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36(2015)02-0048-04
[收稿日期]2015-04-21
[基金项目]2010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殡葬服务学》实践教学研究(编号:2010396)、2010年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科研课题《殡葬服务学》实践教学研究(编号:2010k04)。
[作者简介]何秀琴(1973-),女,湖北襄阳人,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教师。
殡葬活动协助人解决死亡产生的问题,包括“殡、葬、祭”[1]三方面内容。人文殡葬要求殡葬活动满足服务对象(逝者、家属)的生、心、灵的需求,使人的价值在殡葬活动中得到升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殡葬是现代殡葬的灵魂,以下笔者对它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一、人文殡葬的内涵
(一)人文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天文是天道自然;人文是人道,指社会人伦,两者相融实现“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认为人间最和谐、最完美状态。
在现代《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创造的各类文化现象的总和。
外文“Humanismus”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等,最初由德国教育家尼塔默提出,表示一种课程学习。后来在一种文化意义上来使用,表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观念[3]。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文成为一种理性至上主义或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一种追求个人的自身解放和以人为本的价值态度。
考察以上中西方人文概念可看出,人文有以下内涵:
1.人文有教育、教化之意;中文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文Humanismus最早发端于古典教育和学习方式。
2.人文是一种理性至上主义的理念。充满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比如完美、美德、尊严、人格、自由等等[4]。
3.人文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从人性角度来思考人的问题,把人当做人来对待。
4.人文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包括哲学和语言文学等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存。
(二)人文殡葬的内涵
人文殡葬的核心是关注人,把人当做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来对待,关注并满足他们对殡葬活动的需求。
一是要关注服务对象(逝者、家属)的生、心、灵的需求[5]。“以满足丧户需求为中心”开展各种殡葬活动。
二是要关注殡葬从业人员的身心。服务人员也是人,理应受到尊敬、理解、关怀和信任。他们也会犯错误,丧户应该理性地对待殡葬服务中可能出现的瑕疵,给服务人员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三是关注后人的生存与发展。自己活,也让后人活是人类繁衍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文殡葬具有以下内涵:
1.尊重人,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
生命是最宝贵的,逝者的尊严是无价的。人文殡葬崇尚对人最基本的尊重,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应该有尊严地离开人间,在接受殡葬服务时都应得到尊重和关怀。
2.教化人,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价值
以文化人是人文的核心。殡葬活动传播“孝”与“敬”等民族文化理念,展示生死的距离、生命的价值,教化生者,使后人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重建没有逝者新生活[6]。
3.提升人,提升个人的价值
中国传统认为,“死亡也应该是一种衣锦荣归的旅程。所以我们应该用最敬礼的方式将亡者送上旅程[7]。”殡葬活动让逝者亲友一起追思、回忆逝者,发掘他的闪光点,提升逝者精神财富,使后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家族精神。
4.凝聚人,凝聚社会力量
人文殡葬注意发挥殡葬的社会及政治功能。逝者死亡后,与逝者有血缘、地缘、业缘、趣缘关系的群体[8]都会凝聚起来,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之意。殡葬活动稳固了家族养老育幼功能,提高了家族成员间的凝聚力;使家族精神得以延续。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国丧及公祭会凝聚各地之力、民族力量、国家力量,展示国家及民族精神,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进步[9]。
二、人文殡葬的基本特征
根据通行的观点,殡葬有以下基本特征:共同性、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等[10]。我们认为,人文殡葬除具有殡葬的共有特征外,还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精神关怀性
人文殡葬最基本的特征是精神关怀性。精神关怀性是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殡葬活动不是简单的遗体处理活动,而是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尊重、思念、回忆、感恩等感情,使生者获得精神满足的精神关怀活动。
1.安葬逝者是人类精神关怀活动
