,中部225 m高程附近为滑坡平台,地形平坦开阔,坡度3~4°,前缘近河段变陡,坡度25°。右侧以冲沟为界,沟内基岩出露,左侧以突出的弧形山脊为界,后缘以斜坡陡缓交接处为界,前缘直抵河床,淹没于水下(调查时水位160 m),蓄水前河床高程140 m,未见基岩出露,滑坡相对高差132 m。滑坡平面上呈簸箕形,纵长570 m,宽500 m,面积约28.5×104m2。纵剖面呈上薄下厚的“刀”型,平均厚度30 m,总体积约855×104m3。调查时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的诱发因素为降雨和三峡水库蓄水。最危险的地段为高程240~180 m的斜坡段。滑坡主要威胁坡体上8户20人生命财产安全,其次,一旦发生整体滑动,对航道及过往船只、码头设施造成威胁。

2 滑坡地质环境与基本特征

2.1 滑坡区地质环境

滑坡地处川鄂褶皱碳酸盐、碎屑岩低山区,大溪河自前缘由南西向北东流经本区,蓄水后水面高程在145 m至175 m波动,水面宽160 m至320 m。河谷形态为低山中宽谷,断面呈不对称“V”字形,左岸为中陡坡,平均坡度25~40°,右岸坡度稍缓,平均坡度20~30°。滑坡所在的左岸斜坡坡顶高程约600m,前缘直抵河床,高程140 m,相对高差约460 m,原始坡面形态呈折线形,平均坡度25°左右。

滑坡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具有连续集中的特点,夏季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mm,年降雨量极大值为1635.2 mm(1963年),极小值为721.6 mm(1953年)。雨季一般在5~10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76%,最大日降雨量为158.6 mm(1956年7月8日),最大时降雨量为82 mm(1870年5月29日)。

区域构造上位于巫山向斜南东翼近核部,岩层产状中上部180~270°∠10~20°、斜坡下部滑坡区340~350°∠18~22°,斜坡坡向南东,岸坡属逆向坡,区内地层及岩性、分布范围见表1。

表1 滑坡区出露地层岩性、分布一览表Table 1 The formation lithology and distribution in landslide area

受构造影响,岩体主要发育三组节理裂隙:①走向10~30°,近直立,宽张、平直延伸长1~5 m,每米2到5条;②走向300~340°,近直立,微张至闭合、较平直,延伸长0.5~1 m,每米1到2条,局部密集发育达到每米10条;③走向40~60°,倾向SE或NW,宽张、较平直,延伸长大于1 m,每米1到3条。

2.2 滑坡结构特征

据勘查资料,滑体上部为崩坡积黄褐色-紫红色碎块石土,结构稍密-密实,土石比2∶8~4∶6,碎块石成份主要为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大小一般3~15 cm,大的50 cm左右,呈次棱角-棱角状,强风化;下部为残坡积黄褐色粘性土夹碎块石,土石比8∶2~7∶3,碎块石直径一般3~15 cm,成分为泥灰岩,少量钙质泥岩,结构密实。钻孔揭露滑体厚度10~39 m,平均厚度30 m。滑带为碎石角砾土,棕褐、棕红色,硬塑状,角砾直径0.5~3 cm,表面磨光,次圆-次棱角状,成分杂,有石英砂岩、泥岩、泥灰岩,强风化。砾石表面可见擦痕,粘土具揉皱现象,局部存在次级滑带。滑带在滑体底部与滑床界面之间连续分布,厚度0.2~1.0 m,平均厚度0.5 m;滑床上部为粉砂岩,中下部为泥灰岩,浅层强风化,厚度一般3~10 m,岩体破碎,向下以中等风化为主,岩体较完整。

图2 滑坡变形位移矢量图Fig.2 The vectorgraph of deformation and displacement for Zengjiapeng landslide

2.3 变形破坏特征

前期变形特征:该滑坡为一古滑坡,2010年10月调查时,滑坡处于缓慢蠕滑阶段。变形区域主要分布在:(1)高程186~240 m之间,主要变形特征为近后缘的拉张裂缝和房屋开裂垮塌,多处地表土体塌陷,造成2户居民房屋损坏。比较典型的变形特征有:高程238 m左右的公路内侧发育两条张裂缝,走向240°、延伸长30 m,外侧下错1.6 m,附近公路见轻微变形、居民房屋开裂;高程215m处房屋地坪发育两处塌陷,直径2~3m,深1~2m,圆形。(2)小型崩塌、滑坡:曾家棚滑坡及周边发育数处小规模灾害,如右侧冲沟东侧发育一处崩塌,高30 m、宽40 m;前缘河床发育小型滑坡,高20 m、宽10 m,蓄水之前变形,蓄水后未见明显变化。另外公路一带因开挖存在不同程度滑移变形等。受上述滑坡变形影响,地方政府已对受威胁严重的居民开展了搬迁避让,并安排了专人进行群测群防。

