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甫军 冯亚丽(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 宁夏 银川 750006)
信息化管理对油气集输管道的重要性探析
王甫军 冯亚丽(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 宁夏 银川 750006)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油气集输管道管理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然后明确指出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分析了对油气集输管道采取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管理;油气集输;重要性;管道;数字化
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长距离大量的油气集输管道,油气生产的大部分步骤都是靠它来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如果把油田开发系统比作一个人身的话,那么油气集输管道系统可谓是遍布于全身的血管,运输着工业的血液——油气,它的合理运营保证着油气的正常生产。油气集输管网功能强大,体系庞大,同时也免不了出现一些较为危险的问题,除了正常液体的冲蚀外,还包括非法操作导致的管道破损和失控,这就容易造成对环境的不可逆破坏和对宝贵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强管理的力度和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尽量保证集输系统的安全,在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下使油气集输有条不紊地进行。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油气集输管道有时会存在资料不全等情况,大多数部门记录和管理也仅仅是管道的一些基础数据,而随着油田开发历史越来越长,油气集输管网更是逐渐变得更繁杂和强大,现有的这些管理方式显然已不能对庞大的油气集输系统实现完全科学化管理,诸多问题有待分析和解决。
首先,由于油气集输系统中的管道维修次数和有关管理人员更换较多,数据记录也常常会有偏差,还有许多单位对管道事故的不当处理和刻意掩饰相关维修记录,导致很多对管网正常运行、维护和更新有用的相关基础资料大量缺失,从而影响了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给集输管道的日常管理和突发事故的处理增加了难度。
其次,管道运行参数会随时间发生波动,管道铺设环境也会因地方施工而改变,如果没有做好及时的变动记录就会影响寻找管道问题的准确性,进而对下一步的检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在很多油气集输管道交叉的地方,如果各个采油厂坚持使用不同的标记方法,管道编号规则不统一并且差异性也较大,这样便会导致在紧急事故发生时,各厂无法共同尽快抢修管道,延误了救援时机。还有很多地方的地下管道位于田野或农田,交叉并行,缺少或者丢失地面标识物也会使地下管道走向很难被理顺,导致在管理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把人们认为十分繁琐的数字材料处理到可以一目了然、简单易懂的数据形式是计算机的一个相当强大的功能,在当今信息化技术普遍使用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同样,油气集输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石油行业的进步奠定了扎实可靠的技术基础。油气集中输送的管道信息可以通过地下管道和地面测量检查相结合的技术精确获取。油气输送管道信息无法直接进行测量,因为油气集输管道埋在地面以下,现有的设备不能对其进行宏观检测,需要依靠科学的信息化技术对其进行间接检测。目前利用脉冲编码调制技术能够精准地检测到管道的安放点和其防腐层的各种综合性功能,还可以正确地查找到防腐层的损坏位置,该技术在世界管道检测技术中名列前茅。以前很多数据的获得都只能靠比较传统的方法或者凭借往日经验来取得,近年来高度精确的卫星定位系统技术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它能够准确地进行定位测量并取得管道管理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还可以描述油气集输管道线路的安全风险状态,大大提高了油气技术管道管理的成效。
虽然对油气集输管道实施信息化管理已是必要选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得考虑多方面因素。因为集输管网极其繁杂,又是深埋地下,所以很难保证数据库的健全性和功能设计的完整性,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也不能被忽略。在信息化系统建立前要先构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油田管理模型,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来理清油气集输管网的情况,划分清楚每一个部门的管理职责,做好基础工作。为了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可以让各单位输入管辖区域集输管道的相关信息以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统一,在进行网络化管理时要采用相同的数据库。然后是开发无线网络和传送设备以保证无线数据的传输,使检测单位能够及时从数据库中对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检测,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立即上报,反复地完善系统基础资料。最后,需要通过编写的管网数据自动化程序来发现其中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管道运行、维修等方面进行决策,实现油气集输管道的科学管理。
随着油田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的油气集输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面对日渐扩增的集输网络,信息化管理方法应运而生,它的优势明显而独特,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全方位地熟悉油气集输的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油气管道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提高正确决策的水平,值得在油田中推广应用,为油田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障。
[1]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编.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设计[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2]初宝民.数字化在管道建设中的应用[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18(9).
[3]汪玉春.输气管优化设计新方法[J].天然气工业,1993(06).
[4] 韩杰,刘兴华,王炳强,等.地理信息与电子标志系统在燃气管网的应用[J].煤气与热力,2009,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