古人云:“葬者,藏也。孝子不忍其亲暴露,故殓而藏之”[11]。安葬遗体是人和动物的基本区别之一,是最基本的人性关怀。所以历朝历代,国家都会保证“死有所葬”,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尊重,是对人最基本的人性关怀。
2.殡葬活动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人是身、心、灵的整体,是有着血缘亲缘生命、人际社会生命及超越性精神生命的整体[12]”。安葬逝者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精神关怀活动。安葬的是饱含亲人思念、关怀等感情的有血有肉的人。
3.殡葬事业传承人类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精神
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的归属,是自然规律。每个人生命都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衰老的生命走向消亡,为新生命留出空间和资源,供新生命完成新的循环,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人类谁都无法逃避。
当个体死亡时,殡葬活动是宣告逝者死亡,他的使命将由生者继续的庄严活动。对人类来说,殡葬活动以一种庄严仪式传递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精神,这种精神靠生者去传承、去发扬、去延续。
(二)感化教育性
感化教育性指人文殡葬承担着教育生者珍惜生命、传承家族及民族精神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任务。在中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人是人文的基本作用,人文殡葬必然具有教育教化性。
1.人文殡葬教育人们认识生死、珍惜生命
人们常说,在产房、监狱[13]、殡仪馆以及墓地能接受最好的生死教育。
殡葬活动过程会对人们进行死亡教育,促使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幼儿及青少年在嬉闹中了解死亡,见证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让中年人思考自己的责任,要将后人带向何方。同时,年轻一代参加丧葬仪式会抚平中老年人心中的丧亲之痛,看到年轻的生命生机勃勃、后继有人,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死亡。
2.人文殡葬活动感化教育参加丧事的人
殡葬活动对人有很大的教育作用。从殡葬活动中可感受逝者的人格魅力及价值。一些逝者死后,参加仪式的人很多,助丧者也很多,大家都一起追思、怀念,为他骄傲,向他学习。另一些人则很少有人助丧,这种差距会引发大家的反思,善始才能善终,活着时要注重自身人格、道德的完善,对自己的人生重新认识和定位,不断完善自己。
(三)文化传承性
文化性指殡葬活动是创造和传承殡葬文化的活动。以“文”化人是人文的实质。
1.殡葬文书是传承人类文化
殡葬文书如讣告、悼词、答谢词、祭文等是殡葬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逝者精神财富文化的主要方式。古代很多墓碑文不仅文学造诣很高,而且堪称书法中的精品,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前的殡葬文书格式化现象严重,个性化的文书较少,难以实现对逝者价值的传承。
2.殡葬礼仪传承人类服饰、语言、行为文化
殡葬礼仪一庄严、肃穆的形式传承人类服饰、语言、行为文化。殡葬是一种礼仪、一种符号,代表尊重,意在“孝”,重在“敬”。孔子曾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
3.音乐和舞蹈是殡葬文化的精神升华
音乐和舞蹈展示了殡葬的文化性、艺术性,是殡葬文化的精神升华。
目前通用的哀乐改编自陕北唢呐吹奏,音乐深情、悲壮、博大,给人们以希望和力量。居丧跳舞在原始社会是庆祝老人死亡,为他人留下生活资料的[14]。现代部分民族像湖北长阳土家族一样保留跳丧舞的习俗,是人们对于“白喜事”的庆祝,传承了土家族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15]。反观大部分城市地区,居丧跳舞几乎不可能,哀乐也比较单一,制约着殡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四)服务公益性
服务公益性指殡葬活动要回归服务本性,以“丧户为中心”,将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殡葬活动中,为殡葬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满足丧户需求;同时,对个体殡仪服务必须关注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不能损害他人利益。
1.殡葬活动的实质是服务
按照我国对职业的分类,殡葬业属于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人员)第七中类(社会服务和居民服务人员)第十四小类(殡葬服务人员[16]),服务理应成为殡葬活动的主要内容,然而调查显示:目前殡葬业商品性消费/服务性消费=7/3,在服务性消费中,劳务服务消费(即以消费劳动力商品为主的消费)/文化服务消费(即以消费精神文化性劳务为主的消费)= 8/2;在商品性消费中,商品消费:劳务服务消费:文化服务消费=70:25:5[1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殡葬业服务性消费比例较低,仅占30%;与殡葬属于服务业不符。文化消费所占比例仅为9.6%,难以承担殡葬业传承文明的任务。人文殡葬要逐步增加文化消费、服务消费,发挥殡葬的服务本性。
2.殡葬活动必须以满足丧户需求为中心
人文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以满足丧户需求为中心开展殡葬活动,以客户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服务好坏的标准。
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要求尽量为丧户提供方便,满足基本生理及安全需求:如在服务厅准备开水、暖壶、一次性水杯等,卫生间配备洗手液、卫生纸、梳妆镜等。减少障碍,如提供统一服务电话、设置引导牌、服务流程图等。
殡葬服务项目程序化、规范化。每种服务的标准、流程、目的、文化内涵、收费也一并列出,任服务对象选择。做到消费前的信息透明、公开。