复活破坏特征:2012年5月28日15时至29日13时累计22小时,奉节县降雨达到85.5 mm,次日(5月30日)滑坡前部发生塌岸变形,至31日凌晨随着前部变形范围不断向上发展,滑坡中部高程230 m附近出现拉张裂缝(承袭2010年裂缝位置),滑坡处于加速变形阶段;6月1日9时,滑坡中部平台(高程210~225 m)向坡下滑动,后部出现地面下沉,沉降量0.5~1m,进入临滑阶段;6月2日凌晨,滑坡中部水平位移达30 m,后部斜坡土体受牵引或失去支撑向坡下滑动[2],平均滑移速度0.63 m/h。至6月8日,滑坡整体滑移30 m左右,后缘形成高25 m左右的滑壁陡坎,其下形成洼地。滑动区纵长340 m,横宽300 m至600 m(如图2、3及表2),滑动范围主要位于中前部,滑带为勘查揭露的次级滑带,滑体厚度平均25 m(原勘查揭露平均厚度30 m),体积达350×104m3,滑体堵塞大溪河,其上居民紧急搬迁,航道受阻。

图3 滑坡复活滑动后全貌及变形位移点位置Fig.3 The panorama of the landslideafter slippingand theposition of thedeformation and displacement points

表2 滑坡地表典型点位移测量一览表(2012年6月21日测量)Table 2 The schedule of the surface displacement to the typical points for the landslide(2012-06-21)

野外访问调查及分析,曾家棚滑坡破坏变形顺序为后部拉裂、塌陷(2010年)-前缘塌岸变形(2012年5月30日)-后部拉张下沉(2012年6月1日)-前部滑塌、中部整体滑移(2012年6月2日)-后缘形成滑壁、其下形成平台(2012年6月2日以后),综合分析上述变形发育过程,并结合勘查剖面,表明滑坡由暴雨和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复合作用,暴雨起主导因素,其运动形式先推移后牵引形成的复合式滑坡。

3 滑坡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分析

3.1 影响因素

曾家棚滑坡是大溪河流域的一处大型古滑坡,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侵蚀和暴雨等五个方面[3-4]:

(1)上硬下软的岩性结构:滑坡区地层岩性中上部出露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中厚-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泥页岩、煤层,岩体以硬岩夹软岩为主,地表常形成陡坎、危岩,易崩塌;下部出露三叠系中统巴东组薄-中厚层粉砂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岩性软弱,地表多分布残坡积松软碎石土,易滑坡。该类斜坡结构在支流新民河及干流两岸广泛分布,尤以下游最为典型,该岩性组合不利于岸坡的稳定。

(2)构造破碎的岩体:构造上地处向斜南东翼近核部,整体呈上部产状平缓、下部产状稍陡的逆向斜坡。受构造影响,岩体主要发育NNE、NW、NE三组节理裂隙,其中NNE、NE两组宽张、延伸长、且与坡面走向基本一致,不利于斜坡稳定性。

(3)上陡下缓的勺状地形地貌:因岩性及构造作用,斜坡地貌上常形成上部陡坡陡崖、下部缓坡的凹形勺状地形,陡坡陡崖形成的危岩崩塌,为坡下松散堆积物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缓坡侧为其堆积提供了空间[5],使斜坡地表松散堆积愈来愈厚,压致下伏风化岩体产生弯曲变形,形成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变形弯曲松弛带,并最终形成软弱面(带),孕育滑坡产生[6]。

(4)河流的侵蚀:第四纪以来,大溪河谷持续下切和侧蚀,谷坡加高变陡,使库岸坡脚变陡,前缘临空,上部岩体失去足够的支撑,导致剪断破坏;特别是当软弱夹层(或潜在滑面)因冲刷在坡脚暴露后,易于发生滑坡。

(5)暴雨诱因:降雨饱和岩土体,增大松散堆积物容重;软弱面(带)饱水、力学强度大幅降低;降雨入渗补给,使地下水位急骤抬高和流动,产生巨大的动、静水压力和扬压力;冲沟壁和坡面被冲刷,破坏坡体完整性,甚至破坏保持平衡的关键部位;大范围的暴雨使河溪水位猛涨,雨后水位暴跌,对岸坡造成附加动力(冲刷坡脚造成坍塌,降低抗滑阻力;水位暴跌增大动水压力)。

滑坡区年降雨量丰沛、暴(久)雨期集中、雨量大,具有降雨型滑坡多发的气候条件。如1982年7月26日至29日,川东特大暴雨,奉节县降雨达700~740 mm,相当于年平均降雨量的2/3,最大日降雨量达350 mm,最大时降雨量58.8 mm,属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诱发了云阳鸡扒子滑坡、牛角洞滑坡和草堂河干沟子泥石流等[7-8]。

3.2 成因机制分析

通过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曾家棚滑坡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图4):