3.注重服务公益性,尊重社会风俗、维护公共利益
个人在选择服务项目时,要尊重社会风俗、维护公共利益,关注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殡葬单位不能一味满足群众的需求,要在不违背法律、社会公德、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提供服务。
国家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殡葬问题,做到“死有所葬”,使每个个体生命都能有尊严地离开,维护生命的尊严。
4.制度设计合理,促进殡葬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殡葬活动中,不能做到经济,就难以实现公平交易,客户的付出与得到难以对等,殡葬业会让人感到死不起,人文殡葬的精神关怀性、教育教化性及服务性就会沦为空谈。
在制度设计上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倡导理性选择与消费。目前部分殡葬单位承担了本应由国家承担的公益责任,如清明公祭、惠民殡葬、无名遗体的保存等,这些项目所需资金必然会从其他项目中抽取资金,这种畸形的盈利模式违背价值规律,让公众认为殡葬价格存在暴利,让人“死不起”。
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设计合理的制度满足公共利益。如对合理划定火葬区、殡葬设施的合理布局及资金来源、殡葬基本服务项目的盈利模式、惠民殡葬的资金来源等、特需服务项目的收费问题、殡葬一线职工劳动安全、上下班时间等问题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制度设计经济问题,使殡葬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文殡葬指殡葬活动在人文、理性思想的支配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满足个性需求、维护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引导丧户理性消费,圆满逝者人生,慰藉生者精神;感化教育世人、实现个人价值;维系家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及维持国家稳定的精神关怀活动。它具有精神关怀性、感化教育性、文化传承性、服务公益性等特征。
注释:
[1]朱金龙.殡葬学导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4-8。此外,于光远先生主张:“墓地是活人与死人对话的地方”。“‘殡’和‘葬’”,除这两点外,还有一个‘传’字,就是把死者一生中有意义的东西传下去”。后人将这两种观点综合后认为,殡葬活动包括殡、葬、祭、传。现代经营的殡葬公司看出过去服务模式的不足,因此提出新的服务模式,将服务的内容从过去的殓、殡、葬扩充至临终关怀、殓、殡、葬、悲伤辅导。
[2]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
[3]刘友古.论人文主义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兰州学刊,2005,(6)。其核心思想为:一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是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是主张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4]刘友古.论人文主义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兰州学刊,2005,(6).
[5]郑晓江.重构中国生死观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背景[EB/OL].http/blog.sina.com.cn/u/1271859242, 2011-03-20.
[6]褚华敏.精神更生论[M].殡葬文化建设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102.
[7](台湾)尉迟淦.台湾殡葬服务的发展趋势[EB/OL]http://wenku. baidu.com/link?url=fpBvxhALwf2VP0Cf_nj_dqgKlH_b5faYXvcI
U8xaEQ9OYiNNbIePWs4EHf8yEtqkrICbNHuucfGXQZntTJOTWKj WWv6OWPUrCsg8Q4GvMna,2010-09-16.
[8]殷居才,郑吉林.殡葬社会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72.
[9]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祭祀活动很多,一些缺少“敬”意的祭祀表演秀既不尊重人,也不能凝聚人,甚至还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要注意避免。
[10]肖成龙.殡仪服务员[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8-19.
[11]据《孟子?滕文公上》曰:“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意思是说:人们最早不葬先人,将遗体推到沟壑里,后来经过时,看到亲人的遗体被狐狸吃,蚂蚁吃,其他蚊蝇吃,后人不忍,将遗体沐浴后穿好衣服(殓)藏起来。
[12]郑晓江.重构中国生死观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背景[EB/OL].http/blog.sina.com.cn/u/1271859242, 2011-03-20
[13]在产房里看到生命是如何开始的,认识生命来之不易,珍惜生命。在监狱里看到精神被禁锢的肉体生命是如何的痛苦,让人们珍视自由、尊严等人性的价值。
[14]何兆雄.实用生死学[M].海洋出版社,2006.22.
[15]赵冬菊.从跳丧看土家族的心理特征[J].山峡文化研究,2005, (5):112-118.
[16]殡仪服务人员又分为六细类:遗体接运工、殡仪服务员、遗体防腐师、遗体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墓地管理员。
[17]鲁虹.殡葬服务市场发展现状及思考[C].武汉龙华论坛,2011.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2期