(1)斜坡形成阶段(图4A):大溪河由南西向北东流经该区,河谷不断深切,岸坡逐渐演化形成了上陡下缓的谷坡。

(2)崩塌孕育阶段(图4B):长江持续下切,上部硬岩陡坡、陡崖,在重力、构造、风化、卸荷等作用,岩体破碎,不断发生崩塌,陡崖逐步后退;下部软岩缓坡岩体风化、溶蚀、剥蚀强烈,地表形成残坡积和崩坡积复合松散堆积体。

(3)崩塌—滑坡形成阶段(图4C):曾家棚坡顶危岩体不断崩塌,陡崖不断后退,崩塌体向坡下不断堆积加载,加上下伏基岩持续风化、溶蚀,使松散堆积体愈来愈厚,强风化基岩弯曲变形,力学强度大大降低,形成软弱带,调查时滑坡左侧高程220 m附近残留河流堆积卵石表明大溪河在下切至220 m时以堆积为主,该段时间斜坡以接受堆积为主。

(4)滑坡滑动阶段(图4D):斜坡松散堆积体达到一定规模,土岩接触带(软弱带)形成隔水带,地表水下渗至该带后沿其向坡下径流,润滑该带,强度降低,堆积体产生蠕滑变形。河床持续下切至高程180 m左右,揭露该接触带后,前缘临空,斜坡变形加剧,并最终在暴雨作用下发生整体滑动,堵塞河道,形成如今高程220 m滑坡平台。

(5)古滑坡复活阶段(图4E):河流受滑坡影响,河床向南东偏移,并持续下切至130 m左右,三峡水库蓄水至156 m时,高程220~230 m发育拉张裂缝、平台上居民房屋出现变形、高程215 m居民发生地面塌陷,滑坡进入复活阶段。2012年6月,三峡水库退水至145 m过程中,奉节遭遇暴雨(22个小时累计降雨85.5 mm),受二者共同影响,古滑坡复活滑动。

图4 滑坡形成机制及岸坡演化过程示意图Fig.4 Theschematic diagramof theformation mechanismfor thelandslideand evolutionary processfor thebank slope

4 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

曾家棚滑坡由蠕滑变形、滑坡滑动形成古滑坡,发展到中前部大面积整体复活滑动,应力已经得到释放,下一步再次整体滑动变形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前缘库水位变动和人类耕植破坏、暴雨等诱因下,滑坡整体有进一步调整可能,变形以局部滑移和塌岸为主,不具有大的规模性和破坏性。

下一步滑坡破坏仅限于对航道和附近渔船的影响,滑坡肢解后,危害性减弱,仅对过往船只和附近水上设施、码头安全构成威胁,下一步建议对其进行群测群防。

5 结语

曾家棚滑坡是三峡库区大溪河流域堆积层大型古滑坡,在奉节库区沿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变形具有先推移后牵引的复合特征,库水位效应和暴雨是该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查明其地质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对研究该类型斜坡(滑坡)在水库蓄水后稳定性状况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硬下软的斜坡结构、构造破碎的岩体、上陡下缓的地形地貌、河流的侵蚀作用、暴雨等复合因素是诱发曾家棚滑坡的基本条件。

三峡水库蓄水周而复始的库水位波动、库水侵蚀和地下水位改变恶化了岸坡的地质环境,加速斜坡变形或滑坡复活。

大溪河下游及新民河两岸,特别是库区范围内两岸斜坡或滑坡,地质环境条件具有相似性,具备发生类似滑坡的可能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对该区建立地表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及地下水动态观测相结合的立体监测。

[1]程温鸣.三峡库区曾家棚滑坡灾害成功预警避险[EB/OL].[2012-06-04].http://www.cigem.gov.cn.

[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重庆市奉节县曾家棚滑坡灾害调查[EB/OL].[2012-07-11].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简报2012年第2期.http://www.cigem.gov.cn.

[3]李欣,王宝亮.三峡库区云阳故陵滑坡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J].现代交通技术,2010,7(2):32-36.

[4]李茂华,王金生,潘玉珍,柳晓春.三峡库区野猫面滑坡形成机制分析[J].湖北地矿,2002,16(4):39-43.

[5]伏永朋,李明,李逵,吴吉民.草堂河流域煤系地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J].人民长江,2012,43(10):92-94.

[6]伏永朋,潘伟,赵欣.黄腊石滑坡基岩弯曲松弛带工程地质特性、形成机制及失稳预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8(2):61-64.

[7]杜榕桓,刘新民,袁建模,李天池.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5-89.

[8]地质矿产部.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02-120.

猜你喜欢
斜坡滑动滑坡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河北地质(2021年1期)2021-07-21 08:16:08
信仰的“斜坡”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一种新型滑动叉拉花键夹具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2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9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过程数值模拟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0
滑动供电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一种基于变换域的滑动聚束SAR调频率估计方法
雷达学报(2014年4期)2014-04-23 07: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